第62章 彩绳编就的钗影与木模里的年味
推荐阅读: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
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
叶辰夏若雪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
我的谍战岁月
四合院:垂钓诸天万物
重生了,谁还谈个狗屁恋爱!
狼性总裁的小猎物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清晨的阳光刚把老巷的青石板晒得微微发烫,孙晓就背着鼓囊囊的帆布包跑了进来。包里除了每天必带的笔记本,还装着苏晓雅昨天托她带的彩绳和珠子——那些彩绳是苏晓雅妈妈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有正红、明黄、水绿三种颜色,摸起来软乎乎的,还带着点旧布料的清香。“晓雅!我把彩绳带来啦!”孙晓刚跑到槐树下,就看见苏晓雅正蹲在地上摆木盘,木盘里整齐放着剪好的彩绳段和亮晶晶的玻璃珠。苏晓宇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一根红绳,正笨拙地学着打结,绳子在他手里绕来绕去,最后缠成了一个小疙瘩。
“你可算来啦!”苏晓雅立刻站起来,接过帆布包,把彩绳倒在木盘里,“我昨天跟我妈学编钗子,练到半夜才学会最简单的‘双钱结’,你看,这个就是我编的。”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钗子,钗杆是用细竹条做的,顶端编着两个相连的红绳结,下面还挂着一颗小小的粉珠子,晃起来叮当作响。
孙晓凑过去仔细看,忍不住伸手碰了碰红绳结:“这个结编得好整齐!我昨天看你画的图纸,还以为很难呢。”她刚说完,就听见巷口传来“吱呀”的推车声,抬头一看,是张叔推着一辆旧木车走过来,车上放着几个长方形的木盒子,盒子上还盖着蓝布。
“张叔,您这车上装的是什么呀?”孙晓跑过去,伸手想掀蓝布,却被张叔轻轻拦住。
“别急,等会儿再看。”张叔笑着把木车停在槐树下,掀开一角蓝布,露出里面的木模子,“这是我爸以前做年糕用的模子,昨天听你们说想让游客体验老巷的年味,我就把模子找出来了。有鱼形的、福字的,还有咱们老巷特有的槐树花形,等会儿让王爷爷蒸点糯米,咱们教游客做年糕。”
孙晓眼睛一下子亮了,伸手摸了摸木模子上的花纹,花纹深深浅浅,摸起来有些粗糙,却透着股老物件的温润:“这个槐树花模子真好看!我小时候吃过年糕,可是从来没见过怎么做的。”
“等会儿你就能学了。”张叔刚说完,就看见王爷爷拎着一个大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泡好的糯米,还冒着热气。“张叔说的模子我带来了,糯米也泡好了,再泡半个时辰就能蒸了。”王爷爷把竹篮放在地上,擦了擦额角的汗,“昨天有游客说想尝尝老巷的年糕,我想着今天正好让他们自己做,自己做的吃着才香。”
就在这时,林晚和陈屿推着黑板走了过来,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年糕模子,旁边还写着今天的标题——“老巷故事之五:木模里的年糕香与彩绳上的时光”。“昨天游客走的时候,好多人说想体验做年糕,今天咱们正好满足他们。”林晚蹲下来,帮张叔把木模子摆成一排,“陈屿还去巷口的小卖部买了豆沙馅和红枣,等会儿游客做年糕的时候可以包在里面。”
陈屿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着暗红色的豆沙馅和饱满的红枣:“我问了小卖部的阿姨,她说这种豆沙馅是用老方法做的,没放太多糖,吃起来不腻。红枣也是去年的干枣,泡软了包在年糕里特别甜。”
苏晓雅拿起一颗红枣,放在嘴里嚼了嚼,点点头说:“真甜!等会儿我要做个包满红枣的年糕,还要用槐树花模子,这样又好看又好吃。”苏晓宇也跟着点头,手里还攥着那根缠成疙瘩的红绳,小声说:“我也要做年糕,还要编钗子,编个给梅奶奶。”
大家正说着,梅婶就走了过来,今天她没穿戏服,穿了件藏青色的棉袄,手里还拿着一个小布包。“我听说你们今天教游客做年糕、编钗子,就把我以前编的钗子带来了,给大家当个样子。”梅婶打开布包,里面放着好几支钗子,有红绳编的,有绿绳编的,还有一支用金线和银线编的,顶端是个小小的京剧脸谱,看起来特别精致。
“梅奶奶,您还会编钗子呀?”孙晓拿起那支脸谱钗子,仔细看了看,脸谱的眼睛、鼻子都编得清清楚楚,连颜色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以前在戏班的时候,没事就跟戏班的姐妹学编钗子,那时候条件不好,买不起好看的头饰,就自己编。”梅婶笑着说,拿起一根红绳,给孙晓示范编双钱结,“你看,先把绳子对折,再绕个圈,像这样……”她的手指很灵活,红绳在她手里绕来绕去,很快就编出一个小小的结。
孙晓跟着学,可绳子总不听使唤,要么绕错了圈,要么拉太紧把绳头扯断了。她吐了吐舌头,有些不好意思:“怎么这么难呀?我刚才看晓雅编得挺简单的。”
“别急,慢慢来。”梅婶耐心地帮她调整绳子的位置,“我刚开始学的时候,编坏了十几根绳子呢。你看,手指要轻轻捏住绳子,别太用力,慢慢来就好了。”
就在孙晓终于编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双钱结时,巷口传来了游客的声音。第一个走进来的是昨天穿蓝色外套的阿姨,她今天还带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老爷爷手里拄着拐杖,眼睛里满是好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姨,您真的带爷爷来啦!”孙晓跑过去,笑着跟他们打招呼。
蓝色外套的阿姨点点头,扶着老爷爷坐下:“我爸听说这里能做年糕、编钗子,非要来看看,说他小时候在老家也做过年糕,用的模子跟张叔的差不多。”
老爷爷看着张叔的木模子,眼睛一下子亮了,伸手摸了摸:“没错,就是这种模子!我小时候过年,我妈就用这种模子做年糕,蒸好的年糕上印着福字,吃的时候蘸点白糖,别提多香了。”
张叔一听,立刻说:“大爷,等会儿糯米蒸好了,您也来试试,咱们一起做年糕,找找小时候的味道。”
老爷爷高兴地点点头,又看向梅婶手里的钗子:“这个钗子编得真好!我老伴以前也会编这个,可惜她走得早,现在再也没人给我编了。”
梅婶听了,拿起一根绿绳和一根红绳,说:“大爷,我给您编一支钗子,您带回去做个纪念。您喜欢什么图案?我会编简单的花朵和蝴蝶。”
“那就编个蝴蝶吧,我老伴最喜欢蝴蝶了。”老爷爷眼里泛起了泪光,却笑着说,“谢谢姑娘,麻烦你了。”
梅婶笑着摇摇头,手里的绳子很快就动了起来,绿绳和红绳交织在一起,渐渐形成了蝴蝶的翅膀。孙晓和苏晓雅也围过来,跟着学编蝴蝶,苏晓宇虽然编得不好,却也认真地拿着绳子,一点一点地绕着。
这时,王爷爷过来说糯米已经泡好了,可以蒸了。张叔立刻把糯米倒进蒸笼里,放在煤炉上蒸,不一会儿,蒸笼里就飘出了糯米的清香。游客们也陆续来了,有的围在张叔身边看蒸糯米,有的跟着梅婶学编钗子,还有的拿着孙晓的笔记本,看着上面画的年糕模子和钗子图案。
一个穿白色外套的姑娘拿起一根粉绳,跟着苏晓雅学编双钱结:“我从来没编过这种东西,没想到这么有意思。编好的钗子可以送给我妈妈,她肯定喜欢。”
苏晓雅耐心地教她:“先把绳子对折,然后像这样绕个圈,再把绳头穿过去……对,就是这样,慢慢来,别着急。”白色外套的姑娘学得很认真,很快就编出了一个双钱结,虽然不如苏晓雅编的整齐,却也像模像样。
“我成功啦!”白色外套的姑娘高兴地举起钗子,给身边的同伴看,“你们看,我编的钗子,是不是很好看?”她的同伴们也纷纷鼓掌,有的还拿出手机,把这一幕录了下来。
过了半个时辰,张叔说糯米蒸好了。他把蒸笼端下来,打开盖子,一股浓郁的糯米香飘满了整个老巷。游客们都围了过来,看着热腾腾的糯米,眼里满是期待。张叔把糯米倒进一个大木盆里,又加了点白糖,用筷子搅拌均匀:“大家洗手之后就可以来做年糕了,想包豆沙馅或者红枣的,就自己拿。”
游客们纷纷洗手,围在木盆旁边,拿起一团糯米,揉成圆球形,再压扁,包上豆沙馅或者红枣,然后放进木模子里,轻轻按压,最后把模子倒过来,一个印着花纹的年糕就做好了。
老爷爷也拿起一团糯米,熟练地揉着:“我小时候做年糕,都是这么揉的,要揉得均匀,这样蒸出来的年糕才好吃。”他包了一个红枣馅的年糕,放进福字模子里,压好后倒出来,一个方方正正的福字年糕就做好了,看起来特别精致。
孙晓也学着做,可她揉的糯米总也揉不均匀,包豆沙馅的时候还把馅挤了出来。张叔笑着走过来,教她怎么揉糯米:“双手要轻轻用力,顺时针揉,这样糯米才能揉得均匀。包馅的时候要把糯米捏成一个小碗的形状,再把馅放进去,慢慢捏紧,这样馅就不会漏出来了。”
孙晓跟着学,终于做好了一个槐树花形的年糕,虽然形状有点歪,可她还是高兴地举起来给林晚看:“晚晚姐,你看我做的年糕!是不是很好看?”
林晚点点头,笑着说:“真好看!等会儿蒸好的年糕,你第一个吃。”
大家做了满满一蒸笼的年糕,有鱼形的、福字的、槐树花形的,还有几个调皮的游客做了小动物形状的,看起来特别可爱。张叔把年糕放进蒸笼里蒸,不一会儿,年糕的香味就飘了出来,和之前的糯米香混合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
在等年糕蒸熟的时间里,梅婶给老爷爷编好了蝴蝶钗子,钗子的翅膀是红绿相间的,下面还挂着两颗小小的白珠子,晃起来特别好看。老爷爷接过钗子,激动地说:“太谢谢你了,姑娘!这个钗子跟我老伴以前编的一模一样,我一定好好保存。”
梅婶笑着说:“您喜欢就好,以后要是想编钗子了,就来老巷找我,我教您。”
其他游客也编好了钗子,有的送给同行的伙伴,有的放进包里,准备带回家给家人。白色外套的姑娘拿着自己编的钗子,高兴地说:“我要把这个钗子送给我妈妈,她肯定会很惊喜的。下次我还要来老巷,学编更复杂的钗子。”
就在这时,张叔说年糕蒸好了。他把蒸笼端下来,打开盖子,热气腾腾的年糕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大家纷纷拿起自己做的年糕,咬了一口,甜丝丝的糯米混合着豆沙馅或红枣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老爷爷咬了一口自己做的福字年糕,眼里满是回忆:“就是这个味道!跟我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多少年没吃到了,今天终于又尝到了。”
蓝色外套的阿姨也笑着说:“我还是第一次自己做年糕,没想到这么好吃。以后过年,我也要买个模子,跟我爸一起做年糕。”
孙晓吃着自己做的槐树花形年糕,虽然有点粘牙,可她还是吃得很开心:“这是我第一次做年糕,比我妈买的好吃多了!以后我还要学做更多的老巷美食。”
大家坐在槐树下,吃着年糕,聊着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满是温馨。梅婶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笑着说:“以后咱们可以多准备点老手艺体验项目,比如做豆腐、编竹篮,让游客们体验更多老巷的生活,也让老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林晚点点头,对大家说:“下次咱们可以请巷口的李奶奶来教大家做豆腐,李奶奶做豆腐的手艺可好了,她做的豆腐又嫩又香。还有张叔,您会编竹篮吗?可以教游客们编简单的竹篮。”
张叔笑着说:“我会编简单的竹篮,下次我把竹条带来,教大家编。咱们老巷的老手艺多着呢,要一个个教给游客,让他们知道咱们老巷的好。”
孙晓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教游客做豆腐”“教游客编竹篮”几个字,又画了一个小小的豆腐和一个竹篮:“还有梅奶奶的钗子,咱们可以准备更多颜色的彩绳,让游客们编出更多好看的图案。”
陈屿看着大家热闹的样子,笑着说:“咱们老巷的故事越来越多了,以后肯定会有更多游客来。等咱们把这些老手艺都整理好,就编成一本小册子,送给来老巷的游客,让他们把老巷的回忆带回家。”
夕阳渐渐西斜,把老巷染成了暖黄色。大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孙晓走在最后,回头看了看槐树下的木模子和彩绳,手里还拿着自己做的年糕和编的歪歪扭扭的钗子,眼里满是期待。
“明天肯定会更热闹吧?”孙晓小声说,脚步轻快地跟上了大家的脚步。
林晚回头,笑着对她说:“会的,以后老巷会越来越热闹,会有更多人来这里,听咱们的故事,学咱们的老手艺,把老巷的温暖和回忆一直传下去。”
晚风拂过老槐树,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着她们的话。巷子里的灯光渐渐亮起,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路上,也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满是希望与温馨。
http://www.hlys.cc/47699/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