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第554章 步话机适应极端环境:高寒高温都能用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554章 步话机适应极端环境:高寒高温都能用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瓦窑堡的成就,如同精心编织的锦缎,一纬一经都关乎着前线将士的生死与胜利。自行火炮的量产规划紧锣密鼓地展开,标志着重火力机动化迈入新阶段;而另一条关乎战场“神经网络”的战线,也并未因“小顺风耳”的普及和加密功能的实现而停滞不前。林烽深知,装备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极端严酷环境下的可靠性,往往比纸面性能更为重要。来自广袤战场的反馈,不断印证着这一点。

  一份来自塞北根据地的报告提到,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步话机电池续航能力锐减,有时甚至无法开机,严重影响部队在冬季的作战和联络。另一份来自华南游击队的消息则反映,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步话机内部容易凝结水汽,导致电路短路,或者元件因高温而性能不稳。

  “我们的‘顺风耳’,不能只在陕北的春秋天好使,得哪儿都能用,啥天气都扛造!”林烽在通讯技术小组的会议上,将几份报告拍在桌上,语气坚定,“立刻组织极端环境适应性测试!目标是验证和改进,确保咱们的步话机,无论是在塞北的冰天雪地,还是在华南的酷暑闷热,都能清晰、稳定地传回战士的声音!”

  “冰与火”的试炼场

  陈亮领受任务,既感到压力,又充满挑战的兴奋。他迅速组建了测试小组,精心选择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测试地点:一个是位于陕北高原北部、冬季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的“寒区测试场”;另一个则是利用瓦窑堡附近一处夏季异常闷热、气温能飙升至四十摄氏度以上的山谷,作为“热区测试场”。

  测试方案周密而严格:

  1. 静态存储测试: 将步话机(连同备用电池)在极端环境下静置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然后取出立即测试其开机、通讯功能。

  2. 动态使用测试: 模拟战场巡逻、潜伏、急行军等场景,让测试人员携带步话机在极端环境下连续工作数小时,记录其通讯稳定性、电池续航时间以及机体外部(如旋钮、背带、外壳)的变化。

  3. 温变冲击测试: 将步话机在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之间快速转移,模拟部队从炎热室外进入阴冷坑道,或从温暖室内突然进入严寒野外的情况,检验其内部是否因热胀冷缩产生故障或凝结水汽。

  “冻不住的铁嗓子”与“热不哑的铜喉咙”

  测试过程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和带着苦中作乐幽默的插曲。

  在寒区测试场,北风呼啸,呵气成冰。测试员小张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皮帽子,揣着一台步话机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一开始,步话机果然“罢工”了,按下电源键毫无反应。

  “得,这‘顺风耳’冻成‘冰疙瘩’了!”小张调侃道,按照预案,他赶紧将步话机揣进怀里,用体温给它“取暖”。过了一会儿再试,居然“复活”了!但通话声音明显失真,夹杂着噪音。

  陈亮在现场分析:“低温导致电池化学活性降低,输出电压不足,同时电解电容的容量和性能也大幅下降,影响了电路工作点和音频放大。”

  解决方案是双管齐下:一是与化工组协作,改进锌-锰干电池的电解液配方,加入耐寒添加剂,提升其低温放电性能;二是对步话机内部的关键电容等元件进行筛选,使用低温特性更好的型号,并在结构上尽量让电池仓靠近机身内部,利用机器自身工作时的微弱热量为其保温。

  经过几轮改进,再次测试时,即使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静置一夜,步话机也能顺利开机,虽然续航时间略有缩短,但已能满足基本作战需求。测试员们幽默地称改进后的步话机是“冻不住的铁嗓子”。

  在热区测试场,则是另一番景象。烈日灼烤,山谷里像个大蒸笼,闷热难当。测试员们汗流浃背,步话机也“热”得够呛。一台步话机在连续工作两小时后,声音开始变得嘶哑、断续,最终彻底无声。拆开检查,发现内部电路板上出现了细微的水汽凝结,还有一个电阻因长期高温工作而烧毁。

  “好家伙,这是给‘热’哑巴了!”一位老师傅擦着汗笑道。

  陈亮眉头紧锁:“高温高湿,一是导致元器件老化加速,二是内部温差可能产生冷凝水,造成短路。必须加强密封和散热!”

  他们改进了外壳的密封胶条,确保其防潮防尘等级更高。同时,在保证密封的前提下,于机壳内部非关键区域设计了更合理的对流风道,并给关键的功率元件(如功放管)加装了小型铝制散热片。对于电池,则重点测试其在高温下的续航和安全性,避免出现鼓包甚至泄漏。

  改进后的步话机在四十度高温下连续工作四小时,依旧声音洪亮,机身也只是温热,未再出现故障。测试员们满意地称之为“热不哑的铜喉咙”。

  “全天候顺风耳”的诞生与认可

  历经一个多月的反复测试、改进、再测试,新一代的“小顺风耳”以其卓越的环境适应性,赢得了测试团队和即将配发部队的一致认可。无论是在呵气成冰的寒夜,还是在闷热如蒸笼的午后,它都能忠实地传递着指令与信息。

  林烽亲自观看了最后的综合测试汇报。看着测试员在模拟的冰天雪地和酷热环境中,清晰地与数公里外的基地进行通话,他满意地点点头,对陈亮和整个通讯小组说道:“好!干得漂亮!这才是我军需要的通讯装备!不仅要小巧、清晰、保密,更要皮实、耐用、不挑环境!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把它们配发给全国各个战区,无论是东北的林海雪原,还是海南的椰林酷暑,我们的指挥员都能用它来指挥部队,我们的战士都能用它来呼唤支援!”

  很快,这批通过了“冰与火”考验的“全天候顺风耳”开始大规模下线,并优先补充给环境最艰苦的塞北、华南等地区的部队。前线的反馈迅速传回,战士们对这些在任何天气都能可靠工作的步话机爱不释手,称之为“靠得住的伙计”。

  然而,就在陈亮为任务的圆满成功而稍感轻松时,林烽却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指着地图上几个被重点标注的、日军建有强大无线电侦听和干扰站的区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老陈,咱们的‘顺风耳’现在不怕冷不怕热,也不怕简单的干扰了。但是,如果鬼子摸清了咱们的跳频规律,或者使用了更先进的、能跟踪咱们频率变化的干扰设备呢?又或者,在极其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比如双方都在大规模使用无线电时,咱们的通讯如何保证不被淹没、不被混淆?”

  环境的考验刚刚通过,但无形战场上的电子博弈,却正在向更深、更复杂的层次演进。

  步话机变得坚韧,但敌人的“耳”和“手”也在变得更为灵敏和刁钻。陈亮刚刚放下的心,又因林烽这指向未来的问题而提了起来。这条通往绝对通讯可靠与安全的道路,仿佛没有尽头,下一座需要翻越的技术高山,已隐约显现出其峥嵘轮廓。
  http://www.hlys.cc/47734/7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