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步话机技术再突破:通讯距离达8公里
推荐阅读: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
叶辰夏若雪
都市神医叶辰孙怡夏若雪
重生成为超级财阀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的谍战岁月
四合院:垂钓诸天万物
重生了,谁还谈个狗屁恋爱!
重生八零:甜宠娇妻有点辣
女友劈腿小鲜肉,我京少身份曝光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瓦窑堡的创新活力,如同永不停歇的泉眼,在一个领域取得突破后,总能迅速滋润另一片亟待开发的土壤。当自行火炮的量产引发前线将领们“争抢”的甜蜜烦恼时,那关乎战场“神经网络”效能的基础——步话机的通讯距离,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爬坡。这一次,推动力并非来自上级的命令或前线的紧急求援,而是源于林烽那永不满足现状、始终追求极致的工程师本能,以及一次偶然的前线观察。那是一次对主力步兵团的视察,林烽注意到,在一次模拟进攻演练中,担任迂回包抄任务的一个尖刀班,在成功渗透到敌后预定位置后,却发现已经处于步话机通讯距离的边缘,信号时断时续,无法及时将关键的敌情变化和自身位置报告给连指挥所,险些导致演练出现配合失误。
“我们的‘顺风耳’,听得还是不够远啊。”林烽回到瓦窑堡后,对陈亮提出了新的要求,“五公里的通讯距离,在连排级作战中基本够用,但随着我们作战范围的扩大,部队机动性的增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规模战役,这个距离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老陈,有没有可能,在不大幅增加体积、重量和功耗的前提下,把有效通讯距离再往上提一提?比如,达到八公里?”
“八公里?”陈亮推了推眼镜,脸上露出了技术专家遇到挑战时特有的、混合着凝重与兴奋的神情,“林主任,这可不容易。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信号发射效率和接收灵敏度上都要有显着的提升!相当于要给这‘顺风耳’再打通几条‘经脉’!”
“延展听觉”的攻关:向更远处聆听
一场旨在“延展听觉”的技术攻关悄然启动。陈亮带领通讯小组,将目光聚焦在了两个核心环节:天线效率和电路性能。
1. 天线的“进化”:从“接收”到“收发”的优化
“天线是步话机的‘耳朵’和‘嘴巴’,它的效率直接决定通讯距离!”陈亮拿着一根拆下来的老式鞭状天线,对组员们分析道,“我们现在的天线,在复杂地形和多路径反射环境下,能量损耗较大。”
他提出了改进方案:设计一种加感式螺旋天线。在保持原有长度的基础上,在天线基部缠绕特定匝数和间距的镀银铜线线圈,形成一个分布电感,与天线本身的电容构成谐振回路,有效提升其在工作频段上的辐射效率和接收灵敏度。
“这就好比给天线加了个‘助听器’和‘扩音器’,”陈亮用形象的比喻解释道,“让它既能更清晰地捕捉远方的微弱信号,也能把咱们的声音更有效地‘喊’出去!”
同时,他们还改进了天线与机身的连接方式,采用了一种带锁紧环的螺纹接口,并使用银质触点,确保接触电阻最小,减少信号在传输路径上的损失。
2. 电路的“精调”:榨取每一分性能
电路方面的优化更为精细和复杂。陈亮带着技工们,对着电路图,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地“抠”性能。
· 高频放大级优化: 他们筛选出跨导更高、噪声系数更低的“花生管”电子管,用于接收电路的第一级高频放大,确保微弱的射频信号能被尽可能无失真地放大。同时,精细调整了其屏极负载和栅极偏压,使其工作在最佳线性区间。
· 功率输出级微调: 在发射部分,他们改进了末级功率放大管的阻抗匹配网络,使用精度更高的云母电容和空心电感进行调配,确保电池的能量能更高效地转化为射频功率辐射出去,而不是浪费在发热上。
· 检波与低频放大改进: 对检波电路和音频放大电路也进行了微调,采用了稳定性更好的负反馈设计,进一步降低背景噪音,提升语音清晰度,使得在信号边缘时,依然能听清内容。
工艺与测试:毫厘之间的追求
改进方案确定后,车间里再次忙碌起来。绕制那精密的天线加感线圈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手法,女工小王戴着放大镜,屏息凝神,确保每一圈都紧密、均匀。电路板的改动更是精细活,技工们使用尖头的电烙铁,在密集的元件间进行飞线焊接和元件更换,仿佛在进行一场微创手术。
第一批经过改进的样机很快制作出来。测试地点选在了一片地形复杂、有丘陵阻隔的区域,以求最真实地模拟战场环境。
测试员分别位于相距八公里的两点。当改进后的步话机开机,调整到新优化的频段时,听筒里传来的声音清晰、稳定,背景噪音明显降低!
“这里是测试点A,声音是否清晰?oVER!”
“测试点b收到!声音非常清晰!比老机器强太多了!oVER!”
反复测试多次,甚至在略有雨雾的天气下,八公里的通讯距离依然能够稳定保持,音质虽有衰减,但完全不影响通话内容的理解!
参与测试的技工们兴奋地围拢过来,一个年轻技工激动地对林烽说:“林科长!您这指导太神了!咱们这‘小顺风耳’,现在真快赶上小型电台了!这距离,这清晰度!以后怕是咱们师长在指挥部,都能直接跟最前线的班长通话了!这指挥起来得多方便!”
这话引来大家一阵会意的笑声,充满了成就感。确实,八公里的有效通讯距离,意味着在团级,甚至旅级作战中,指挥员可以直接与一线突击分队建立联系,及时掌握最前沿的动态,下达最及时的指令,这带来的战术灵活性是革命性的。
林烽看着测试数据,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拿起一台改进后的步话机,掂量了一下,重量和体积几乎没有变化,但内在的“听力”和“嗓门”却实现了跨越。
“干得漂亮!”林烽对陈亮和小组成员们赞许道,“这不只是增加了三公里距离,这是给我们指挥体系装上了更长的神经!让我们的命令和情报传递得更远、更准、更快!”
“顺风耳”的听觉范围再次拓展,战场信息的传递效率迈向新的高度。
然而,就在大家为这次成功而欢欣鼓舞时,林烽的脑海中却浮现出另一个场景:在极其恶劣的电磁环境下,或者当多个单位在同一频段密集通讯时,如何避免相互干扰?如何确保重要指令的绝对优先传达?这不仅仅是距离问题,更是通讯的“秩序”与“智能”问题。
他看向陈亮,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老陈,距离问题我们初步解决了。但你想过没有,如果未来我们的部队都装备了步话机,成百上千台机器在战场上同时开机,怎样才能让它们‘井水不犯河水’?或者说,怎样才能让最重要的命令,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第一时间传达到该听到的人耳朵里?”
通讯距离的突破令人振奋,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频道管理、通讯协议和优先级设定的全新课题。
这看似已经足够先进的“顺风耳”,其内在的“智慧”程度,似乎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瓦窑堡在通讯技术上的探索,仿佛永无止境,下一个挑战的轮廓,已在林烽的话语中若隐若现。
http://www.hlys.cc/47734/7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