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王仙芝反了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明确记载: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下乾符元年(甲午,公元八七四年)。

  十二月,庚寅,濮州人王仙芝作乱,于长垣起事。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冬十二月(就是前面说的咸通十五年),在灾情最重、压迫最深的濮州长垣县,那粒最后的火星终于被点燃。

  连续大旱,流民遍地。官府不仅赈济无能,反而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胥吏如狼似虎,将百姓最后一丝活路彻底堵死。

  私盐贩子王仙芝,目睹了太多的惨剧,自身也因官府严查私盐断了生计,心中积郁的怒火再也无法抑制。他联合了另一位私盐贩子尚君长,以及一批胆大悍勇的亡命之徒柴存、毕师铎、曹师雄等人,在长垣县(隋末旧地,象征意义浓厚)附近聚众数千人,正式举兵反唐!

  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天补”意指替天行道,“平均”则直指社会财富极端不均的残酷现实,这对一无所有的饥民而言,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口号简单粗暴:“ 打开官仓,吃饱肚子!”

  这些人没有任何精良的铠甲兵器,多手持竹竿锄头(故被称为“草军”),但眼中燃烧着求生的火焰和积压已久的愤怒。王仙芝将部队分为数股,在长垣、曹州(今山东菏泽)、濮州一带灵活机动地出击,攻陷州县,开仓放粮。每一次胜利,都像是一次巨大的宣传,饥饿的民众从四面八方涌来加入,队伍如滚雪球般迅速膨胀,短短数月间已达数万之众。

  王仙芝起兵的消息,以一种无法忽视的方式撞入了长安的温柔乡。

  这一次,连沉迷嬉戏的僖宗皇帝也感到了一丝不安。朝堂之上,争论不休。

  宰相王铎出列,忧心忡忡:“陛下,王仙芝贼寇已聚众数万,连破州县,劫掠漕运,绝非寻常草寇。若不及早扑灭,恐成燎原之势,动摇国本!请陛下立刻下诏,命诸道精兵会剿!”

  兵部侍郎卢携则道:“贼势虽大,然皆乌合之众,缺乏器械。只需命一良将,统率附近数镇兵马,足可克之。当务之急是确保漕运畅通,安定人心。”

  权宦田令孜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位和神策军的控制,他不愿地方节度使借此机会扩大兵力,于是进言:“大家何必忧虑?些许毛贼,何须兴师动众,劳烦诸镇?可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统率河南诸道兵马讨贼。再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节度使遣兵助战,必可一举荡平。”

  这是一个典型的官僚式决策:设立一个空头总指挥,让地方势力互相牵制,而不愿动用核心力量或进行根本性的赈灾来消除乱源。

  诏令下达,然而各地节度使各有算盘。宋威本人就年老保守,且与周边节度使多有矛盾;其他节度使则担心损耗自身实力,不愿全力配合。

  中原烽火的消息不断传来,翁山事务堂内,气氛凝重而兴奋。

  赵荒激动不已:“主公!朝廷大乱,官军无力,此乃天赐良机!我等兵精粮足,何不即刻起兵,西进中原,与那王仙芝呼应,共图大业?至少也可夺取浙西、浙东,割据一方!”

  众将中亦有数人面露兴奋之色,跃跃欲试。

  屠环智却相对冷静:“不可。王仙芝虽势大,然其兵皆流民,缺乏根基,胜则蜂拥,败则溃散,能否成事,犹未可知。朝廷虽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原诸镇兵马仍众。我等根基在东南海上,此时贸然卷入中原战局,绝非上策。”

  钱镠赞许地看了一眼屠环智,缓缓开口:“环智所言,正是我心所思。中原之乱,于我而言,既是危机,亦是机遇。然非急于出兵之机。”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海图前,目光深邃:

  “翁山、耽罗、流求基地,需进一步加强守备,加快垦殖囤粮。中原越乱,我等海外根基越发重要,这是我们的根本和最后的退路。”

  “加大与倭国、新罗、南海的贸易,尤其是粮食、军械、战马的采购。现在中原大旱,两浙粮价上涨,宜从南海购粮,多加储备。乱世之中,这些才是硬通货。”

  他环视众人,语气斩钉截铁:“总之,当下要务,仍是高筑墙,广积粮。中原的血与火,暂且让它烧得更旺一些吧。我等需如潜龙在渊,静待风云际会之时!”

  “主公英明!”众将心悦诚服,齐声应诺。
  http://www.hlys.cc/47828/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