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以医破局 >第297章 她终于,敢不被记得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97章 她终于,敢不被记得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南境老屋,晨光初透。

  哑女将药囊投入灶火,火焰猛地一跳,青丝蜷缩成灰,未有异象。

  她盯着那一点微红的余烬,眼神平静得像深秋的湖面,不起波澜。

  她取灰,撒入院中紫花土。

  风过时,檐下空荡的门楣轻响三声,仿佛曾挂过什么,又仿佛什么也不曾存在。

  她转身,取新布,再织。

  窗外,孩童跑来,踮脚仰头问:“不留下点什么?”

  她低头看那孩子,眉心微动,却只是轻轻摇头:“留下,就是没放下。”

  风穿屋过,院中紫花轻摇,叶影婆娑,似笑非笑。

  ——有些名字,不该被记住,才最深地活在了人间。

  北境雪原,天光未亮。

  青年立于残碑前,铁锤在手,目光沉静如冰。

  身后弟子跪地叩首,声音颤抖:“此乃唯一纪念!若毁之,后人如何知她来过?”

  青年不语,只抬手,锤落。

  石裂声如雷贯耳,百年碑基崩塌,碎屑纷飞,如骨成尘。

  他俯身,一捧一捧,将碎石混入田土。动作缓慢,却坚定如命。

  当夜,风雪骤起,吹过药田。

  整片紫花丛忽然倒伏,茎叶贴地,根须却悄然钻入新土,扎得更深。

  次日清晨,村民惊见——田中紫花竟开双色:半紫如旧药袍,半青似春初芽。

  风过时,花浪起伏,宛如呼吸。

  无人再立碑。

  只称此地为“药风原”。

  有人说,夜里曾见花丛中走过一道身影,白衣如雪,脚步无声。

  可待人追去,唯余风过耳畔,似一声轻叹,又似一句叮咛。

  而乱葬岗上,夜火幽幽。

  焚典后人之子跪坐火前,手中残卷一页页投入烈焰。

  泛黄的纸页卷曲、焦黑、化灰。

  那些曾被禁毁的医案、被污蔑的方剂、被烧剩半片的《反灸法》焦纸,尽数归于火中。

  火光映着他年轻的面庞,眼中似有不甘,似有痛楚。

  最后一刻,他伸手欲取那半片焦纸——上面“反灸”二字尚存一角。

  却见父亲忽然伸手入焰。

  众人惊呼未出,老人已将未燃尽的一角抽出——纸上仅余一个“生”字,边缘焦黑,字迹却清晰如刻。

  子欲抢回,怒目而视。

  老人却不语,只转身,缓步至老树下,挖坑,埋字,覆土,拍实。

  “字烧了,”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如风刮枯枝,“意还在。”

  子怔立原地,良久不动。

  终于,他转身取犁,翻土深耕,将历年焚典灰烬,全数覆埋。

  泥土翻起,黑如墨,细如尘。

  风过时,竟带一丝药香,极淡,却久久不散。

  有人说,那一夜,乱葬岗的枯骨都安静了。

  没有哀鸣,没有怨气,仿佛终于等到了一句迟到百年的诊断——“可治”。

  而此时,极北之地,冰封万里。

  老巫医独坐冰湖畔,面前摊开一卷羊皮,密密麻麻写满毕生所记——殷璃医案三百二十七则,藏于心,未落纸,今终成册。

  他指尖抚过最后一行字,喃喃:“你教我救人,却不许人记你名。如今,我替你完成最后一步。”

  他缓缓卷起羊皮,绑上石坠。

  冰湖静得可怕,连风都绕道而行。

  他起身,走向湖心,脚步沉稳,如赴约。

  百名孩童不知何时已立于岸上,静静望着。

  无人说话。

  湖面忽然微动——仿佛有什么,正从极深处,缓缓醒来。

  (续)

  极北之地,寒风如刀,割不开湖面那层千年不化的冰壳。

  老巫医跪在湖心,双膝压着冰雪,却不觉痛。

  他手中那卷羊皮,是他用三十年光阴一笔一划默写的《殷璃三百二十七案》,字字凝血,句句含命。

  他曾以舌代笔,在雪地上教孤儿辨脉;曾用骨针蘸血,在兽皮上记录她口授的逆经灸法;也曾于风雪夜独坐,将她的声音刻进耳骨,生怕遗落一字。

  可她从不允许署名。

  “医者在病前,不在碑上。”她曾这样说,声音轻得像一片雪落在睫毛上。

  如今,他完成了她最后的禁忌——成册。

  也完成了她真正的遗愿——毁迹。

  羊皮卷缓缓沉入冰窟,石坠牵引之下,没入幽黑湖水。

  刹那间,冰裂三寸,蛛网般蔓延百步,湖水竟如沸汤翻涌,白雾冲天而起,仿佛地脉苏醒,龙脊翻腾。

  可不过三息,一切归寂。

  冰缝自合,湖面如镜,倒映星河,宛如从未有人来过。

  岸边百名孩童,皆是曾被殷璃之法救活的孤雏,如今已长成少年。

  他们不知其名,不识其面,却日日诵她所传心法——那口诀无始无终,无宗无派,只教人“观气如风,听脉如溪,救人在意,不在形”。

  此刻,他们齐声低诵,声浪如潮,却无一字提及“殷璃”。

  声落之际,湖面忽泛涟漪,一圈紫花浮出水面,花瓣晶莹如玉,花心微光流转,旋即沉没,不留痕迹。

  老巫医伏地叩首,额触冰雪。

  他不是拜湖。

  是拜那沉于万丈寒渊之下、再不现世的律——

  医者之道,不在传名,而在无声中改命;不在典籍,而在人心深处生根。

  他笑了,眼角裂开冻疮,血丝渗出,却如花绽放。

  夏溪畔,晨雾未散。

  一座旧竹架横在溪边,曾挂满晾晒的药草,如今藤蔓缠绕,斑驳腐朽。

  一名孩童拎着斧头走来,咔嚓一声,将竹架劈断。

  噼啪作响的断裂声惊起林鸟,药师旧徒闻声奔出,大喊:“住手!那是——”

  话到嘴边却戛然而止。

  那是她用过的架。

  可孩童已将碎竹投入灶中,火苗“轰”地腾起,竹节爆裂,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宛如旧年阵枢启动时的灵机回响。

  但这一次,没有灵光闪现,没有符纹浮现,只有柴火燃烧的暖意,和锅中渐渐沸腾的米粥。

  旧徒怔在原地。

  忽然,他笑了。

  笑中带泪。

  他转身回屋,取出珍藏多年的《南药辑要》——那本书,是他年轻时亲手抄录的殷璃口述医案,字迹工整,朱批密布,他曾视若性命,日夜研读。

  如今,他双手捧书,走到灶前,轻轻放入火中。

  纸页卷曲,墨字消融。

  “药在火里,不在纸上。”他喃喃道,仿佛终于听懂了她当年那句“烧了也好”。

  火光映着他沧桑的脸,也映出他眼中久违的清明。

  秋尽,夜风骤起。

  这一夜,四地同风。

  南境,哑女将院中最后一株紫花连根拔起,埋入新土。

  风过,花瓣纷落,如雪覆地。

  北境,青年将最后一捧碑尘撒入药田,犁头翻土,将过往碾入轮回。

  双色紫花在风中低伏,却开得更盛。

  乱葬岗,焚典后人之子犁至深处,忽觉犁尖一轻——一截白骨露于土外,指尖微颤,却未停手。

  他将灰烬覆上,再耕一尺。

  风过时,药香更浓,仿佛百魂同嗅,终得安息。

  极北,湖面结冰如初,无痕无迹。老巫医拄杖归帐,未回头。

  四地风起,四地风止。

  天地仿佛屏息一瞬。

  哑女立于院中,忽觉风穿指隙,如有人轻轻握了她的手。

  她仰头,见星河流转,银河倾泻,仿佛有一道身影站在时间尽头,静静回望。

  她笑了。

  低语如风:“你终于……敢不被记得了。”

  风止。

  叶落。

  灶火微红。

  饭香四溢。

  世界安静得,像一口热饭咽下后的满足——

  暖在喉,甜在心,无需言说。

  她转身进屋,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这份静。

  灶台边,陶锅静置,锅盖微凝水珠,滴落无声。

  她未生火,却见锅身微温,揭开盖时,热气轻扬,米粒泛着淡淡紫光,晶莹如露,香气沁入肺腑,回甘悠长。

  门外,孩童蹦跳而来,仰头问:“——”
  http://www.hlys.cc/47890/4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