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以医破局 >第300章 一口热饭,就是春天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00章 一口热饭,就是春天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晨光漫过南境村落的屋檐,薄雾如纱,缠绕在青瓦与竹篱之间。

  老屋灶台前,哑女立于微明之中,目光落在那口铁锅上。

  火苗自灶底悄然燃起,舔舐锅底,噼啪轻响,仿佛有谁在暗处轻轻吹了一口热气。

  孩童从门外跑来,赤脚踩在泥地上,一头撞开半掩的木门:“阿姐,谁点的火?”

  哑女回头,晨光掠过她沉静的脸。

  她没说话,只是嘴角微扬,像风拂过水面,涟漪未起已散。

  “饿了……就该有饭。”

  声音很轻,却落得极稳,像是某种古老法则的回音。

  锅盖掀开的一瞬,白雾轰然腾起,滚烫的蒸汽直冲梁上,凝成一道模糊的轮廓——侧脸微颔,眉目清冷,竟与殷璃有七分相似。

  那影子只存在一瞬,便如烟散入梁隙,不留痕迹。

  哑女没看。

  她只是舀起一勺米汤,倒入粗陶碗中,动作平稳,仿佛方才什么都没发生。

  院中紫花随风轻摆,三下,不多不少。

  一片叶悠悠飘落,坠入锅中,触汤即化,融为一抹淡紫,悄然渗入米汤,不见踪影。

  她端碗出门,分食于村中老人与幼童。

  无人问药,无人言医。

  但他们饮下后,面色渐润,咳嗽止,倦意消。

  有人想跪谢,被她轻轻扶住肩膀,力道不大,却让人再也站不起来行礼。

  这就是医吗?

  不是针,不是药,不是咒,不是典。

  是饭。

  是火。

  是风过花落,是地脉无声。

  而在北境药风原,秋收正盛。

  千亩紫花田翻成金浪,石碾在田头吱呀作响,北境青年赤膊推碾,汗水滴入泥土,瞬间被吸尽。

  他不说话,只盯着碾盘下流出的紫色粉末,细如尘,香如魂。

  忽然,田埂上传来喘息。

  一老妇蜷身卧地,面色青灰,呼吸如锯。

  弟子惊呼,欲奔去请医,却被青年抬手拦下。

  “不请。”

  “不施术?!”弟子愕然。

  青年不答,只抓起一把新碾的紫花粉,撒在老妇身下泥土之上。

  风起。

  药气随风而动,如丝如缕,渗入肌肤,钻入鼻息。

  老妇胸口起伏渐缓,唇色由紫转红,终至平稳入睡。

  弟子怔住,继而激动跪地:“此乃神迹!当立碑铭记,传之后世!”

  他掏出刻刀,就要在田边石上凿字。

  青年却冷笑,抓起一把谷粒,塞进他嘴里。

  “吃进去的,才是药。”

  弟子呛咳,泪流满面,却在那一刻忽然懂了——所谓医道,不在碑上,不在书里,不在口传心授的秘典。

  而在这一把碾碎的花粉,一捧养人的粮食,一口能暖到心窝的饭。

  他扔了刻刀,蹲下身,和众人一起推碾。

  碾盘吱呀,如岁月低语。

  乱葬岗,昔日埋骨之地,如今竟有炊烟升起。

  焚典后人之子立于坛前,揭开新酿陶坛封泥。

  酒气冲出,却无醇香,反带药苦,浓烈刺鼻。

  流民围坐,皆面黄肌瘦,眼中却有光。

  “喝。”他说。

  无人犹豫。

  一人饮罢,猛咳,吐出黑血,腥臭难闻。

  众人不惊,反而拍手笑起:“排出来了就好!”

  笑声在荒岗回荡,竟比庙堂钟鼓更响。

  子取坛底残渣,蹲身埋于田心。父亲拄杖而来,问:“还留字吗?”

  子摇头:“留种。”

  父亲沉默良久,终是转身离去。

  次日清晨,朝阳初升,田中紫花叶脉竟浮现“生”字纹路,清晰可见,如天书降世。

  可待日头高起,光影流转,那字又悄然隐去,仿佛从未存在。

  没人拍照,没人拓印,没人奔走相告。

  他们只是低头耕作,播下新种。

  而在极北雪峰,寒夜未尽。

  风如刀,雪如幕,老巫医蜷坐于帐中,骨铃静悬。

  忽而,铃声轻响,三声,不疾不徐。

  他睁眼,目光穿透风雪,望向山下村落。

  那里,一户人家灯火未熄。

  他缓缓起身,披上兽皮,却不拿药囊,不取银针。

  只是轻轻吹熄油灯,走入风雪。

  帐外,小儿高热不退,母亲哭求。

  老巫医只淡淡道:“抬出来。”极北雪夜,风如刀割,雪似铁幕。

  百里之内,唯有山脚村落一点灯火,摇曳不灭,像一颗不肯坠落的心。

  老巫医走出帐外时,风雪几乎将他掀倒。

  他年迈枯瘦,脊背佝偻,却站得极稳,仿佛脚下不是积雪,而是地脉深处涌动的根。

  小儿躺在雪地上,小脸通红,呼吸急促,唇角干裂渗血。

  母亲跪在一旁,双手颤抖,几乎说不出话。

  “烧得……要化了……”她喃喃,眼泪刚流出便凝成冰珠。

  老巫医低头看着孩子,目光沉静如古井。

  他没有伸手探脉,没有取出银针,也没有念咒焚符。

  他只是缓缓解下身上那件沾满药灰、早已看不出原色的兽皮大氅,轻轻盖在孩子身上。

  然后,他抬眼,扫视四周围拢的村民。

  “抬他进屋。”声音沙哑,却如雷贯耳,“置于众人之间,同息共暖。”

  众人一怔。

  “不施术?不驱邪?”有人迟疑。

  老巫医不答,只转身推门入屋。

  屋中火塘将熄,余烬微红。

  他蹲下身,用枯枝拨了拨灰,火光忽闪一下,映出他脸上纵横的沟壑。

  村民迟疑片刻,终是依言而行。

  他们将小儿抬入屋中,置于中央,老少男女围坐一圈,彼此依偎,肩贴着肩,呼吸交叠。

  屋外风雪咆哮,屋内却渐渐升腾起一种奇异的暖意——不是火的热,而是活人的气息,是心跳共振的频率,是血脉相连的共鸣。

  三更天,雪势渐歇。

  小儿额上汗水涔涔而下,体温悄然回落。

  原本急促的喘息变得绵长,胸口起伏如潮汐归宁。

  老巫医伸出手,指尖轻触其额,冰凉如石。

  他闭上眼,低语,似对小儿,又似对天地:

  “不是我们治你……是大家的气,把你浮起来了。”

  话音落,屋外忽有异象。

  百名孩童正蜷睡于各家炕头,呼吸均匀,节奏竟出奇一致。

  那气息在雪夜中凝成淡淡白雾,如丝如缕,自窗缝、门隙飘出,在空中交织成网,缓缓沉入大地。

  而地底深处,一道幽蓝光流悄然苏醒,蜿蜒如河,自极北雪峰脉眼出发,穿岩破土,流向四方。

  这光流无声无息,却与南境竹篱下的紫花根系相连,与北境药风原的泥土共振,与乱葬岗新耕之田的种芽同频。

  它不在典籍里,不存碑文中,却真实流动——如同殷璃曾以血肉之躯破局时,所唤醒的那条被封印千年的“生息之脉”。

  此时,夏溪畔。

  一名旅人赤足涉水,衣衫褴褛,面色苍白。

  他已在山中迷途七日,饥寒交迫,本以为必死,却不料一路饮此溪水,咳喘止,腹痛消,竟渐渐恢复力气。

  他蹲在溪边,捧水细看,澄澈见底,无色无味。

  “这水……到底有没有药?”他问岸边嬉戏的孩童。

  孩童抬头,咧嘴一笑,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你病好了吗?”

  旅人一怔。

  他怔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撬开了他心中某种长久的执念——他一路寻医问药,求丹访道,可何时真正静下心来问过自己:我究竟有没有病?

  他闭目回想,七日前的高热、咳血、幻觉……如今想来,竟如梦似幻。

  而此刻,四肢轻盈,五感清明,连呼吸都带着草木清气。

  “好像……”他喃喃,“从没病过。”

  孩童不答,只拾起一根竹竿,搅动溪水。

  水面涟漪荡开,竹竿底部裂纹蜿蜒,竟与传说中《识痛阵》的主枢纹路分毫不差——那是殷璃当年以医道破局时,亲手刻下的阵眼图谱,曾引动天下痛感共鸣,令万民觉醒。

  可此刻,裂纹无光,水无波,阵不启。

  孩童眨眨眼,忽然将竹竿折成两截,随手扔进岸边小灶里。

  火苗“噼啪”一声,腾起半尺高。

  “用完了,就是好药。”他说。

  灶中火光跳跃,映照出远方天际微明。

  冬至将至。

  南境、北境、乱葬岗、极北雪峰——四地几乎同时升起炊烟。

  不是祭祀,不是祈福,只是寻常人家早起生火,熬粥做饭。

  饭香随风而起,穿林渡野,竟在无形中连成一片气息之网。

  飞鸟掠过,羽毛微振;野兽嗅到,驻足凝望;连风都慢了下来,仿佛怕惊扰这一缕人间烟火。

  南境老屋,晨雾未散。

  哑女立于灶前,铁锅中米汤翻滚,白雾氤氲。

  她伸手欲揭锅盖,指尖忽觉一丝异样——

  风,穿指而过。

  那风不冷不热,却带着某种熟悉的触感,仿佛旧年某人曾轻轻握过她的手,教她辨药、识脉、听息、观气。

  那时她不能言,那人便以指尖在她掌心写字,一笔一划,如刻入骨。

  她不动,不语,只缓缓仰头。

  星河流转,天地寂静。灶火微红,饭香四溢。

  她唇边微动,声音轻得几乎被火苗吞没:

  “你不是走了……是终于,活成了这一口热饭。”

  风止。

  叶落。

  饭香弥漫。

  世界安静得,像一口热饭咽下后的满足。

  她低头,伸手揭锅——

  米汤表面,热气蒸腾未散,一粒粒米浮于汤面,缓缓移动,竟无声无息排列成一幅图:七络交织,脉络分明,正是旧年《生息引》第七络图——那曾被焚毁、被禁传、被遗忘的医道至理。
  http://www.hlys.cc/47890/4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