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从前有个忘川郡 >第111章 月照千载 魂梦依稀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11章 月照千载 魂梦依稀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忘川的夜空,少有阴霾,那一轮明月似乎也比人间所见更为皎洁圆满,清辉遍洒,将河水、屋舍、花木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银边。又是一个月华如练的夜晚,谢珩处理完一日公务,信步走出桃源居,心头难得泛起一丝空茫。这永恒的月色看久了,有时也会生出几分难以言喻的寂寥。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不觉间已来到了市集边缘那座横跨溪流的天桥之上。

  凭栏而立,仰头望月。月轮冰清玉洁,亘古悬照,看尽了人间悲欢,也映着这忘川的永恒。正当他神游天外之际,一个带着几分熟悉洒脱、此刻却隐含一丝怅然的声音自身旁响起:

  “谢使君,也对月思人吗?”

  谢珩侧首,见是苏轼。他今日未着华服,只一件半旧的月白直裰,手里拎着个小酒壶,脸上惯有的爽朗笑容淡去了些,眉宇间笼着一层淡淡的、与这热闹忘川有些格格不入的忧思。

  谢珩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语气平和:“苏先生说笑了。谢某自诞生灵识起,所见所历,皆在忘川与酆都之间,并无故人可思,亦无旧事可忆。” 他目光清澈地看向苏轼,“倒是苏先生,眉间似有郁结,可是望月怀远,心有所念?”

  苏轼闻言,轻叹一声,将身子也靠在桥栏上,仰头饮了一口酒,目光迷离地追随着那轮明月,仿佛要透过它看到遥远的过往。“使君慧眼。不错,东坡……确实在想一个人。”他顿了顿,声音带着追忆的渺茫,“见此圆月,便不由想起熙宁九年的那个中秋,密州超然台上,我亦是如此独对明月,念及我那弟子由(苏辙)。”

  他的话语将谢珩也带入了那段尘封的岁月。“那时,我与他因与王安石新政不合,各自离京外放,天各一方,已是七年未曾相见。”苏轼的语气低沉下来,“中秋团圆之夜,别人家欢声笑语,我却形单影只,对着明月,想起我们年少时在眉山,一起读书,一起游玩,‘夜雨对床’之约犹在耳畔……”他眼中泛起一丝水光,那是跨越了时空依然鲜活的兄弟情深。

  “那晚,我心中块垒难消,挥笔写下了那首《水调歌头》。”苏轼轻声吟诵起来,声音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沧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写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心中酸楚,几欲落泪。然而,终究还是念着他,盼着他一切安好,这才有了最后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苦笑一下,“词虽旷达,其中辛酸,唯有自知。我与子由,一生宦海浮沉,聚少离多,他总在我最困顿时不遗余力地相助,乌台诗案时更是愿削自身官爵为我赎罪……这份手足之情,是我苏轼一生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他转过头,带着一丝近乎恳切的期盼望向谢珩:“谢使君,你执掌忘川接引,可知……可知子由他,可有缘法来到此地?我……我多想再与他‘夜雨对床’,畅谈古今啊。”

  看着眼前这位一向乐观豁达的文豪,此刻眼中流露出的毫不掩饰的悲伤与渴望,谢珩心中也微微触动。他沉默片刻,缓缓摇头,语气带着歉意与坦诚:“苏先生,此事谢某无法给你确切的答案。忘川接引名士,并无定规,亦非按血缘亲疏、官爵高低。缘法玄妙,难以揣度。或许在某时某刻,缘分具足,子由先生便会踏足此地。如今,唯有静待。”

  苏轼眼中的光芒黯淡了下去,但很快,他又强行振作,挤出一丝笑容,对着谢珩举了举酒壶:“多谢使君坦言。是东坡着相了。既然此地讲究缘法,那我便等着,等着与子由重逢的那一天。” 他将壶中残酒一饮而尽,对着明月高声道,“子由!若你魂灵有知,定要寻来这忘川!为兄在此等你,届时,定要痛饮三百杯,补上这些年欠下的团圆酒!” 声音在夜风中传开,带着无尽的思念与期盼。

  谢珩看着他强颜欢笑的模样,心中轻叹。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苏轼流露出如此深切的悲伤,那份旷达之下,藏着的是对至亲无法割舍的羁绊。

  未再多言,谢珩离开了天桥,信步来到忘川河畔。水声潺潺,月影在水波中碎成万千银鳞。不远处,两个身影正临水而坐,亦是酒香弥漫。正是李白与杜甫。

  李白依旧是白衣胜雪,醉态可掬,正举杯邀着水中月影,大声吟唱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杜甫则坐在他身旁,青衣磊落,手中也端着酒杯,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看着李白恣意狂放,眼中满是欣赏与追忆。

  见谢珩走来,杜甫连忙起身见礼。李白也晃晃悠悠地站起来,大笑道:“原来是谢使君!来来来,与我等同饮这杯‘月下酒’!”

  谢珩婉拒了饮酒,笑问:“二位好雅兴,在此对月抒怀,可是想起了前尘旧事?”

  杜甫闻言,眼中泛起温暖的光,看了一眼身旁的李白,对谢珩道:“不瞒使君,见此明月,不由想起天宝三载,我与李兄初遇于东都洛阳,后又同游梁宋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的时光。那时,我们纵马高歌,访道寻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的声音充满了对那段短暂却美好岁月的怀念。

  李白也接口道,虽带着醉意,眼神却有一瞬的清明:“不错!我与子美,一见如故!在梁园(今商丘)饮酒赋诗,论尽天下文章,何等快意!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他语气中透出一丝落寞,随即又被豪情掩盖,“不过,能在此忘川重逢,亦是天意!来,子美,满饮此杯,敬明月,敬往昔,敬你我知己之情!”

  “敬知己!”杜甫亦举杯,两人相视一笑,尽饮杯中酒。那笑容中,有对往昔的追忆,有对知己的珍惜,更有在这永恒之地的欣慰。

  谢珩没有打扰他们沉浸于回忆的温情之中,悄然转身,沿着河岸继续漫步。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行至金戈馆附近,但闻风声飒飒,隐有金石破空之音。只见馆前空地上,一道矫健的身影正在月下舞剑,正是辛弃疾。他身着便于活动的戎装,手持长剑,剑光霍霍,与月光交融,身形腾挪闪转间,充满了力量与沙场气息。他所舞的并非花哨的套路,而是简洁凌厉、蕴含杀伐之气的实战剑法,每一招每一式,都仿佛带着当年率领五十骑突入数万金军大营的胆魄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情。

  陆游则怀抱着一只不知又从何处寻来的狸猫,静立在一旁观看,神情专注,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钦佩,有共鸣,或许还有一丝对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憾恨。

  谢珩驻足片刻,见辛弃疾舞得投入,陆游看得入神,便没有上前打扰。这月下的剑舞与默观,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诉说着未能尽展的抱负与穿越时空的相知。

  最终,谢珩回到了桃源居。殿内依旧静谧,案几上玉简堆积。他于窗前坐下,窗外明月正悬,清辉透过窗棂,洒落在他身上和面前的公文之上。他提起笔,沾染了墨香(一种习惯,仙家公文多以神念书写,但他仍保留此习惯),开始批阅。

  脑海中,却不时闪过今夜所见:苏轼望月思弟的悲切,李杜河畔忆旧的温情,辛弃疾月下舞剑的激昂,陆游静立观剑的沉郁……这些名士们,将生前最深刻的情感与遗憾,也带到了这忘川,在这永恒的月色下,悄然流露。

  他并非无动于衷。只是他的职责,是守护这片能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安放、遗憾或许能得弥补的净土。笔尖在玉简上划过,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与窗外的虫鸣、远处的隐约人声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忘川又一个平静而深沉的夜晚。月光满襟,亦照见他沉静面容下,那份对这片土地及其居民日益深厚的守护之心。
  http://www.hlys.cc/47977/1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