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风雪兼程 北望京华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腊月的寒风,如同出鞘的利刃,自广阔的华北平原呼啸南下,席卷了江淮大地。谢珩与沈清漪的马车,便是在这样一个天凝地闭的时节,驶离了秦淮烟水,踏上了前往京师的漫漫长路。车轮碾过应天府城外覆着薄霜的官道,发出单调而沉闷的辚辚之声,预示着这将是一段与南下时截然不同的、更为艰苦的旅程。官道依旧宽阔,乃前朝所修驿路基础,本朝亦常加培护,号称“通衢”。然时值寒冬,土路冻得坚硬,车行其上,颠簸之感远胜往昔。沈清漪初时尚能忍受,行不过半日,便被颠得面色发白,胃肠翻涌。谢珩令车夫放缓速度,又取出早已备下的生姜让她含服,方才稍缓。
离了金陵繁盛之地,沿途景象渐显萧索。虽是南北通衢,但冬日行人车马明显稀少。偶见驮着货物的骡队,赶驼人裹着厚重的皮袄,脸冻得通红,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也有像他们一样北上的举子,或骑马,或乘车,大多行色匆匆,面露疲态。更多的是拖家带口、推着独轮车或挑着担子的流民,衣衫褴褛,面色菜黄,在寒风中瑟瑟前行,不知欲往何方觅一口生计。此乃嘉靖朝后期,土地兼并日甚,赋役繁重,加之东南倭患、北部蒙古扰边,大量农民破产流亡,已成社会痼疾。眼前景象,不过冰山一角。
“夫君,那些人……要去哪里?”沈清漪望着窗外流民蹒跚的背影,忍不住低声问道,眼中充满怜悯。
谢珩目光掠过那些麻木而绝望的面孔,平静答道:“或往江南富庶之地乞食,或往边地军镇屯垦,又或者,只是漫无目的地流浪,听天由命。”他的声音没有太多波澜,却让沈清漪心中莫名一沉。她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书本上所说的“民生多艰”,究竟是何等景象。
沿途驿站,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歇脚点。明代驿传制度发达,官道上每隔数十里便设有一处驿站,负责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以及护送官物。谢珩持有巡抚衙门颁发的“火牌”,按制可在驿站获取食宿与更换车马的权利。然而,现实往往与制度有所出入。
越是往北,驿站的管理似乎愈显松弛。有的驿站房舍破败,窗纸不全,寒风直灌;有的驿丞吏目态度冷淡,提供的饭食粗粝不堪,甚至只有些冷硬的馍馍和不见油星的菜汤;更换马匹也常需等待,或只能得到些羸弱老马。谢珩对此并不意外,深知这是吏治腐败、驿站系统负担过重所致。他通常只是默默接受,偶尔在沈清漪实在无法下咽时,会额外付些银钱,让驿卒想法弄些热汤或鸡蛋。
沈清漪虽出身贫寒,却也未曾经历过这等艰苦。但她从未抱怨,总是默默忍受着颠簸与寒冷,尽力照顾好谢珩的起居。夜晚在冰冷的驿舍中,她会将两人的被褥用身体暖热,清晨则早早起身,用驿站提供的有限热水为谢珩准备好洗漱。
行至扬州府境,他们转而搭乘漕船,沿运河北上。此时的京杭大运河,乃是帝国的生命线,南粮北运,关乎京师命脉。河上千帆竞渡,漕船、官船、商船、客舟,络绎不绝,桅杆如林,帆影蔽日,比之长江另有一番繁忙景象。运河两岸,市镇连绵,码头林立,虽在冬季,依旧人声鼎沸,显示出漕运带来的畸形繁荣。
换乘舟船,虽免了车马劳顿,但运河之上,亦非坦途。漕船优先,官船次之,他们这等持火牌的举子客船,常常需要避让等待,行程时断时续。河道某些区段淤塞,需得雇请纤夫拉拽方能通过。夜间停泊,河风凛冽,湿气侵骨,比陆上驿站更为寒冷。沈清漪第一次乘坐如此大的船只,在摇晃中又是几番不适,但她强忍着,不愿让谢珩分心。
船过淮安,算是真正进入了北方地界。景致与江南迥异。运河两岸,不再是连绵的水田和桑林,而是一望无际、略显荒凉的平原。树木凋零,村庄的土坯房低矮而稀疏,时见大片抛荒的田地。天空变得高远而苍茫,风声也愈发狂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干燥的尘土气息。
越往北,天气愈寒。天空时常阴沉,铅云低垂,终于在一日午后,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起初只是细碎的雪沫,渐渐变成鹅毛般的大雪,铺天盖地,将运河、田野、村庄尽数染白。船行速度不得不再次放缓,船家小心翼翼地操控着船舵,生怕在积雪覆盖的河道中搁浅或碰撞。
雪夜行船,万籁俱寂,唯有船桨破开水面的哗哗声,以及风雪扑打船篷的簌簌声响。船舱内,虽有炭盆,却依旧难抵那无孔不入的寒意。沈清漪裹着厚厚的棉被,依旧冻得嘴唇发紫。谢珩将她冰凉的双足拢入怀中,用自己的体温为她取暖。两人相依相偎,听着舱外呼啸的风雪,感受着彼此的存在,在这漫漫长途中,成为对方唯一的温暖与依靠。
“夫君,京城……也下这么大的雪吗?”沈清漪将脸埋在他胸前,闷声问道。
“嗯,京师的雪,想必更大,更冷。”谢珩望着舱外被雪光映得微亮的夜色,低声道,“那是天子脚下,也是天下风云汇聚之地。”
沿途他们也会听到一些消息。在驿站歇脚时,能听到过往商旅、官吏谈论朝中动态。多是关于首辅严嵩如何圣眷优渥,其子严世蕃如何把持权柄;关于东南抗倭将领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战绩与困境;关于北边蒙古俺答部不时叩边,边军疲于应付;也偶尔会听到一些士子模样的行人,低声议论着清流领袖徐阶的隐忍与可能的机会。这些零碎的信息,拼凑出嘉靖皇帝晚年,朝局复杂、边患频仍、内忧外患交织的宏大背景。谢珩默默听着,不动声色,心中却对即将踏入的京师官场,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历经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穿越南直隶、山东等地,当马车最终驶过略显破败但依旧雄伟的卢沟桥,看到远方地平线上那巍峨连绵、在冬日苍白天光下如同巨龙盘踞的城墙轮廓时,已是嘉靖四十一年的正月末尾。
年关,他们是在山东境内一个偏僻驿站度过的,只有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算是唯一的年味。此刻,望着那象征着权力与梦想终极舞台的北京城,一路的风霜雨雪、颠簸困顿,仿佛都找到了意义。
沈清漪透过车窗,望着那越来越近、仿佛接天连地的巨大城郭,呼吸都不由得屏住了。这就是京城!这就是夫君将要施展抱负、也是他们未来一段岁月将要安身立命的地方!
谢珩的目光同样投向那座城池,平静的外表下,心潮亦微微起伏。不是为了凡俗的功名,而是为了那深藏宫禁、汇聚了无数先贤智慧的《永乐大典》。这风雪千里的征程,终于抵达了终点。然而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此刻才刚刚开始。马车随着熙攘的人流,缓缓驶向那高大幽深的城门洞,如同水滴汇入浩瀚的海洋,瞬间被京师的庞大气息所吞没。
http://www.hlys.cc/47977/1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