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从前有个忘川郡 >第210章 岁除欢宴 长安春近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10章 岁除欢宴 长安春近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时光倏忽,腊尽春回,年关的脚步随着一场又一场的细雪,悄然踏入了长安城。裴婉如早已将两人的新衣赶制完毕,她自己的是一身海棠红的交领襦裙,衣缘绣着缠枝莲纹,鲜亮却不失雅致;为谢珩做的则是一件靛蓝色的圆领澜袍,用料扎实,针脚细密,衬得他愈发挺拔清隽。

  这日清晨,裴婉如捧着新袍,眼中含着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请谢珩换上。谢珩从善如流,褪下日常那身青灰文士袍,换上新衣。裴婉如绕着他仔细打量,替他抚平衣袖上微不足道的褶皱,理了理腰间的束带,嘴角的笑意再也抑制不住,如同春风拂过初绽的花蕊。

  “很合身,婉如的手艺越发精进了。”谢珩低头看着她为自己忙碌的模样,心中微软。这段时日的安稳与温情,似潺潺溪流,悄然滋养着这株曾经饱受风霜的兰草。她眉宇间的忧悒淡去许多,举止间虽仍带着士族女子的矜持,却不再如往日那般惊弓之鸟,那份潜藏的坚韧与温婉,愈发清晰地显露出来。

  裴婉如听到夸赞,脸颊微红,轻声道:“郎君不嫌弃便好。”她能感觉到谢珩目光中的温和与肯定,那是一种让她心安的力量。

  腊月的气氛一日浓过一日。街肆间,售卖年货的摊贩挤挤挨挨,桃符、苇索、花椒(取其香气辟邪)、五色丝线、画着神荼郁垒的门神像琳琅满目。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孩童追逐嬉闹声,交织成一片独属于岁末的喧腾乐章。

  腊月廿四,扫尘迎新年。

  裴婉如早早起身,学着邻舍主妇的样子,用新束的竹枝扎成长帚,头覆一方青布,仔细清扫客栈房间的梁上、墙角积尘。谢珩也未闲着,或是帮她搬动桌椅,或是擦拭窗棂。按此时风俗,“尘”与“陈”谐音,扫尘即有“除陈布新”之意,要将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外,祈盼新年吉祥。裴婉如做得认真,额角渗出细汗,神情却带着一种参与俗世生活的专注与满足。谢珩在一旁看着,偶尔递上一杯温水,或在她够不着高处时,不动声色地接手,两人默契无言,却自有一股温馨流淌。

  腊月三十,岁除之日。

  这一日,长安城仿佛一锅煮沸的水,彻底热闹起来。

  清晨,坊门刚开,谢珩便带着裴婉如去了东市。市面上人头攒动,比往日更加拥挤。他们买了新桃符,准备替换客栈房门上的旧符;选了椒酒(用花椒浸泡的酒,寓意祈福长寿)、柏酒(用柏树叶浸泡的酒,寓意辟邪);又称了胶牙饧(一种用麦芽制成的粘性糖食,寓意让灶君上天言好事时嘴巴变甜,也象征生活甜蜜)、五辛盘(盛放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等五种辛辣蔬菜的盘子,古人认为可发散五脏之气,辟厉气)。裴婉如还特意挑了几支含苞待放的梅花,欲插瓶妆点房间,为清冷的冬日添上一抹春意。

  午后,最重要的“驱傩”仪式开始了。这是岁除日最具特色的大型活动,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皆有举行。谢珩与裴婉如站在客栈二楼临街的窗前,只见坊间空地上,已然聚集起一支庞大的队伍。队伍前列是戴着狰狞黄金四目面具的“方相氏”,身着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作为驱疫辟邪的主神。其后跟着扮演“十二神兽”的童子,以及由各坊选出的、身着赤帻皂衣的侲子(少年儿童),多达数百人,齐声呼喝着“傩、傩”之声,鼓噪跳跃。更有乐工敲击着鞉鼓,声震天地。队伍沿着坊间主要道路巡游,声势浩大,意为驱逐一切疫鬼妖魔,保来年平安顺遂。

  裴婉如何曾见过这般雄浑古朴的场面,看得目不转睛,既觉新奇又感敬畏。那震耳的鼓声与呼啸,仿佛真能将积年的晦暗与不幸都涤荡干净。她下意识地靠近谢珩,谢珩则轻轻揽住她的肩头,低声道:“莫怕,此乃古礼,意在迎新。”

  驱傩队伍过后,家家户户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年夜饭,谓之“宿岁之储”。客栈掌柜也体恤客居之人,允许租用后院的小厨房。裴婉如兴致勃勃,挽起袖子,准备亲自下厨。她虽出身士族,但家道中落后也曾操持家务,做些家常菜式并无问题。谢珩便在一旁打下手,或是递送柴火,或是清洗菜蔬。

  暮色四合时,丰盛的岁除宴终于备好。虽不及富贵人家的山珍海味,却也鸡豚俱备,鱼鲙(生鱼片)新鲜,更有热腾腾的汤饼(面条,寓意长寿)和寓意团圆的“牢丸”(类似饺子)。两人在房中相对而坐,中间是摆满菜肴的食案。裴婉如小心地为谢珩斟上温好的椒酒,自己也浅浅倒了一些。

  “郎君,请。”她举起酒杯,眼波流转,带着盈盈笑意。

  谢珩亦举杯,与她轻轻一碰:“愿来年,诸事顺遂。”

  酒是椒酒,入口微麻,带着奇异的香气。菜是家常味,却因是亲手所做,更添温情。两人一边享用着美食,一边听着窗外隐约传来的爆竹声(此时多为燃烧竹节,使之爆裂发声,以驱山臊恶鬼)。裴婉如话也多了起来,说起幼时在湖州过年,母亲总会给她做漂亮的“胜”(剪纸或金银箔制成的人形、华胜等饰物)戴在头上,父亲则会带着她贴桃符,祭祖……

  谢珩静静听着,偶尔插言问上一两句,目光始终温和。他能感觉到,在这个象征着团圆与更始的夜晚,裴婉如正一点点将过往的悲伤沉淀,真正开始拥抱新的生活。

  饭毕,撤去残席,两人并未立刻歇息。按照习俗,岁除之夜需“守岁”,即通宵不眠,以待新岁来临,寓意珍惜光阴,为长辈祈福延寿。谢珩拨亮了灯烛,又添了些炭火,让室内保持温暖。裴婉如则将买来的梅花插入瓶中,清雅的幽香渐渐弥漫开来。

  守岁时光漫长,两人便寻些事情打发。裴婉如拿出五色丝线,手指翻飞,开始编织“长命缕”,准备待会儿系在谢珩手腕上。谢珩则铺开纸墨,略一沉吟,挥毫写下一副桃符诗句:“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笔力遒劲,气韵流动。裴婉如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钦慕。

  夜深了,城外感业寺(或其他大寺)的钟声遥遥传来,悠扬沉浑,共敲一百零八下,象征着驱除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声里,长安城的万家灯火与天上疏星交相辉映。

  裴婉如到底体弱,加上连日忙碌,到了后半夜,眼皮渐渐沉重,脑袋一点一点,如同啄米的小鸡。谢珩见状,微微一笑,将她轻轻揽过,让她靠在自己肩头。裴婉如迷糊中寻了个舒适的位置,嗅着他身上清冽安稳的气息,竟真的沉沉睡去。

  谢珩没有惊动她,保持着这个姿势,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看着窗外墨蓝色的天幕渐渐透出熹微。他心中一片宁静。忘川的职责,仙凡的界限,此刻似乎都遥远了。怀中这个女子,她的悲喜,她的依赖,她的坚韧,已然成为他此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日,新年伊始。

  天光乍破,新的一年正式来临。裴婉如在谢珩怀中醒来,发现自己竟靠着睡了一夜,顿时羞赧不已,慌忙坐直身体。谢珩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笑道:“无妨,守岁本就可随意些。”

  按照风俗,元日需着新衣。两人各自换上裴婉如亲手缝制的新袍新裙,相视一笑,皆觉焕然一新。洗漱后,裴婉如将昨夜编好的“长命缕”郑重地系在谢珩左手腕上,轻声道:“愿郎君岁岁平安。”

  谢珩看着她认真的模样,心中一动,也从袖中取出一支素银嵌珠的簪子,样式简洁雅致,并非凡间俗物,却也不显突兀。“新年新气象,愿你从此无忧。”他亲手为她簪在发间。裴婉如抚着发簪,眼中水光潋滟,心中甜意漫涌。

  元日清晨,最重要的活动是“传座”与拜年。客栈掌柜一早便准备了酒食,邀请所有住客共饮“岁酒”,互相道贺,谓之“传座”。谢珩与裴婉如也入乡随俗,与掌柜及其他几位滞留长安的客商互道“新年吉祥”、“万事如意”。虽然彼此陌生,但在新年的氛围里,也显得格外亲切。

  之后,两人信步走出客栈,来到街上。但见长安城万人空巷,士庶皆穿着鲜洁衣服,往来拜贺。坊门大开,车马填咽,人们脸上都带着笑容,见面便拱手作揖,互致新春祝福。还有“卖懵懂”的孩童(一种习俗,孩童元日清晨在街巷呼叫“卖懵懂”,据说被买走懵懂后,新的一年会变得聪明),更添几分童趣。

  他们随着人流,走到了朱雀大街附近。这里更是热闹非凡,不仅有各种杂耍百戏,还有来自西域的胡商表演幻术、筋斗,引来阵阵喝彩。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卖“元阳脔”(一种烤肉)、“汤中牢丸”(煮饺子)、“粉果”的摊贩生意兴隆。

  裴婉如看得兴致勃勃,谢珩便陪着她,买了一份热乎乎的“索饼”(一种油炸面食),又看了一会儿胡旋舞。阳光洒在两人身上,新衣折射出柔和的光泽,他们并肩而立,宛如长安城里无数对寻常夫妻中的一对,享受着这太平岁月里的新春欢愉。

  接下来的几日,便是走亲访友、宴饮游乐的“年假”时光。虽然他们在长安并无亲故,但谢珩还是带着裴婉如去了一些着名的寺院道观祈福,如大慈恩寺、玄都观等,感受着不同宗教在新年时的庄严与喜庆。他们也去曲江池畔踏雪,虽然池面冰封,但岸边的亭台楼阁覆着白雪,别有一番韵味。

  新年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上元节,方才达到另一个高潮。但对于谢珩和裴婉如而言,这个在长安度过的新年,已经足够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场习俗的体验,更是两人关系进一步确立、情感深度交融的见证。冰雪渐渐消融,柳梢隐约透出嫩黄,长安的春天,似乎真的不远了。而回返湖州的日程,也随着新年的过去,被提上了议程。裴婉如开始悄悄地收拾行装,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而那憧憬里,始终有谢珩沉稳的身影。
  http://www.hlys.cc/47977/2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