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并非如此,在下岂能算得这般精准。陈渡解释道。

  曹操意味深长地了一声。

  若真能预见到这般深远,那便不是凡人,而是神仙手段了。

  初遇徐荣时,我只觉得斩杀他对战局并无实质助益。放走他或许另有用处。首次放走,我们便夺取了汜水关。第二次留他性命,则促成两种可能。

  其一,若董卓因败绩处死徐荣,西凉诸将必将惶恐。我们便可对任意将领施展离间。不过董卓明智,未必会如此行事,但也难保其昏聩误判。

  其二,便是现下情形。董卓继续任用徐荣,我们便可实施离间之计。先前禀报主上安排的细作已传回消息:徐荣仍在虎牢关,只是从统率六千人的督护降为统领两千人的校尉。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离间策反徐荣,借其掩护暗渡黄河。

  曹操心中已是惊涛骇浪。

  原来陈渡所谓的算不准竟是这般意思。

  这分明是算无遗策!

  不仅料到要放走徐荣实施离间,就连徐荣被杀的后路都已想好。

  不仅要离间,更要策反?先生神机妙算,当真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不待陈渡说明具体计策,曹操已由衷赞叹。

  今日方知什么是天外有天。

  自己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而陈渡却是走一步谋十步...

  主上过誉。陈渡谦逊行礼,继续阐释道。

  徐荣虽被降职,却未遭董卓处死。

  以李儒多疑的性子,必然会对徐荣起疑。

  况且,李儒很可能已识破我们故意放走徐荣的用意。

  因此,董卓和李儒定会派人严密监视徐荣。

  要离间徐荣与董卓其实很简单——

  只需派一名死士送封信过去。

  至于如何逼反徐荣?

  只要让董卓发现徐荣与我们暗中往来就够了。

  具体信的内容、如何确保董卓起疑这些细节,

  主公交给我来办便是。

  曹操沉思良久,最终颔首同意。

  陈渡随即展开地图,指向环绕雒阳的八座关隘:

  北面邙山与黄河之间的孟津关,

  嵩山上的轘辕关和大谷关,

  嵩山南麓的广成关,

  雒水西岸的伊阙关、陆浑关,

  以及雒水东侧的虎牢关与汜水关。

  这八关如铁锁般将雒阳围在二百里盆地中。

  出人意料的是,看似险要的虎牢关与汜水关,

  反而是八关中最易攻破的。

  这也是陈渡抵达酸枣后才知晓的。

  难怪史书记载中原军队攻入雒阳,

  多从虎牢关突破——

  其他七关实在太过险要。

  事成后,徐荣必会调往此处。

  陈渡的指尖重重落在孟津关上。

  ——————————

  (

  这是为何?曹操百思不得其解。

  八关皆可安置,陈渡为何独断徐荣必往孟津?

  董卓若不起杀心,

  大可夺其兵权或调往长安。

  正当曹操暗自思忖时,

  陈渡竟将他的想法一字不差地道出。

  曹操顿时愕然失色。

  帐内灯火摇曳,陈渡轻晃酒杯,琥珀色液体在杯中微微荡漾。

  董卓没那么容易中计。若他真斩了徐荣,反倒省事。只需多送几封密信给其他将领,派死士配合行动。即便董卓收手,收到信的将领们也难免心生猜忌。

  酒盏放下时,陈渡眼中闪过精光:徐荣调防孟津的关键,在于李儒会暗中相助。

  李儒帮我们?曹仁与夏侯惇同时惊呼。

  正是。陈渡指尖轻叩案几,离间只是引子,真正的鱼饵是让李儒主动出手。董卓对徐荣的信任非同一般——这位辽东大将不仅深受器重,连公孙度都是经他举荐。如此心腹,董卓宁可认为他愚钝也不会相信他会叛变。

  曹操捋须沉吟,烛火在他眼中跳动。

  那李儒为何要调徐荣去孟津?曹仁追问。

  只需在给徐荣的密信里提这三个字。陈渡竖起三根手指,李儒自会推波助澜。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先生是说...将计就计?

  不错。陈渡点头,董卓他们根本想不到我们会冒险南渡。黄河天堑难越,沿岸船只又尽毁。在他们看来,虎牢关外六千精兵才是主力,孟津对岸的千余人马不过是佯攻。

  (

  此为

  他必然认定我军在孟津仅是佯攻,另有所图。

  那么于李儒看来,我军真实意图为何?

  自然是要设计夺取虎牢关。

  这就牵涉到徐荣。若要轻取虎牢关,最便捷之法即是策反徐荣。

  李儒生性多疑,不似董卓鲁莽,定会怀疑我军与徐荣暗通款曲。

  此乃离间之计。纵使李儒不信徐荣会叛,亦难免心存戒备。

  他唯有调离徐荣一途。

  调往何处?陈渡自答道:孟津关。

  原因何在?

  李儒虽疑徐荣,却不敢过分逼迫。

  若逼反徐荣,不仅董卓会严惩李儒,更遂了我军心意。故李儒只能温和调动。

  但徐荣受调,必觉董卓已中离间,迟早要除掉自己,不如先发制人。

  因此李儒只能依计行事,调徐荣赴孟津,告知此乃将计就计,劝其稍安勿躁。

  曹仁质疑:若徐荣真反,接应我军渡河呢?

  陈渡解释:此乃心理博弈。

  其一,皆知我军不会孤军南渡。

  赠孙坚六千兵甲伪装我军,更强化此认知。

  其二,李儒会想,若徐荣真反,正可一网打尽。

  其三,李儒必派人监视徐荣,日夜侦查孟津。

  若我军真与徐荣勾结渡河,西凉军即刻发兵围剿。

  众人沉思片刻,曹操微微颔首。

  尽管早见识过陈渡揣度人心之能,曹操仍深感震撼。

  这番推演,已将董卓、徐荣、李儒可能的选择尽数料定。

  如同棋局对弈,陈渡不像在下棋,倒像在复盘。

  仿佛对手的每一步都早已落子,他只是将棋路逐一揭示。

  这般料事如神,令曹操恍若梦境。

  毕竟只要一步有差,全盘皆谬。

  倘若换作旁人向曹操进言此等计策,他必会认定对方夸夸其谈,当即将其逐出帐外。

  但陈渡曾为曹操缔造过传奇。

  曹操愿意相信,这个年轻人还能再次创造神迹。

  选定孟津自有缘由。陈渡指尖划过羊皮地图上几处关隘,主公且看雒阳南麓这些雄关——

  虎牢、大谷、轘辕三关皆依嵩山而建,但凡燃起狼烟,顷刻便能传讯至雒阳城内。

  唯孟津关不同。他指尖点住黄河拐弯处,邙山如同天然屏障遮断视线,守军必在邙山高处设置烽燧。

  只消遣精锐夜渡黄河,先夺邙山烽火台。

  待我军与孟津守军交锋时,只需截断要道,董卓便如聋聩之人,岂知我军已渡天险?

  此乃属下建言北渡而非南下的关键所在。

  陈渡的眸中掠过寒芒:我们要等的,正是董卓撤离雒阳那刻。

  唯取道孟津奇袭,方能予其致命一击。

  曹操凝视着地图上蜿蜒的黄河,粗粝的指节无意识摩挲着剑柄。陈渡的谋划确实精妙,若成事,甚至可能在乱军中截杀董卓。

  但他心底始终悬着块石头。

  北上渡河实乃孤注一掷——三万大军将成悬于敌境的孤旅,粮道断绝,退路尽封。更棘手的是将士们尚不知晓,渡过黄河后竟还要调头南下深入死地。

  半月前他还是个一无所有的追梦人,败亡不过添段悲壮传奇。可如今他帐下已有五千铁骑,不仅赢得海内赞誉,更攥住乱世立身的资本。

  何必再赌?

  大可以效仿袁绍等人养精蓄锐。若此战失利,好不容易挣来的英名,恐怕就要化作骄兵必败的笑谈。史笔如刀,后世或将把他与赵括并论......

  曹操眉间阴晴不定时,夏侯惇突然拍案而起:陈先生此计未免太险!

  为何祭酒要挑拨董卓与徐荣的关系,将其调往孟津关?

  若孟津关由其他将领驻守,我军今夜渡黄河突袭的计划,不也同样可行吗?

  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陈渡对此早有预料,从容应答:

  确实可行。

  但若非徐荣镇守,我军需付出更大代价。

  奇袭董卓的胜算也难以保证。

  曹仁与夏侯惇仍面露疑惑。

  此话怎讲?曹仁追问。

  此时曹操已完全领会陈渡的谋略。

  稍作沉思后,他详细解释道:

  可知淮阴侯渡河奇袭魏豹之战?

  二人表示不知。

  当年淮阴侯与魏豹对峙时,故意在蒲坂津陈设舟船,佯装渡河。实则率主力北上五十里暗渡黄河。

  渡河后,淮阴侯并未南进攻敌,而是直取魏都安邑。

  魏豹仓皇回援,樊哙趁机渡河。淮阴侯立即放弃安邑,与樊哙前后夹击,终俘魏豹。

  夏侯惇恍然大悟:

  原来我军南下渡河,也要效法此计!

  他暗自惊叹,陈渡用兵之妙,确与淮阴侯如出一辙。

  西凉军虽不会重兵驻守南岸两关,但必定沿河设防。

  我军若要秘密渡河,必须部署疑兵佯攻。

  若被孟津守军察觉,必将急报董卓。

  如此,我军突袭之策便难奏效。

  因此——

  关键在于迅速夺关后,要确保孟津守军彻底沉默。

  **更写后的内容:**

  “关键在于让董卓毫无察觉我军已渡过黄河、攻占河隘。”

  “奇袭渡河夺关后,需令关内一切照旧,使董卓误以为我军仅是虚张声势。”

  “而最省力的方法,便是迫使徐荣走投无路,投降归顺,配合我军行动。”

  “如此,董卓才会信以为真。”

  “太阿之策,正是离间徐荣,逼其反叛,再加以利用,最终伏击董卓。”

  “若守关者非徐荣,此计虽可行,却未必稳妥。”

  “其他人尚有退路,可降而复叛。”

  “而徐荣一旦被离间,连失两关。”

  “他会明白,即便他未通敌,董卓及西凉诸将也必认定他勾结我军。”

  “纵使董卓容他,其他人亦难相容。”

  “届时,徐荣唯有两条路可选——或死,或降。”

  曹操举杯沉吟片刻,又道:

  “此计连环相扣,既胆大妄为,又合乎情理。”

  “太阿用兵之智,堪比淮阴侯再世,令人叹服。”

  “真叫人拍案叫绝,自愧弗如。”

  曹操遥敬陈渡,一饮而尽。

  提及淮阴侯时,曹操已下定决心。

  淮阴侯渡黄河直取魏都,岂非险招?

  背水列阵,遣两千精锐突袭陈馀大营,不亦是兵行险着?

  至于士气——

  晓以利害,身先士卒,何愁士气不振?

  陈渡已两次为他缔造奇迹。

  如今,他愿信陈渡能再创神话。

  当日誓言,犹在耳畔:必用之,信之,专之。

  他既用陈渡,又专其权,岂能不信?

  思及此,一股莫名信念涌上心头:

  纵使董卓、徐荣未按陈渡之计行事,陈渡亦能即刻另设他谋!

  曹操心中豁然开朗。

  “渡河!”他断然下令。

  “彩!”

  “彩!”

  曹仁、夏侯惇恍然大悟,相继向陈渡敬酒,心悦诚服。

  “主公,有人求见。”一名侍卫入帐禀报。

  “不见。”曹操不假思索。
  http://www.hlys.cc/48144/1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