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外围曹纯率铁骑千余,早与西凉骑兵绞作一团。

  步军随后压上,战场渐成屠场。

  吕布暗觉不妙:

  此行本为拖延时间,不料撞见曹操。

  若能斩首,可破曹军士气。

  然今事不可为,亲兵已折损近半——

  画戟横扫破开缺口,赤兔马暴起撕咬,驮着主人冲破重围。

  残存五百西凉骑且战且退,血染黄土。

  曹操率众追击,距官道不足百步。

  血人般的霸主挥刀怒吼,身后将士见状,俱化作嗜血虎狼。

  歼敌!令出,刀戟如林向前推进。

  弩手已将火矢搭上弓弦。

  浸透火油的特制箭矢需耗费数月炮制,便是曹营也仅备得三千余支。

  然此数已足矣。

  董卓部曲虽泰半已披挂整齐,却无一部能列阵迎敌。

  官道上人头攒动——即便董卓早传令撤离,仍有数万兵卒滞留在驿道间。

  调兵遣将原非瞬息可成。

  更遑论军令通达与令行禁止本是两事。

  遇袭时未着甲的西凉兵非但没有溃逃,反有近七成士卒迅速披甲执锐,足见其彪悍。

  混杂其间的役夫徒隶却成祸端。

  这些不通军纪的民夫只顾抱头鼠窜。

  曹操令旗劈空斩下。

  火矢分作两阵如蝗掠空。

  嗤——

  箭镞钉入浸透鱼膏的腐尸,零散火苗霎时窜起。

  驿道两侧的蒿草成了绝佳火媒。

  转瞬间,两里官道已化作烈焰长廊。

  爆裂声此起彼伏,那是胀如皮鼓的腐尸在火中炸开。

  这道火墙生生将西凉军截作首尾不能相顾的两段。

  西侧乱军已成待宰羔羊。

  曹军如庖丁解牛般剿杀着火墙西侧的敌兵,对东侧溃军置若罔闻。

  ......

  火势渐弱时。

  西侧两万西凉精锐尽殁,降卒亦遭屠戮。

  曹军折损不过六百。

  董卓退至东侧两里外收整残部。

  血染征袍的曹仁被亲兵抬至曹操马前。

  末将未能斩董卓首级......反折三百儿郎......他肩颈交界的伤口隐约可见白骨。

  曹操染血的手掌轻抚其额:

  雒水伏兵本就是步险棋。

  且去疗伤。

  部众暂交子和统辖。

  曹仁躺在担架上被抬离战场。

  曹操目光如鹰,紧盯着官道上逐渐减弱的火势。

  水攻难以弥补与西凉军的兵力悬殊。

  如今水火并施,可否扭转战局?

  上林苑东侧,距燃烧的官道二三里处。

  张济、吕布、董越等将领正收拢残兵。

  后方仍有溃卒陆续汇入。

  樊稠战死,所部由奉先接管。董卓铠甲染血,咬牙切齿道。

  吕布领命退下。

  又是曹操!

  董卓猛然转向李儒,眼中怒火翻腾:

  他如何神不知鬼不觉渡过黄河?

  凭什么能翻越邙山天险?

  徐荣李蒙把守的孟津关,难道全是摆设?!

  灰头土脸的李儒擦着额角血迹——那是溃军冲撞所致。

  面对董卓的横刀相逼,他喉结滚动:

  唯有一种可能...

  孟津关早已易主!

  放屁!刀锋压入李儒颈后皮肉,董卓须发皆张:

  昨日还与孟津关互通烽讯!

  除非那两个时辰内,曹操能飞渡黄河!

  冷汗滑落鼻尖,李儒声音发颤:

  要么徐荣李蒙已然殉职...

  要么...

  他们开城降曹!

  (

  说完这话,他下意识缩了缩脖颈,唯恐董卓听完就要拔刀相向。

  他心底压根不信这两个推断。

  其一,曹孟德怎可能悄无声息越过天险黄河,还能将徐荣、李蒙二人——

  其二,纵使徐荣单独投曹尚在情理之中,但有宿敌李蒙牵制,断无可能!

  须知李蒙素来与徐荣势同水火,二人绝无可能携手归顺曹营。

  这两桩推测实在荒谬至极。

  可除此二者,还能作何解释?!

  若非如此,曹军怎可能神鬼不觉横渡黄河?!

  若非如此,曹军渡河后怎能使孟津关丝毫未露马脚?!

  难不成曹操会腾云驾雾?!

  董卓凝望西面曹军所在,缓缓撤回架在李儒颈间的利刃。

  荒谬!曹阿瞒绝无可能渡过黄河!

  滔滔黄河天堑,他凭什么能过?

  定是徐荣、李蒙双双背主投敌!!

  董卓眼中泛起迷雾,喃喃自语:

  可他们为何要叛我?

  我何曾亏待过他们?

  更何况他们的妻儿老小都在我掌心。

  难道连至亲骨肉都能舍弃?

  比起相信曹操能率数万大军悄渡黄河智取孟津,董卓宁可接受徐李二人集体叛变的可能。

  他扶起躬身许久的李儒,为其拂去衣袍尘土,神色恍惚道:

  文优,你且说说......

  他们为何要辜负于我?

  难道我董仲颖,当真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属下以为,徐李二人同时背主的可能,比曹军夺取孟津更难以令人信服。李儒望着主公颓唐之态宽解道。

  董卓陡然瞠目,满脸困惑。

  请容儒为主公推演一番。

  李儒眸光渐深,似在回溯记忆脉络:

  关于曹军动向——

  三月初三,曹军列阵孟津北岸。

  三月初六,曹军开始砍树造船。

  三月初九,曹军假意搭建浮桥。

  三月初十,一切如常,曹军放弃渡河。

  自初十至今,再未收到渡河消息。

  而今曹军骤然现身,更预埋火攻之物。

  再看我军——

  自三月初六获知曹军造船,便派千人日夜巡防黄河。

  修改后的文本如下:

  每两小时便有孟津关的军报传来,始终未见曹操渡河动向。

  三月初九晚间,哨兵回报孟津关一切平静。

  初十获知曹操放弃渡河后,虽仍布重兵巡查,但已将注意力转向虎牢关。

  直至三月十六日,巡逻士兵仍报告孟津关无异状。

  其中蹊跷何在?

  其一,为何初十至十六日孟津关毫无异状?

  其二,为何曹操初九佯装渡河,初十后又突然放弃?

  其三,为何曹操初六要在守军面前大张旗鼓伐木熏舟?

  李儒梳理要点后提出三处疑问。

  他陷入沉思,试图寻找合理解释。

  忽然间,李儒脸色大变!

  还有第四点!

  为何曹操初三抵达孟津时不作准备,偏偏等到初六才动手?!

  董卓面露惊疑,只见李儒面如死灰,似有所悟。

  快讲!董卓催促道。

  李儒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神色惊恐如同见鬼。

  关于第一疑点。

  以曹操能率军埋伏于此,却让孟津关保持常态来看,

  可推测曹操已攻占孟津关,迫使徐荣、李蒙投降。

  这极可能得到守军中内应配合,

  否则难以解释为何始终未露破绽。

  若此推断成立,

  则第二疑点答案显而易见:

  曹操初九当晚并非佯攻,实为真正渡河夺取孟津。

  但新问题随之而来:若曹操强渡黄河强攻孟津,无异自寻死路,

  那么他们究竟如何得手?

  唯一解释是:初九夜渡河部队仅为疑兵,

  其主力早已渡过黄河,潜伏于邙山之上!

  邙山主力在黄河浮桥疑兵的掩护下,仅用两个时辰便攻破孟津关,迫使徐荣、李蒙投降,随后将关内恢复原状。那么曹操这支奇兵究竟从何而来?关键在于三月初六那天,曹操当着守关将士的面大张旗鼓伐木造船——这正是要让我们误以为他尚未渡河。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黄河北岸时,其主力早已在初六前就秘密过河。我们加强河防的日期,恰恰是在初六发现曹军动向之后。

  李儒的分析戛然而止。这个看似荒诞的推论却环环相扣,除此之外,再难解释曹军为何能神出鬼没地在此设伏。若真如此......李儒遥望西面曹军阵营,目光涣散地喃喃道:这已非曹操所能为......不对!曹阿瞒不过一介武夫,断无此等谋略!他猛然惊醒,袖中双手不住颤抖:真正可怕的是他背后那位谋士!不仅其计谋鬼神难测,更可怕的是能让生性多疑的曹操言听计从,甚至采用这般险计。我们所有人的反应都在其预料之中,宛如 ** 控的傀儡......这岂是凡人所能及?

  冷汗早已浸透李儒的衣衫。董卓正抓着他的肩膀疯狂摇晃咆哮,他却浑然不觉。主公!李儒突然厉声疾呼,挣脱恍惚状态时险些踉跄跌倒。他死死攥住董卓的衣袖,瞳孔急剧收缩:若一切真如我所料,若此人当真算无遗策,那么官道上的**,眼前这场大火......

  《暗流》

  湍急的水面下藏着一支奇兵!

  这不过是对方连环计策的第一步!

  真正的杀招必然还在后面!

  那人定已算准,这场烈火无法全歼我军!

  更预料到我们在突袭后会迅速集结!

  区区两万孤军,

  怎敢冒险深入敌境?

  怎敢在此设下埋伏?

  最后的陷阱……

  致命的陷阱……

  李儒忽然面色惨白,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死死盯着曹军阵营的方向,嘴唇不停蠕动。

  董卓听着谋士的推论,望着他诡异的神态,脑海中闪过种种蛛丝马迹。

  苦涩在口腔蔓延,喉咙像被烙铁灼烧,一阵阵惊悸撕扯着他的心脏。

  多年未曾体验过的挫败感,正一刀刀凌迟着他的尊严。

  (许久之后。

  李儒从恍惚中清醒。

  命人展开皮质地图。

  上林苑的火场标记旁,又圈出瀍河方位。

  这座横亘在官道上的河流,连接着北邙山与函谷关。

  李儒曾亲自勘察:

  木质桥梁横跨三百米河面,

  丰水期深度不足两米,

  如今枯水时节,最浅处仅没脚踝。

  大军渡河本非难事。

  主公请看。

  曹操敢以两万孤军设伏,

  全仗背后那位神机军师。

  此人走一步算十步,

  真正的杀招必在此处。

  指尖重重戳向邙山脚下的河道。

  董卓顺着望去,又惊疑地看向谋士。

  李儒跪坐在地,面容惨白如纸,干裂的嘴唇渗出丝丝血迹。

  曹军必已筑坝截流。

  稍后交战时,

  曹操定会亲自诱敌,

  装作溃败引我军渡河。

  待主力越过瀍河,

  他们就会决堤放水,

  将我军拦腰斩断。

  今日先遭埋伏,再遇火攻,

  好容易重振旗鼓追击残敌,

  却要面对滔天洪峰......

  届时军心崩溃,

  纵有百万雄师也难挽败局。

  曹军士气如虹且准备充分,趁我军阵脚大乱之际,必将逐步吞食被困在瀍河西岸的部队。

  待上游水坝泄洪完毕,他们便会调转枪头,将瀍河东岸我军——

  彻底围歼于雒阳地界!

  李儒陈述完毕,面如纸灰,按在地图上的手指微微战栗。

  董卓神情凝重。

  这位沙场老将经此剖析,立刻意识到:

  若李儒预测成真,自己已陷入十死无生的绝境。

  奸贼!

  狂徒!

  竟敢如此算计本相!

  盛怒之下,董卓挥刀 ** ,刀锋入土近尺。
  http://www.hlys.cc/48144/17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