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曾任济南相的曹操,最明白治理地方的艰难。

  隐匿人口、 ** 污吏、地方豪强、世家大族,每一项都是施政路上的拦路虎。

  如何周旋其中,最能检验为政者的本事。

  政令试错的代价,往往沉重得难以承受。

  就连颁布政令本身,都需要付出相应代价。

  如何使政令畅通无阻,如何让政令取得实效,这是世家大族与曹操这等顶级豪强绝不外传的秘术。

  或许世间偶有天才无师自通,但毕竟是凤毛麟角。

  世家大族能够长盛不衰,

  绝不只是靠着诗书传家,也不仅是世代簪缨。

  这些都只是表象。

  真正支撑世家屹立不倒的,

  是他们代代相传的为政智慧与驭人**。

  这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毋庸置疑。

  此刻陈渡突然论及政事财赋......

  曹操如同白日见鬼般直勾勾盯着陈渡。

  这世上真有无所不通的奇才?

  他恍惚间狠狠掐了自己一把。

  真实的痛感证实眼前并非幻觉。

  陈渡看着曹操失态的模样,轻笑颔首:

  正是。

  政事与财赋。

  先说财赋。

  主公英明,当知兵戈之争实为粮草之争。

  若无充足物资支撑,纵有虎狼之师也难以纵横天下。

  青州在黄巾祸起前,人口约三百万之数。

  (

  “虽不及荆州六百万,冀州、益州、豫州的五百万,也不比扬州四百万。

  “但青州人口远超并州、凉州、交州,稍胜幽州,与司隶相当。

  “充足的人口为青州赋税打下根基,此乃第一利。

  “其二,青州有他州不及的天然优势——

  “此处拥有天下最长的海岸线,最广袤的滩涂,更兼风调雨顺。

  “凭此天时地利,青州可借鱼盐之利快速积累财富,将他州甩在身后。”

  “当年管仲佐齐桓公,正是靠鱼盐之利使齐国强盛,助桓公成就霸业。

  “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国库由此充盈,方能支撑对匈奴的连年征战。”

  “且慢。”曹操突然打断道,“海岸、滩涂、气候与鱼盐何干?

  “煮海盐只需取水煎熬,何须这些条件?”

  陈渡先是一愣,随即失笑。

  他忘了向曹操说明关键:此时制盐皆用煎卤法,无论海盐井盐。

  直到明代,晒卤法才横空出世,使盐价骤降。

  煎盐法千年未变,缘由有二:

  其一,**长期垄断盐业,毫无改良意愿。

  其二,晒盐需大片平地,内地良田尚且不足,岂能腾出空地晒盐?

  即便是晒盐法诞生后,仍历经数百年才发展到直接曝晒海水的高级阶段。

  而现行的煎盐法,需投入巨量人力与柴草。

  “柴米油盐”中,“柴”居首位并非偶然——

  其时两百斤柴值四十钱,可换二十斤米。

  煮盐者无力自砍柴薪,海滨林木早被先人伐尽。

  海水无法运输,盐户只得沿海设灶,购柴运至海边。

  陈渡估算:若改晒盐法,同等投入下,青州盐产可激增八至十倍。

  每斤盐的成本将锐减九成以上。

  盐,实乃古代之石油。

  青州绵延无尽的海岸线,正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白银矿场。

  陈渡掌握着操控天下盐价的权柄,能够打压各地盐商,垄断整个市场,向诸侯与百姓征收赋税。

  在这场无声的经济战争中,青州将所向无敌。

  因为渡通晓一种工艺,能借助阳光曝晒,产出大量优质海盐。

  而这晒盐之术,关键在于广阔的沿海滩涂。

  晒盐?曹操难以置信地望着陈渡,仿佛在听神话,太阿详细道来。

  陈渡解释道:

  正是晒盐。

  需在海滨修筑阶梯式盐池,将海水从顶层逐级引入,层层曝晒。

  待海水流至末层时,盐卤浓度已极高。

  末层盐卤仅需一日暴晒,便可成盐。

  普天之下,唯有青州具备如此辽阔的滩涂,使晒盐法得以施行。

  更关键的是。

  也唯有青州这般常年少雨的天气,才能保证晒盐法持续产出,不受阴雨干扰。

  这是其他州郡永远无法复制的优势。

  盐田?!曹操瞠目结舌。

  晒盐!

  这完全颠覆了曹操的认知,彻底冲垮了他的想象界限。

  出身豪族曹家,曹操自然了解盐铁贸易。

  徐州麋氏坐拥万名家仆,累积亿万家财,倚仗的正是私盐买卖。

  他也清楚麋家制盐是取海水熬煮而成——这过程需要消耗海量柴草。

  而柴草正是制约盐产最关键的因素。

  如今陈渡竟说要晒盐?!

  还说唯有青州能晒盐?!

  数十年的生活经验让曹操难以确信。

  偏偏这话出自陈渡之口!

  因此无论多么荒诞离奇,

  他都选择相信。

  陈渡没必要在此事上妄言。

  陈渡也从不妄言。

  按...按太阿之法,一日...一日可产多少盐?!

  曹操 ** 自己接受这个事实后,激动得语不成句。

  陈渡略作思忖,心中计算后答道:

  传统煎盐法,

  每具铁盘昼夜可煮千斤左右。

  参照徐州官盐产量与价格,推测其最多不过千具铁盘。

  即便人力、柴草充足,

  徐州官盐昼夜极限不过十万斤。

  但他们绝不可能维持这般产量——

  否则柴草供不应求,价格必将飞涨。

  【

  “按最理想情形估算,每日产量能达到两万至四万斤已属不易。”

  “即便全年能有两百天投入生产,也几乎是他们的能力极限。”

  “关键在于柴草供应不足。”

  “但若在青州开辟盐田,兴建盐场。”

  “最保守估计——”

  “日晒粗盐产量可超四十万斤。”

  “四十万斤?!!”曹操惊得几乎窒息,心脏几乎跃出胸腔。

  猝不及防间——

  他脚下一滑,整个人重重栽进水中。

  “咳!咳咳……”混浊的泥水呛入喉咙。

  陈渡俯身欲扶,却被曹操抬手制止。

  “当真能超四十万斤?!!”曹操瘫坐在浅水中追问。

  陈渡一把将曹操拽起,顺手在黑衣上抹了抹水渍,“不止。”

  “不止?”曹操闻言反而松了口气,这才符合常理。

  正如煮盐离不开柴火支撑,日产四十万斤怎可能毫无制约?

  达不到四十万斤才正常。

  但若有三十万斤日产量,便足以让他在青州靠盐业富甲一方。

  甚至一年内就能武装麾下两万精兵,打造真正的铁血之师!

  “早年勘察青州地势时,发现至少五处巨型滩涂适宜建盐场。”

  “折算下来,青州日晒盐产量可达两百万斤。”

  “多少?!!”

  “两百万斤?!!”

  曹操瞳仁暴睁,声线陡然拔高,险些发出刺耳鸣叫。

  震惊之下他双腿发软,踉跄着又要栽倒。

  幸亏陈渡早有防备,及时架住他才避免再尝泥水。

  “太阿此言非虚?真是两百万斤?!!”

  曹操强稳心神又确认一遍,心脏剧烈撞击着胸腔,连喉头都跟着震颤。

  这绝对是他生平听闻最震撼的消息!

  此刻他脑中全是天文数字,完全忽略了对方提及的勘察细节。

  五处盐场,单日两百万斤!

  徐州官盐日产量不足十万,即便算上麋氏私盐至多十二三万斤——

  那还是在无视原料限制的极端情况下。

  若考虑柴草制约,整个徐州官私盐合计,日产连八万斤都难以突破。

  陈渡提到,青州每日产盐量竟高达两百万斤!

  这相当于二十个麋家的规模,二十个徐州的产量!

  采用晒盐法无需消耗柴薪,彻底摆脱了燃料限制,制盐成本骤降!

  照此推算——

  单凭盐业一项,青州就能富甲天下了?!

  陈渡沉稳地颔首确认。

  曹操花了许久才平复心绪。

  他在心中盘算:

  汉室最兴盛时人口不过五千万,若人人足量摄入食盐,每日需一百二十万斤。

  而如今天下盐产极限不过五六十万斤,底层百姓根本吃不足盐。

  这正是私盐屡禁不止的根源——官盐供给严重不足。

  可陈渡却说,光是青州的盐产就能满足全天下的需求!

  甚至还有剩余!

  除了晒盐法,我还掌握粗盐提纯技术。

  这种精制细盐能完全去除粗盐的苦涩味。

  陈渡的话语再次打断曹操的思绪。

  细盐?!曹操喉结滚动,目光灼灼。

  陈渡始终气定神闲,仿佛在谈论日常琐事。

  若明公首肯——

  我们用晒盐法制取,经提纯工艺处理的细盐,

  将迅速垄断天下盐市。

  现市价约百钱一斤,

  但我们完全能把盐价压到不足十钱,

  让其他盐商彻底出局。

  当然不必如此极端——

  只需调控细盐产量,掌握这个经济命脉,

  就能操控接下来要说的政治格局。

  曹操呆若木鸡,震惊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儒家虽轻商贾,却非不通经济。

  桑弘羊当年便以心算闻名雒阳,被武帝破格擢用,

  专职统筹盐铁专营,精于之道。

  作为谯县曹氏下一代家主,曹操深知钱财之重。

  (

  曹操虽是豪族出身,却比那些世家大族更懂得经营之道。当陈渡说出惊人的晒盐产量时,曹操激动得浑身战栗。

  这绝非夸大其词。此刻的震撼,甚至超越了方才大败董卓、缴获巨资的喜悦。陈渡深知他为何如此激动——青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正是他选择此地与曹操联手的关键。

  渔盐之利,将成为陈渡经济战的核心武器。他要用这套组合拳碾压各路诸侯,未来更要借此向域外攫取暴利,转嫁通胀危机。当然,这些宏图远非如今的曹操所能领会。

  主公可曾听过不破不立陈渡话锋一转。

  曹操勉强平复心绪:愿闻其详。

  旧制不除,新政难立。陈渡目光灼灼,欲在青州立足,就必须重塑规则。

  见曹操若有所思,陈渡反问:在谯县,究竟谁说了算?县令、国相,还是......话未说完,曹操已醍醐灌顶。

  他当然明白——谯县曹氏与夏侯、丁氏三族盘根错节,早已形成铁板一块的利益共同体。莫说小小县令,便是沛国相颁布政令,也要看这三家的脸色行事。

  豫州境内,刺史这等监察之职的官员亦不敢开罪曹氏联盟。非但如此,这些流官反倒时常有求于曹家——只因曹氏、夏侯氏与丁氏在朝堂根基深厚。位列三公九卿者,尚书台重臣中,皆有这三姓子弟身影。若论权柄,除却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豫州地界上便属曹氏联盟最为煊赫。

  诸如荀氏、陈氏等世家大族,虽执掌文教之牛耳,论及朝堂影响力却远不及曹氏。无他,曹氏联盟距天子更近耳。

  主上宗族这般盘根错节的势力,实为豫州旧制根基所在。陈渡话锋一转,试问若有新兴势力入主豫州,妄图以新代旧,可能成事?

  绝无可能!曹操答得斩钉截铁。
  http://www.hlys.cc/48144/1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