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一旦这两类书籍流入市面,必遭灭门之祸。

  如今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在古代根本无从购得。

  这些便是屠龙宝刀的锋刃与脊梁。

  掌握它们,战场上便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而像于禁这样从底层崛起的名将,实属凤毛麟角。

  他们未曾接受过正统军事教育,全凭天赋与本能统军。

  毕竟无人甘愿轻易传授这等绝技。

  若人人皆能学会我的本领,我的优势又何在?如何才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唯有无止境的内卷。

  正因如此,诸曹夏侯更倾向于让于禁这类天赋异禀者自行崭露头角,而非培养更多将领,以免动摇他们的绝对权威。

  但陈渡对曹操如此进言:

  若军校得以建立,曹军将领必将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不进则退。届时,军政命令的执行将更为顺畅。曹操的军权不仅不会分散,反而会因精英云集而更加集中。

  这正如明清时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消亡与小豪强势力的崛起,皇权得以空前集中,道理如出一辙。

  曹操虽心动,却仍忧心外姓武将的忠诚问题。

  他仍在权衡。

  但他已开始着手与外姓武将建立更深厚的关系。

  “属下认为,此刻不宜驰援袁绍。”

  在陈渡的鼓励下,被文武官员环绕的徐庶指着沙盘展开分析。

  众人手中皆持有一份司天监整理的情报汇编。

  根据司天监最新战报,袁绍与公孙瓒仍在边界地带持续对峙。

  白马将军公孙瓒主力驻扎安平信都,袁绍部队则据守巨鹿广宗,两军相隔百余里。显然公孙瓒仍在进行战术试探,因其缺乏攻城器械,故采取守势等待战机。

  但以末将之见,这位白马将军绝不会消极等待。他必定会利用麾下精锐骑兵主动出击,最可能选择两个突破方向:一是截断袁军粮道,二是突袭广宗以西城池。

  若不及时干预战局,袁本初很快就会陷入被动。不过此番我军在青州全歼公孙瓒两万先锋,已令其胆寒。他定然会增派重兵沿黄河布防,防止我军渡河袭扰其后方。

  若此时贸然渡河援袁,恐遭半渡而击之危。故愚见以为,当静观其变。待公孙瓒与袁绍两败俱伤之际,再挥师北上。

  在场将领纷纷颔首,对徐元直的分析深以为然。经此大捷,公孙瓒必不敢再犯青州,但定会死守黄河要津。

  这段黄河仅有两处关键渡口:其一是平原附近的龙凑渡,即前次大破刘玄德之处;其二为南距二百里的仓亭渡。昔日吕奉先作乱时,程仲德曾在此力保东阿,为孟德公赢得喘息之机。

  白马将军只需各派五千精兵驻守这两处渡口,我军便难觅渡河良机。是以徐元直所言极是,此刻确实不宜驰援袁绍。

  此时曹子廉将军低声咕哝,唯有陈渡听得真切。子廉将军有何高见?陈渡笑问。

  曹洪捋着胡须道:末将不解,为何定要救援那袁本初?先前正是因他挑拨,才引得公孙瓒进犯青州,使我军三面受敌。如今已替他歼灭三四万敌兵,已是仁至义尽。若再渡河相援,于我青州将士有何益处?

  众将闻言皆陷入沉思。经此一问,援袁之议确实显得弊大于利。营帐内顿时议论四起,诸将各抒己见。近乎所有将领都认为驰援袁绍有损无益。曹孟德始终未发一言,只是默默聆听着这场辩论。

  先由众将自行商讨,待其形成各自见解。

  随后再令军师们剖析点拨,使其认清自身眼界之局限。

  更要让其明白,何为真正的战略格局。

  最终方能领悟,为何必须为其配备军师辅佐。

  待众将议论渐息,皆已胸有成竹,帐内复归平静。

  可都议完了?曹操抚须含笑。

  诸将纷纷颔首。

  曹操遂向陈渡递去眼神。

  陈渡会意却未立即应答,转而望向鲁肃。

  鲁肃肃然整冠,正色道:

  诸位将军所言不无道理,就战术而言驰援袁绍确属不智。

  然纵观天下大势,此援却非发不可。

  曹仁骤惊:非发不可?

  众将面露惑色,目光齐聚鲁肃。

  陈渡见鲁肃已点明关键,便对程昱抬了抬下颌。

  程昱凝神捋须,沉声阐释:

  若坐视袁绍溃败,其必亡无疑。

  届时我青州将直面公孙瓒、袁术、陶谦三面夹击。

  纵陶谦受孙坚牵制,另两家灭袁后却再无顾忌。

  两虎合力扑食,以我军当前实力——

  我军岂会不敌?!曹洪猛然打断。

  自讨董以来未尝败绩,早令其生出傲视群雄之念。

  然其余诸将心知肚明:

  连番大捷固然倚仗将士用命,更因陈渡运筹帷幄之功。

  若无那神鬼莫测的布局,断不能在岁余间创此不世功业。

  程昱见状改口:若两路强敌全力来攻,恐将陷入苦战。

  仲德所言极是。陈渡出声定论,挥手止住程昱。

  曹洪闻声怔忡——既得军师首肯,此言自是分毫不虚。

  陈渡环视众将:

  当今天下割据之局得以维系,根源正在汝南袁氏......

  (

  “表面上看,公孙瓒拥兵十万气势汹汹,实则外强中干难以为继。”

  “其致命伤在于缺乏地方治理人才。”

  “诸位需明白,战争胜负从不单纯取决于兵力多寡,关键恰恰在于常被忽视的后勤保障。”

  “纵观天下势力,汝南袁氏始终独占鳌头。”

  “他们掌握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遍布各州郡的门生故吏,既能稳固地方统治,又可确保粮草供给。”

  “可惜袁绍袁术兄弟阋墙,生生将袁氏势力一分为二。”

  “袁绍占据河北收拢故吏,袁术坐镇汝南团聚门生。二人势均力敌,恰是维持当下割据局面的关键。”

  “倘若袁绍覆灭,袁氏势力尽归袁术,顷刻间便会诞生天下最强的诸侯。”

  “我军现存粮草仅八百万石,至迟明年夏季便会耗尽。”

  “届时完成整合的袁术根本无需强攻。”

  “只需围而不战,袭扰农耕,我军便会不战自溃。”

  “故而战略核心在于:”

  “必须维持袁术、袁绍两方势力均衡;”

  “决不允许袁氏门生故吏尽归一人麾下。”

  帐中诸将神情各异。

  将领们的领悟能力确有云泥之别。

  未经系统培养者,往往难以理解战略层面的博弈。

  就像业内术语,内行心领神会,外行却如闻天书。

  陈渡目光所及,真正领会要旨者不过寥寥数人:

  夏侯惇、曹仁、赵云、于禁、徐晃,以及旁听的曹昂。

  其余将领仍显困惑。

  夏侯渊抓耳挠腮道:“按军师所言,咱们岂非永远不能对袁氏用兵?”

  曹洪等人也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

  “非也。”陈渡淡然一笑。

  话音未落,曹操忽然抚掌大笑。

  “尔等真是榆木疙瘩!”

  “早在洛阳水淹董卓之时,太阿便已向孤剖析天下大势。”

  “选择青州作为根基,正是当时定策。”

  “结好袁绍孙坚,借二人信任之机铲除袁术陶谦。”

  “待占据中原腹地,再与袁绍决战——此乃太阿的全局谋划。”

  帐中顿时哗然。

  “......”

  “......”

  众将相顾失色,无不瞪目结舌,连呼吸都为之凝滞。

  鲁肃失声惊呼:“竟有如此深谋!”

  《权谋天下》莫非祭酒大人早在半年前驻守雒阳时,就已设下这盘大棋?!

  徐庶与程昱四目相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震撼。这位祭酒大人的胸中,究竟藏着怎样惊世骇俗的谋略?

  在场的谋士们——徐庶、程昱、鲁肃等人,各自对天下局势都有独到见解。但纵使他们才智超群,也绝无可能以一己之力真正左右天下大势。而陈渡不仅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更让各方势力如同提线木偶般,沿着他预设的道路前行。

  谈经论道谁都会,能付诸实践的又有几人?而今,他们眼前就站着这样一位绝世奇才。

  祭酒真乃当世无双!众人齐齐躬身,心悦诚服。

  曹操见状不禁莞尔。他完全理解众人的心情——当初在雒阳听闻陈渡的雒中对时,他胸中激荡的震撼比在场诸君更甚。若非如此,他又怎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杨氏为敌?又怎会变卖祖业远赴青州?

  陈渡带给他的惊喜实在太多。他相信,这份惊喜必将延续下去。

  ——————————

  堂上诸将并非人人都能参透陈渡的宏图伟略。但他们清楚,这些本就不需要他们操心。

  他们只需恪守军令,奋勇杀敌。功名利禄、青史留名,自然会水到渠成。因为他们深知:战争拼的是粮草、精兵与军心。

  粮草方面,收编百万黄巾指日可待,加之盐田收益,根本无需担忧;精兵方面,历经讨董、青州两大战役,两万将士已成虎狼之师;军心方面,主公与祭酒缔造的不败神话,已在三军将士心中铸就了必胜信念。

  战士们坚信:敌军尚未交锋就会胆寒。这份恐惧,将持续到他们神话破灭的那一天。而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这份笃定并非诸将自负,而是从将士们的眼中、耳中真切感受到的。

  必须积蓄能够抗衡整个天下的力量。

  在那一刻到来之前——

  袁绍、袁术,决不能败亡于他人之手。

  唯有我们!

  才有资格终结他们。

  陈渡字字铿锵,震得满堂肃然。谁人不曾听过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威名?往日里莫说平视,就连仰视都要战战兢兢。曹操当年尚且对袁绍唯命是从,遑论鲁肃、程昱这些寒门谋士?

  可此刻从陈渡口中道来,那煊赫百年的世家大族,竟似成了成就霸业的必经台阶。

  灭了袁氏之后呢?夏侯渊恍神间脱口而出。这位素来只知冲锋陷阵的猛将,破天荒开始仰望星空。恍惚间,他仿佛看见了曹操眼中那片浩瀚——当袁氏轰然倒塌,这天下就该是刘氏与曹氏、夏侯氏共享的江山。

  他们夏侯曹氏,何尝不能开创四世三公的新传奇?

  恭迎天子还于旧都,奉王命以征四方。陈渡嘴角噙着浅笑。虽未拿定主意是否真要迎奉天子,但这面大旗总要高举。乱世中,正统即是人心。

  只是他心底另有盘算:若到那时曹操已能横扫八荒,还需要个徒有其名的天子么?龙椅上的存在,弱时如蜜糖,强时似 ** 。

  倒不如让袁绍来迎天子。反正他拥立刘虞早已人尽皆知,若能坐实衣带诏之事......

  且搁下后话。陈渡挥断纷飞的思绪,当务之急,是如何让袁绍不死不活地吊着。徐庶方才剖析得明白:增援袁绍的时机,须待其与公孙瓒缠斗至两败俱伤之际。

  徐庶言:“此时并非增援袁绍之时,若论续命之法,先前我与子敬确有一策。”

  曹操闻言顿时兴致盎然。陈渡始终在为他栽培能独当一面的谋士,徐庶与鲁肃虽献过良策,但较之陈渡仍是小巫见大巫,更需其点拨。如今听闻二人自创计谋,曹操颇想见证其成长。
  http://www.hlys.cc/48144/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