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醉剑江湖 >第247章 火种不熄,自有人接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47章 火种不熄,自有人接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京口江岸,晨雾未散。

  江风自北而来,带着黄沙与铁锈的气息,拂过连营十里、旌旗半卷的军寨。

  霜色犹凝于草尖,营中炊烟初起,却已有鼓声破雾而至——不是战鼓催阵,亦非号令点兵,而是那断续如泣、沉雄若雷的魂鼓之声。

  辛弃疾立于新筑高台之上,黑袍垂地,左手按剑,目光如炬扫视诸将。

  他身后七座大营依势排开,壁垒森严,正是北伐前最后整训之地。

  忽然,那鼓声再起,自林畔旧帐方向传来,一波接一波,稚嫩却执拗,仿佛稚子学语,却字字叩心。

  “是阿禾。”李铁头低声禀报,声音里竟有一丝微颤,“昨夜三更,有降卒聚议‘鬼鼓惑心’,言南人祭死不休,必遭天谴。可今晨其子跪于鼓前,听至‘陈四郎死守浮桥’一段,竟伏地痛哭,自称梦见父兄血战之状……”

  辛弃疾缓缓转身,望向那片松林边缘的孤帐。

  百余名少年列队而立,每人手持一槌,槌头皆以战场上拾得的铁衣残片裹布而成,击鼓时铿然有声,如碎甲坠地。

  他们轮番上阵,不得停歇——这是阿禾定下的规矩:“一人一鼓,一日一夜,不可断声。”

  老鼓匠鲁七死后,这鼓本应绝响。

  但他临终前亲手埋下最后一面鼓于帐底,只道:“鼓尽人息,但火种不灭。”如今,火种已燃。

  辛弃疾伫立良久,唇间轻吐一句:“鼓声可灭,心火难扑。”他顿了顿,又低语如风,“鲁七埋鼓,万民接灯。此非悲声,乃誓也。”

  话音未落,远处范如玉缓步而来,素衣荆钗,怀中抱一油布封册。

  她径直走入中军帐,召阿禾入内。

  帐帘垂下,烛影摇红。

  范如玉将册置于案上,指尖抚过封皮——《阵亡名册·副本》六字墨迹犹新。

  “你年少记性好,又亲历祭坛风雨。”她声音平静,却字字千钧,“此册交你随军执掌。每战之后,添一人名,诵一回魂。莫让忠烈成尘。”

  阿禾双膝跪地,双手接过,指尖微颤,几欲落泪:“夫人……若我战死,谁来续册?”

  范如玉俯身,轻轻抚其肩头,目光如深潭映星:“自有后来人。今日你承声,明日声承万人。记住,名字不死,便是魂归故土。”

  帐外鼓声不绝,如潮拍岸,一声未平,一声又起。

  与此同时,江畔草庐前,辛弃疾亲自督工,命工匠以整根松木制“魂幡架”。

  七营各设一架,高三丈,宽两丈,可容百幡并列。

  幡布尚未裁剪,但架子已立,如七座沉默的碑林。

  “昔日魂幡散立山野,风雨折之,孤寂无人见。”他对李铁头说道,语气沉稳,“今立营中,士卒日日相见,亡者之志,便成生者之镜。”

  话音方落,一名新兵趋前跪拜,双手捧上一柄断刀。

  刀身斑驳,刃口崩裂,柄上缠着褪色红绳。

  “此乃岩生遗物。”少年声音发抖,“昨夜我梦其立帐外,浑身浴血,却不言不语,唯指北方。醒后掘帐边三尺,得此刀于土中。他……他说‘勿忘北望’。”

  辛弃疾默然良久,亲自接过断刀,拭去泥尘,缓缓悬于主幡架中央。

  风吹幡架吱呀作响,断刀轻晃,映出一道寒光,正指向汴梁方向。

  他仰首凝视,低语如祷:“梦非虚妄,是魂未眠。”

  暮色渐合,鼓声依旧。

  少年们已轮换三轮,手臂酸麻,虎口开裂,却无一人退下。

  油灯点亮林间,照见一张张稚嫩却坚毅的脸庞。

  那鼓声不再只是哀思,更似一种召唤——从死者之痛,化为生者之责。

  辛弃疾立于江岸高处,望着这片被灯火与鼓声点亮的营地,心中忽有所动。

  他知道,这支军队已不同往昔。

  他们背负的不只是刀枪铠甲,更是三千七百余个未曾瞑目的名字。

  而民心所向,已如暗流涌动,不可逆转。

  就在此时,江风骤紧,云层压顶,天地之间似有雷霆潜行。

  一阵狂飙掠过营区,吹得幡架咯咯作响,火星四溅,灯火摇曳。

  忽然——

  咔嚓一声轻响,自西营传来。

  (续)

  夜半三更,朔风如刀。

  江岸军营忽起狂澜,西营魂幡架在一阵骤然卷地的北风中轰然倾倒。

  粗木砸入泥地,发出沉闷一响,惊得守夜兵卒齐齐抬头。

  那幡杆尚未系稳,布角翻飞如折翼之鸟,在风中猎猎作响,似亡魂怒目苍天。

  “扶幡!”一声稚嫩却决绝的呼喊划破风雨。

  值守少年兵张七郎第一个扑出帐外,单衣裹身,迎风跪地,双手死死抱住倾斜的幡杆。

  寒风割面,他满口腥气,牙关咯咯作响,却咬紧下颌,将全身重量压向杆底。

  其余几人亦纷纷冲出,有取石压角者,有解腰带缠杆系于营桩者,更有甚者以背抵杆,任风如潮涌,岿然不动。

  “不能倒……”张七郎喘息着低语,“岩生哥说,幡立则魂归,魂归则志不灭。”

  风势未歇,雨丝渐密,灯火几欲尽灭。

  就在此际,江面忽现点点微光——初如星火浮水,继而连成一线,再而蜿蜒成河。

  渔火摇曳,舟影幢幢,自上下游十余里陆续驶来,悄无声息泊于营侧浅滩。

  每船皆载三物:一灯燃于船首,青焰不摇;一囊黄土,封以白布;一领残甲,锈迹斑斑,犹带血痕。

  船上之人无言登岸,列队而行,脚步轻缓如履灵堂。

  为首老渔父年逾古稀,须发尽白,拄竹杖而至。

  他步至辛弃疾所立高台之下,双膝跪地,捧出一柄断剑,剑身蚀迹纵横,护手处刻“采石周氏”四字依稀可辨。

  “吾侄周焕,战死采石矶。”老者声若秋叶坠地,“十年矣,尸骨未收,名不得录。今闻辛公为阵亡将士设魂坛、鸣魂鼓、立名册,老朽……特来归器。”

  话毕,叩首三下,额触寒泥。

  刹那间,万籁俱寂,唯余风鼓残幡,与远处少年击鼓之声遥相呼应。

  营中诸将闻讯而出,李铁头当即传令:“整队!迎器入营!”

  号角低鸣,七营将士披甲执戈,列阵十里江岸。

  刀枪如林,炬火通明,三千七百余名卒子依名册所载籍贯分列,每一阵前皆有人高举故里乡旗。

  当老渔父携剑步入阵中,全军齐声低喝:“迎——归——师——”

  声震江涛,天地为之色变。

  辛弃疾伫立高台,黑袍猎猎,目光扫过那一艘艘沉默的渔船、一张张枯槁却坚毅的脸庞,心头如雷击般轰然震动。

  他脑中魂影骤起——秦猛披重甲执长槊,李铁头回首招手,岩生肩扛断旗昂首前行……千百道身影自名册中走出,不再哀泣徘徊,而是整队肃立,缓缓向北迈步,仿佛为大军开路。

  “他们不要安息……”辛弃疾喃喃,眼中精光暴涨,“他们是想回家。”

  是啊,这幡不是祭台,是征旗;这鼓不是挽歌,是战令;这些名字,不是过往尘土,而是未来之路的引灯。

  正当此时,阿禾自中军狂奔而至,发散袍裂,面色惨白如纸。

  “大人!”他扑跪阶前,声音颤抖,“夫人急召……庐州八百里加急——金军焚仓北撤,粮道断绝,城中百姓困守孤城,已三日无炊!”

  风骤止,鼓声顿凝。

  辛弃疾握剑之手青筋暴起,剑鞘与地面轻磕,发出清越一响。

  他仰望北天,乌云裂隙间露出半轮冷月,恰如弯刀悬于中原之上。

  良久,他开口,声不高,却字字如钉入地:

  “这一战,不是为胜。”

  他顿了顿,眸光灼灼,映着江畔万千灯火,仿佛已见千里之外饥民翘首、残垣泣血。

  “是为诺。”

  高台之下,少年仍在击鼓,百姓仍在守灯,幡杆虽倾复立,如脊梁不折。

  而此刻,那鼓声、那火光、那锈剑与黄土,皆化作无声誓约,沉入大地,待一声令下,便随铁蹄踏破冰河,直指汴京。
  http://www.hlys.cc/48256/2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