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白幡不语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临安天牢,深埋地底三丈,寒气如刀,渗骨不休。

  铁门吱呀开启的刹那,幽光微闪,映出韩侂胄披发箕坐的身影。

  他衣衫残破,却仍挺直脊背,眼中怒火未熄,似要焚尽这方寸囚笼。

  脚步声由远及近,不疾不徐,却与往日狱卒沉重拖沓截然不同。

  他抬眼望去,只见一名素衣婢女缓步入内,手捧黑漆木匣,眉目低垂,面色平静得近乎冷峻。

  是小蝉——那曾伏侍他案前、斟茶添墨的侍女。

  “你来作甚?”韩侂胄冷笑,声音沙哑如裂帛,“你也来唾我?”

  小蝉不答,只将木匣轻轻置于草席之上,退后半步,双眸直视着他:“相公当年焚我父所着《北伐策》,逼我母吞金自尽,只为掩其主战之迹。二十年来,我藏此密账于梁间夹壁,不敢轻动。今日献出,非为报恩,亦非求赦。”她顿了顿,唇角竟浮起一丝极淡的笑,“只为不让忠良再冤,奸佞再猖。”

  话音落时,风穿铁栅,吹动她鬓边碎发。

  她转身离去,裙裾扫过冰冷地砖,竟未回头一次。

  吴守义立于牢门外,默默接过那木匣,入手沉如磐石。

  他年逾六旬,执掌天牢三十载,见过权臣伏诛、忠骨成灰,却从未见如此决绝之女子。

  掀开封皮,三个血书大字赫然入目——伪忠录。

  指尖微颤,心头巨震:这三字,足以倾覆朝堂。

  与此同时,钱塘江畔驿亭孤峙,暮色四合。

  辛弃疾独立亭中,江风卷起青袍猎猎,发带飘摇。

  远处潮声隐隐,如万马奔腾,又似千军恸哭。

  他凝望水面倒影,那一袭身影模糊而坚定,仿佛与山河同脉搏。

  范如玉悄然走近,手中捧着一卷素帛,轻声道:“夫君,百姓请诛韩党之声如潮涌至,然沈怀恩捐产助军粮,裴九娘毁砚明志拒附逆书……若一概而诛,恐伤天心,失人望。”

  她将素帛递上:“人心复杂,岂能以党名定生死?不如设‘白幡堂’,令涉韩党者自陈本心,悬幡于堂,由你暗察其诚。不施刑,不迫供,唯以笔墨试魂。”

  辛弃疾默然良久,目光掠过江面波光,似在倾听某种无形之声。

  他闭目内守,掌心血契微温流转,如泉涌暗流。

  昔日金手指“心渊照影”已化无形,不再显山露水,却可借笔锋轻重、呼吸顿挫,窥见书写者心脉起伏、真伪难藏。

  “可。”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然我不可亲临。若现身堂前,便是以势压心,非察人,乃胁人矣。”

  数日后,临安城南旧校场,百竿林立,素幡高悬,无字无声,随风轻荡,宛如百灵守墓,静候魂归。

  首日清晨,谢正言怒闯白幡堂,紫袍翻飞,玉笏掷地,声震四野:“此乃妇人之仁!韩贼经营二十余载,党羽遍布六部九卿,岂容自辩?今日纵一贼,明日祸社稷!”

  范如玉立于幡下,素衣如雪,神色不动:“御史大人欲诛百人,可曾听一人亲言?若错杀一良,便是为新朝染血;若冤戮一家,天下寒心自此始。白幡未书一字,正是留一线生机,待人心自省。”

  谢正言语塞,脸色铁青,拂袖而去,靴声重重踏碎晨霜。

  夜半三更,细雨蒙蒙。第一面白幡悄然升起。

  沈怀恩跪于案前,青衫湿透,袖中藏着母亲临终绝命书。

  烛火摇曳,映照他颤抖的手。

  笔尖蘸墨,迟迟不下。

  良久,终于写下四字——父罪难逃。

  那一瞬,笔锋微滞,墨痕晕开,如同泪滴坠纸。

  他的手腕抖得厉害,仿佛承载着两代人的血与悔。

  而在江边驿馆深处,辛弃疾盘膝静坐,双目紧闭,气息绵长。

  窗外风雨渐急,檐下铜铃轻响。

  忽有脚步轻至,范如玉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页薄纸,神情凝重。

  她将那供状轻轻放在案上,未语,只退至角落,点燃一盏孤灯。

  灯焰跳跃,照亮纸上墨迹犹湿的几行小楷。

  辛弃疾不动,唯有指尖缓缓抬起,悬于纸面之上,未曾触及,却似已感知到千丝万缕的心跳,在字里行间隐隐搏动。

  (续)

  夜雨如织,细密无声地洒在驿馆青瓦之上,檐角铜铃轻颤,似与天地低语。

  辛弃疾仍端坐于案前,双目微阖,指尖悬于那页供状之上,未触而意已通。

  墨迹未干的“父罪难逃”四字,在孤灯下泛着幽微光泽,仿佛承载着一段沉沦岁月的重量。

  忽而,他神识一沉,如坠深潭——心渊照影虽已化入内察之境,不再显光耀奇象,却更如潜流暗涌,能循笔锋走势、呼吸节律,窥见书写者肺腑深处最真实的心跳。

  此刻,沈怀恩落笔“愿捐家产赎罪”时,其心跳先是一滞,继而骤然急促,宛如重锤擂鼓,震得纸上墨痕微微颤动;待写至“母吞金前,望开封三拜”一句,脉息竟倏然中断一瞬,仿佛魂魄被剜去一块,痛极而哽咽难言。

  辛弃疾缓缓睁眼,眸中无怒,亦无悲,唯有一片清明如秋水长天。

  他低声自语:“他母死前,仍念北地未复……非为私恨,而是国殇。”声音轻若耳语,却似有千钧之力压住风雨。

  他提笔蘸墨,于供状侧批八字:“其罪在父,其心在国。”笔锋沉稳,力透纸背,一字一句皆如裁定山河。

  范如玉立于灯影边缘,听闻此言,眼底清泪悄然滑落,却不肯拭去。

  她望着丈夫背影,那一袭素袍静坐如松,竟比战场执剑更为凛然。

  “你未见人,已知其魂。”她轻声道,“世人只道明镜高悬,却不知真正照人的,从来不是堂上铜鉴,而是心中尺衡。”

  话音未落,院外骤起喧哗。

  守夜兵卒低声喝止,夹杂着女子悲恸哭喊,穿透雨幕而来。

  “我夫因拒附韩党,被诬通敌,死于狱中!辛公若宽赦仇人,我当撞柱于此!”一声声泣血控诉,撕开深夜寂静。

  秦氏妇人披麻戴孝,手捧灵位,跪伏阶前,额上已渗出血痕。

  范如玉敛裙而出,冒雨上前,亲自将她扶起。

  雨水打湿她的发髻,素衣尽湿,神情却坚如磐石。

  “冤不可忘,”她说,“然公道须明。若以仇恨覆仇恨,则天下永无宁日。”她取笔递去,“请书你夫之事,悬于白幡堂上。生者可辩,死者亦当有言。”

  秦氏颤抖接笔,就着廊下残灯,蘸泪和墨,一笔一划写下亡夫冤情。

  字不成行,却力透纸背,每一划都似刀刻斧凿,带着血性与不甘。

  幡布升起之际,风忽大作,百竿齐鸣,仿佛百灵齐啸,为冤魂引路。

  与此同时,驿馆之内,辛弃疾心头猛地一震——那股熟悉的血脉感应自心血契中泛起,如潮汐初涨。

  他闭目凝神,感知自远方飘来的文书气息:此书笔力刚烈,毫无矫饰,起笔断而复连,收锋处带颤,正是极度悲愤中所出,绝非伪饰可成。

  “怒潮将至,”他抚掌低语,掌心血契微热流转,“我须立于浪心。”

  而几乎在同一时刻,临安天牢最深处,铁栅之内,韩侂胄忽仰头一笑,声如裂帛。

  “吴守义,你可知,最可怕的不是刀,是‘理’?”

  老狱卒默然不语,只见烛火映照下,韩侂胄眼中竟无惧色,反有一丝诡异清明:“他们设白幡、试人心……殊不知,一旦开启此门,便再难关闭。是非曲直,岂由一人定夺?”

  风穿地牢,吹熄残烛,唯余冷笑回荡幽冥。
  http://www.hlys.cc/48256/3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