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醉剑江湖 >第429章 剑没埋,它换了种活法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29章 剑没埋,它换了种活法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三年重阳,霜风未起,天光却已微凉。

  陆子游踏着山道上的薄雾而来,肩头旧囊斑驳如落叶,鬓发间霜色胜雪。

  他不再年轻,步履也缓,可眼神依旧深如古井,映着远山轮廓。

  这一路,他走过江南数十州,听遍茶肆勾栏里“醉剑”二字被传唱千回,看尽孩童执灯诵词、老兵泪洒酒樽的场面。

  可唯有此刻,站在北固亭下,望着那块沉默多年的“归田碑”,他的心才真正落回了地。

  碑身早已不同往昔。

  原本青石冷硬,如今却被一圈圈淡金色的根系缠绕而上,柔韧如丝,层层叠叠,宛如龙鳞护柱。

  那些根脉自碑底裂隙中生出,盘结交错,竟似有灵性般随季枯荣、遇风而颤。

  细看时,根上隐约浮现金纹,若凝神静视,竟能辨出几个残句——“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字迹隐现,恍若呼吸。

  刘石孙立于碑侧,身形瘦削如竹,手中不再持竹签,而是一面铁牌,沉甸甸悬在腰间。

  牌面精铸四字:“辛氏遗志,万世守之”。

  他不语,只微微颔首,仿佛守护的不是一块石碑,而是一道未熄的军令。

  陆子游上前,掌心贴上碑面。

  寒意沁骨,却又似有一股温流逆脉而上,直抵心口。

  他闭目,耳边忽有鼓声隐隐,战马嘶鸣,号角穿云。

  那是多少年前的记忆?

  襄阳城头烽火连天,将军挑灯看剑,三通鼓罢,万人齐出——而今鼓声不在,唯风替之。

  就在此时,远处林间灯火渐明。

  一队孩童提着灯笼,踏叶而来。

  灯笼皆以桑皮为罩,菜籽油为芯,火苗清明不摇。

  为首少年约莫十岁,眉目清峻,行走间已有几分沉稳气度。

  正是辛小禾。

  他身后十余童子列成两行,脚步整齐,口中齐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声未落,风忽转急,吹动满树金叶哗然作响,竟与诵声同频共振,如千军应和。

  陆子游睁眼,目光落在辛小禾身上。

  少年至碑前,跪地奉灯。

  新制的桑油灯置于碑座之上,灯柄以刀刻一“传”字,笔锋凌厉,稚嫩中透出决意。

  火光跃动,映得碑文微亮,连那金叶根系都似随之脉动。

  辛小禾仰头,望向陆子游,眼中澄澈无尘:“先生,爷爷的剑,到底去哪儿了?”

  此问如石投静湖。

  四野骤寂,连风都停了一瞬。

  陆子游未答。他缓缓抬手,指向桑树北枝。

  众人顺其所指望去——

  只见那一片金叶在晨光中轻轻摇曳,每一片叶脉之中,竟清晰浮现一行行墨迹!

  字非刻、非画,而是自叶中生长而出,随风起伏,如同活物低吟。

  一句接一句,《破阵子》全文流转其间,风过处,万叶齐震,声若铁甲相击:

  “……弓如霹雳弦惊!”

  童声应和,响彻山岗。

  那一刻,天地似为之平息。

  刘石孙低头抚碑,指尖轻触根脉,感受到一丝微弱却坚定的搏动,宛如心跳。

  他知道,这已不是人在守志,而是山河本身,在替那位归隐的老将军继续前行。

  当夜,带湖草堂静谧如初。

  桂花老树下,辛元嘉与范如玉对坐石凳,炉火微红,茶烟袅袅。

  院中传来稚嫩诵读声,是辛小禾正教弟妹习《破阵子》。

  一句一句,虽不解其悲,却已承其骨。

  风掠檐角,穿过竹林,拂动屋角悬挂多年的一截旧剑穗。

  那穗子早已褪色,绳结磨损,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风雨。

  忽然,“啪”一声轻响——穗绳断裂,随风飘起,旋即没入竹影深处,不见踪影。

  范如玉察觉,抬眸望了一眼。

  她没有起身去寻,只是轻轻握住辛元嘉的手,声音极轻,却如磐石落地:

  “它不必挂在梁上了——现在,满山都是它的影。”夜深,带湖草堂灯火未熄。

  辛小禾独坐窗前,一卷泛黄的《稼轩词稿》摊在膝上,油灯将尽,火苗微颤,映得他眉宇间一片沉静。

  窗外虫鸣渐歇,唯风穿竹林,簌簌如语。

  他指尖轻抚纸面,停在“可怜白发生”五字之上,久久不动。

  良久,一声轻叹自唇间逸出,竟似从心底拔出一根锈蚀的箭镞,痛而不喧。

  他忽起身,赤足踏过微凉石地,推门而出。

  院中桂树影斜,范如玉尚在檐下整理晒干的药草,银发披肩,动作缓慢却稳健。

  见孙儿夜出,她未惊,只抬眼一笑:“还未睡?”

  “奶奶,”辛小禾走近,声音低而清,“我读到‘可怜白发生’……忽然想问——爷爷当年,真的不后悔吗?”

  风倏止。檐角铜铃悬而不响。

  范如玉垂目,手中艾叶轻轻放下。

  她起身入屋,不多时取出一方旧布,暗红斑驳,边角焦裂,似经烈火焚烧又侥幸存留。

  她将布铺于灯下,以镇纸四角压平。

  火光跃动,照出布上残痕——一个“辛”字,笔划粗厉如刀刻,血迹浸染处早已凝成铁色,却依旧刺目惊心。

  这是当年江西安抚使衙署遭焚时,从战旗残幡上抢下的最后一片布帛。

  那夜火光冲天,主和派纵兵劫库,辛元嘉冒死护住军报与将士名册,此布缠于臂上挡箭,血与火共燃三日。

  范如玉指尖轻抚那“辛”字,仿佛触着一段沉眠的雷。

  “他后悔的,”她终于开口,声如幽谷传响,“不是战,而是没能早些让你们不必再战。”

  月光悄然移过屋脊,落在她眼中,竟似有泪光一闪而灭。

  辛小禾怔立原地,喉头滚动,终未再言。

  那一夜,他未曾合眼。

  次日破晓,天光初透,他人已立于北固亭外“归田碑”前,手中捧一株嫩绿桑苗,根须裹泥,叶尖承露。

  他默然掘土,亲手栽下,跪地培实,如行古礼。

  无人召令,无誓可盟,唯有晨风拂面,吹动碑侧金叶轻响,似有回应。

  翌年春,带湖畔桑林新叶初展,青翠如洗。

  八州之内,童子游学山野,偶拾落叶,竟见叶脉隐现词句,或《破阵子》,或《永遇乐》,字随光生,吟之则风起林动。

  民间传言:此非人力所为,乃词魂化雨,润入根壤。

  临安宫禁深处,一名小内侍扫殿时哼起“醉里挑灯看剑”,调稚音清。

  老宦官闻之骤颤,杖几落地。

  此人曾侍孝宗于便殿,亲见陛下读《美芹十论》而掩卷长叹。

  今闻童声复唱此句,恍若时光倒流,老泪纵横,当夜私录全词,藏于《乾淳旧事》夹页,题曰:“先臣遗魄,未亡于世。”

  而竹林最幽处,旧剑鞘半掩荒土,苔痕斑驳。

  不知何日,一株野艾自鞘缝钻出,茎细而韧,顶端花开如盏,淡黄微亮,夜夜不灭。

  风来则摇,似守夜人轻点头颅,默诵未竟之誓。

  重阳后三日,陆子游未久留带湖。

  辞别刘石孙时,天色微阴,山雾渐起。

  临行前夜,他独坐“归田碑”下,怀中《醉剑录》残卷摊开,唇齿轻动,默诵词章。

  忽觉风自碑隙穿入,冷而有节,拂面如语——
  http://www.hlys.cc/48256/4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