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地下楼兰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说着,谷灵儿迈起脚步就顺着水流朝下游走了过去。“哎哎哎!你去哪啊这是···”
叶辰朝着谷灵儿喊了一句,就赶忙追了上去。
“当然是走了,顺着水流走,说不定就会有出路。”
“行吧行吧,那我就舍命陪君子了。”
“切!谁要你舍命陪,臭流氓···”
河道十分蜿蜒,两人走了将近能有十多里路,跟随着河道转了一个九十度的直角弯后,眼前出现的画面顿时让令人呆立在了原地。
就见在前方百米之外的河道上,竟出现了一座桥,一座由近百根石柱搭建而成的直桥,桥面似乎不窄,每隔十多米还建有一亭子,形似赵县赵州桥。
没等叶辰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谷灵儿伸出右手,啪的一下就给了叶辰一巴掌。
“卧槽!你特么疯了,打我干啥!”
谷灵儿睁着双大眼睛,一脸疑惑的望向叶辰问道。
“疼、疼吗?”
“废话!要不我给你来一下!”
“那、那照这么说,我们不是在做梦了?那这桥···”
说着,两人便再次转头朝百米外的那座长桥望了过去。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两人目前仍处于地下当中,而从前方的长桥中不难想象出,此处好似是有人生活的痕迹。
“走,过去看看!”
这次没等谷灵儿主动说前去查看,叶辰却迫不及待的主动朝长桥走了过去。
漫步于长桥上,叶辰和谷灵儿的心中颇感震惊。
脚底下是一块接着一块的石块,每块计算至少宽约十米、长约二十米,由数十根石柱呈两排撑着,哪怕下方的水流如何湍急,可长桥却仍旧屹立不倒。
除此之外,石柱乃至桥面上还长有青苔,放眼望去一直蔓延至桥的另一头。
“嘶··· 看来这桥已经许久没人走过了。”
叶辰俯身抠了抠脚底的青苔,青苔至少能有三十公分厚。
就在这时,谷灵儿指向了桥的另一头的上空。
“咦?那边好像有东西。”
叶辰的注意力完全在这桥上,听谷灵儿这么说,他赶忙抬头顺着对方手指的方向望了过去。
一眼,仅仅只是一眼,在天眼的加持下,叶辰当即就看到了在远处三五里外好似矗立着一座城楼。
“嘶··· 那、那好像是城楼?不是,我眼花了吧?”
“不,你不是一个人,我好像也看到了一座城楼,还、还有城墙···”
咕噜一声,两人同时咽了一口唾沫。
对于古城而言,整个全国上下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压根就不稀奇。
可这是哪儿?这特么是地下,深度至少百米甚至千米的地底下,此地连个人影都看不着,那眼下这座城池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老妹儿,过去看看?”
“嗯,走!”
长桥上,两人结伴而行,直奔远处数里之外的城池赶了过去。
可叶辰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迈步于脚下这座长桥时,背包里的灵息珠却又再次颤抖了起来。
与此同时,覆盖在灵息珠上的符咒竟不知何时裂开了一道口子。
两人的脚步很快,下了桥之后没用上多久就来到了城墙外。
两人彻底的呆愣了在原地,望着眼前的画面久久不能平静。
前方是一排城墙,一排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墙,城墙至少能有十米高,统一由青石块垒造而成。
而在叶辰和谷灵儿的正前方几十米外还有一座高耸的城楼,城楼上有一牌匾,赫然写着两个大字。
“不、不是,这写的啥玩意啊,歪七扭八的,我咋啥也看不懂呢。”
话音落下,却好似打在了棉花上,连个响都没有。
转头朝谷灵儿望去时,就见她正瞪着双大眼,满脸不可置信的模样,那表情单单是形容是无法形容的出来的,就好似某件事刷新了你的三观导致的错愕性惊讶。
“不是,咋滴了?吓傻了啊?”
谷灵儿并没有理会叶辰,而是错愕的伸出手指向了城墙上的那道牌匾。
“楼兰··· 是楼兰···”
听到楼兰二字,叶辰的心顿时咯噔一跳,紧接着又朝着谷灵儿试探性的问道。
“你、你认识这字?骗人呢吧老妹,楼兰都消失多久了,可笑。”
“真的,真的是楼兰,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专门研究楼兰古国的,这就是楼兰字,我不会看错的!”
叶辰眨着迷茫的一眼,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城墙,不敢相信城池内部将会是如何一副景象。
“不对啊,楼兰不是消失了吗,怎么会···”
正说着,叶辰的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可能。
“莫非、莫非是···”
话还没有说完,一旁的谷灵儿接过了话茬,说出了叶辰心中所想。
“楼兰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某种方式从地上转移到了地下。”
叶辰有些不可置信的望向了对方,他没能想到谷灵儿竟也是这种想法。
“你也是这么认为的?”
谷灵儿点了点头,双眼紧盯着前方城楼悬挂的那道牌匾,口中缓缓说道。
“在历史和考古学界中,楼兰古国的突然消亡和其确切的位置一直是个谜团,这不用我说,你应该也是知道的。”
“传统理论偏向于生态恶化,比如河流改道、沙漠化,或者是战争和瘟疫,这也是绝大部分人所熟知和认定了的一个结论,也是较为信服的一个说法。”
“可近十多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通过对罗布泊地区综合勘察数据、卫星遥感和异常重力探测来深度解析来看,所有的报告都指向了一个颠覆性的假说。”
说着,谷灵儿朝一旁的叶辰看了一眼,随即继续淡淡开口道。
“那颠覆性的假说就是,楼兰古国并非是消亡了,而是在面临不可逆的灾难性地表环境时,启动了某场规模空前的计划,以某种方式完成了一次大迁徙。”
“这并非是从地面上的一个地方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而是从地上迁徙到地下。”
“历史、考古学界联合地质学家曾多次在罗布泊地区进行试验,可多次下来、哪怕是探测至地下千米,却未能佐证这一说法。”
“久而久之,这一颠覆性的假说就被人遗忘了,而我也是在某次公开课上听教授讲起的。”
http://www.hlys.cc/48334/4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