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蒸汽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贞观十二年的春夏之交,大唐帝国的中枢——长安,正沉浸在一片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之中。各项改革措施如同精密的齿轮,在经历了初期的阵痛与磨合后,开始高效运转,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随着“摊丁入亩”与“士绅一体纳粮”新政在强有力的军事保障下,由关内、河东两道逐步推向全国,尽管依旧存在各种细碎的摩擦与阳奉阴违,但那足以撼动国本的激烈对抗已然绝迹。百姓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负担的减轻,尤其是那些无地少地的佃户和自耕农,对皇帝李世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民间称颂“天可汗”为“圣主明君”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响亮和真诚。

  与此同时,那座毗邻国子监的“大唐皇家图书馆”,早已成为长安城乃至整个大唐帝国最具活力的文化地标。每日清晨,图书馆大门开启之前,门前总会排起蜿蜒的长队,学子们来自天南海北,衣着或华贵或朴素,但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却同样炽热。馆内,浩瀚书海静谧无声,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笔尖划过纸张的细微声响,汇聚成一种令人心安的求知氛围。这里不仅打破了世家对典籍的垄断,更成为了寒门学子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起点。李世民在士林与民间的声望,因此而如日中天。

  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子监内那个曾经备受争议、门庭冷落的“格物试验班”,如今也已悄然蜕变。

  近三年的时间里,格物班在林昊的引领和魏王李泰等早期学员的积极参与下,结出了累累硕果:

  竹纸的推广,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惠及天下寒士。

  筒车与龙骨水车的改良与普及,使得丘陵地区和沿河两岸的农田灌溉效率倍增,粮食产量得以保障,赢得了司农寺和无数农户的交口称赞。

  水利磨坊的广泛应用,不仅解放了人力畜力,更是将水力用于粮食加工、甚至带动一些小型工坊的机械,展现了自然之力利用的广阔前景。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利国利民的成果,如同最有力的辩词,彻底改变了朝野上下对“格物”之学的看法。以往那些视其为“奇技淫巧”、“匠人之术”而嗤之以鼻的官员和传统学子,如今也不得不承认,这门学问蕴含着强大的、能够直接推动生产发展的力量。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来自于那些曾经对格物班最为排斥的世家门阀。在经历了新政的冲击和海外贸易的诱惑后,他们深刻认识到,抗拒时代潮流已是徒劳,唯有顺势而为,才能在新的格局中保住家族地位,甚至寻得新的发展机遇。于是,他们纷纷放下身段,开始精心挑选族中聪慧、灵活的年轻子弟,想方设法将其送入格物班学习。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不仅要读懂圣贤书,更要掌握这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实学”,以便更好地搭上朝廷改革的快车,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工坊管理、技术革新乃至与官营体系的合作中,占据一席之地。格物班的学堂内,如今已是济济一堂,汇聚了皇族、勋贵、寒门乃至世家等不同出身的年轻英才。

  “骗”来的状元郎与课堂上的蒸汽

  然而,贞观十二年春天的某一日,格物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学子,他的到来,在班内乃至整个国子监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此人正是去岁秋闱,以绝对优势高中头名、名动长安的状元郎——裴行俭!

  当裴行俭拿着吏部开具的文书(林昊的暗箱操作),踏入格物班讲堂时,许多认识他的学子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这位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新科状元,不在翰林院清贵之地观政,或是谋求一个实权官职,为何会来到这仍旧带着些许“匠气”的格物班?

  裴行俭自己心中也存着一份疑惑与期待。他是因为那位在皇家图书馆有一面之缘、谈吐不凡、对格物与兵法关联有着独到见解的“林木”兄大力推荐,并承诺代为引荐,才抱着深入了解这门“新奇学问”的想法前来。他环顾讲堂,寻找着那位引路人“林木”兄的身影。

  就在这时,讲堂前方,一个熟悉的身影缓步走上讲台,一身常服,面带那让他记忆犹新的、略带狡黠的微笑。

  裴行俭的瞳孔骤然收缩,整个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般僵在原地!

  那站在讲台上,被所有格物班学子尊称为“林博士”的人,不是他苦苦寻觅的“林木”兄,还能是谁?而其真实身份,正是那位名满天下、圣眷正隆、提出无数惊世之策的清源郡公——林昊!

  一瞬间,图书馆中的“偶遇”,那些关于格物与兵法的深入探讨,那热情洋溢的“代为引荐”……所有画面在裴行俭脑海中飞速闪过,串联成一个清晰的真相——他,堂堂新科状元,竟然被这位郡公爷,用一个小小的化名和一番“高谈阔论”,给“诓”到格物班来了!

  看着裴行俭那震惊、恍然、又带着几分哭笑不得的复杂表情,林昊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他对着裴行俭的方向,微笑着点了点头,仿佛在说:“裴兄,别来无恙?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裴行俭何等聪明之人,瞬间便明白了林昊的良苦用心。这位郡公并非戏弄他,而是真心看重他的才能,希望他能接触并掌握这门可能改变未来的学问。他心中那一点点被“欺骗”的愠怒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和一丝被强者赏识的荣幸。他深吸一口气,对着讲台上的林昊,郑重地拱手行了一礼,然后默默找了个位置坐下,准备认真聆听这格物班的第一课。

  林昊见裴行俭迅速调整好了心态,心中更是赞赏。他清了清嗓子,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诸位同窗,今日,我们开始一个新的课题。”林昊的声音在讲堂内回荡,“这个课题,关乎一种我们司空见惯,却又蕴含着无穷力量的东西——蒸汽。”

  “蒸汽?”台下学子们面面相觑,这个词对他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谁没见过烧水时冒出的白气?陌生的是,这玩意儿能有什么力量?

  林昊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开始了启发式提问:“在座的,有谁没有烧过水,或者没见过烧水吗?”

  台下响起一阵轻笑,自然无人举手。

  “那么,当水烧开之后,壶盖会如何?”林昊继续引导。

  “会被顶起来!” “噗噗地跳!” 学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这都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景象。

  “很好!”林昊赞许道,“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壶盖会被顶起来?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它?这股力量,从何而来?我们能否利用这股力量?”

  一连串的问题,让学子们陷入了沉思。是啊,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竟藏着如此多未曾深思的疑问。

  “光想不够,我们格物班,讲究的是实证。”林昊说着,示意助教将一个小火炉和一个小巧的铜质水壶搬上了讲台。

  在所有人好奇的目光注视下,助教点燃了火炉,将装了少量水的铜壶坐了上去。讲堂内安静下来,只剩下木炭燃烧的噼啪声和渐渐响起的水流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壶嘴开始冒出袅袅白汽,发出“嘶嘶”的声响。终于,壶水沸腾,大量的蒸汽喷涌而出,那壶盖被蒸汽顶起,发出“噗”的一声轻响,然后落下,紧接着又被顶起,如此循环往复,发出有节奏的“噗、噗”声。

  所有学子都睁大了眼睛,紧紧盯着那不断跳动的壶盖。以往觉得寻常的景象,此刻在林昊的引导下,仿佛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林昊看着时机成熟,对坐在前排的魏王李泰招了招手:“青雀,你上来。”

  李泰胖乎乎的脸上满是兴奋,立刻小跑上台。

  “用手,轻轻按住壶盖,感受一下。”林昊指示道。

  李泰依言,伸出胖乎乎的手,轻轻按在因为蒸汽冲击而微微颤动的壶盖上。他仔细感受着,然后抬头,带着惊讶的语气说道:“林博士,如果不用力,现在的手摁不住,它一直在往上顶!如果用力压住……嗯,感觉盖子下面那股顶起的力,好像……好像还在不断变大!”

  李泰的亲身感受和描述,让台下的学子们更加直观地意识到了蒸汽所蕴含的“力量”!

  “很好!”林昊让李泰回到座位,然后面向所有学子,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肯定与激情:“诸位,你们都看到了,也听到了!这,就是蒸汽之力!它源于水,成于火,看似柔弱无形,却能顶起重于自身数倍、数十倍乃至未来千万倍的物体!”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最终在裴行俭和李泰身上略作停留,宣布道:“这,将是我们格物班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核心研究方向!我们的目标,不再是观察和解释,而是创造!我们要集中所有人的智慧,群策群力,力求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设计并制造出一台能够利用这股蒸汽之力,来持续做功、驱动其他机械运转的模型!”

  “哗——!”

  讲堂内瞬间一片哗然!利用蒸汽之力驱动机械?这想法太过大胆,太过超前!超出了几乎所有学子的想象边界!但与此同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与挑战欲,也在他们心中点燃。

  尤其是魏王李泰,他本就痴迷于各种机巧之物,听到这个宏大的目标,激动得两眼放光,胖乎乎的手掌紧紧握成了拳头,恨不得立刻就开始动手研究。裴行俭也是心潮澎湃,他仿佛看到,若此物真能成功,其应用范围,或许远不止于民用,甚至可能……改变战争的模式?他看向讲台上那个自信满满的年轻郡公,心中第一次对“格物”之学,生出了近乎敬畏的期待。

  (感谢“用户”的三个用爱发电)
  http://www.hlys.cc/48489/2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