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没有算力币拿什么记忆 >第104章 元脑 “遗留技术” 的利用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04章 元脑 “遗留技术” 的利用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圣杯塔地下三层的通道比想象中更幽深。林科踩着锈迹斑斑的金属台阶往下走时,鞋底时不时传来 “咯吱” 的异响,墙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裂缝往下淌,在台阶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映着他手里便携探照灯的光柱,像撒了一地破碎的星光。

  “这地方比我藏数据硬盘的废弃矿洞还潮。” 老鬼扛着液压钳走在最后,粗重的呼吸声混着工具碰撞的声响在通道里回荡,“元脑当年是把这儿当坟墓用了吧?连个通风扇都没装。”

  走到底部时,一扇宽约两米的钢板挡住了去路。钢板边缘与混凝土墙的缝隙里长满了墨绿色的苔藓,表面覆盖的锈层厚得能刮下碎屑,正中央挂着三把锈死的挂锁,锁身上的 “元脑安保” 字样早已模糊不清。赵宇伸手推了推钢板,指尖传来的冰凉触感里带着厚重的滞涩:“这钢板至少有十厘米厚,当年是怕有人把里面的东西偷走吧?”

  老鬼把液压钳的钳口卡在最上面一把挂锁上,按下启动按钮。刺耳的金属挤压声瞬间灌满通道,挂锁的铸铁锁芯一点点变形,最终 “啪” 地断裂,弹飞的碎片掉进积水里溅起细小的水花。他接连剪断三把挂锁,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搞定!你们退后点,这钢板说不定会砸下来。”

  林科和叶梓退到通道拐角,看着老鬼用撬棍插进钢板与墙壁的缝隙,双脚蹬着墙发力。钢板在撬棍的作用下缓缓向外倾斜,伴随着混凝土剥落的声响,一股混杂着霉味、金属锈蚀与陈年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呛得叶梓忍不住捂住口鼻:“这里面到底封了多少年?味道比元脑赎罪营的通风管道还难闻。”

  钢板彻底落地时,扬起的灰尘让探照灯的光柱都变得浑浊。林科待灰尘稍散,举着探照灯走进仓库 —— 这是一个约两百平米的长方形空间,屋顶的应急灯早已熄灭,只有几处破损的通风口透进微弱的天光。两排高约五米的重型金属货架沿墙排列,上面堆满了蒙尘的设备:有的是 2100 年款的算力服务器,机箱外壳已经锈蚀变形,露出里面缠绕的电线;有的是未拆封的意识接入头盔,透明包装上印着元脑的初代 logo,边角已经发黄脆化;还有一箱箱贴着 “绝密” 标签的黑色硬盘,标签上用红色马克笔写着 “意识数据备份 —— 禁止查阅”。

  最里侧的货架旁,一台半人高的圆柱形设备格外显眼。它的外壳是银白色的钛合金,虽然蒙了层灰,却没怎么生锈,正面嵌着一块巴掌大的显示屏,下方刻着一行小字:“意识传输原型机 V1.0—— 元脑技术部 2118 年研发”,旁边用红色油漆画了个斜杠,写着 “禁止启用”。

  赵宇快步走过去,手指轻轻拂过设备外壳,像是在触碰某种易碎的回忆。他从口袋里掏出父亲的旧笔记 —— 封面已经磨损,纸页边缘泛着黄,是他从元脑旧档案库找回来的 —— 翻到第 47 页,这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赵父站在一台相同的设备旁,手里拿着图纸,笑容里满是对技术的期待。“我父亲当年是这个项目的核心工程师。”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笔记里写着,这台原型机在 2120 年进行最后一次测试时,意识片段丢失率超过 40%,还导致两名测试者出现轻微脑损伤 —— 元脑 CEO 当时就下令搁置项目,说‘这种不成熟的技术,不如等完善后用来卖高价’。”

  叶梓蹲下身,从背包里拿出父亲留下的 “星尘” 编程器 —— 这是 2115 年的老款设备,键盘上的字母已经磨损,却被叶梓保养得很好。她找到原型机侧面的调试接口,用一根自制的数据线连接编程器,按下开机键。编程器的屏幕亮起,显示 “正在连接设备……”,几秒钟后,弹出一行红色提示:“设备加密,需元脑最高权限密钥解锁”。

  “我就知道元脑会来这一套。” 叶梓冷笑一声,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她输入的是父亲当年藏在 “反制算法” 里的后门密钥 —— 那是一串由 16 个数字和字母组成的代码,父亲在被元脑抹除记忆前,偷偷刻在了编程器的电池仓里。随着最后一个字符输入,编程器屏幕上的红色提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滚动的数据流,只是大部分数据都标着 “损坏” 或 “丢失” 的字样。“解锁成功了,但核心代码丢了三分之一,尤其是‘意识抓取’和‘数据压缩’模块,根本没法用。”

  林科凑过来看着屏幕,目光停留在 “意识编码格式” 的参数上 —— 这是一串由 0 和 1 组成的二进制代码,末尾标着 “MN-2118-V1”。他突然想起星核文明在合作备忘录里附带的 “宇宙通用意识编码基础数据”,连忙从背包里拿出平板,调出那份资料。对比之下,他发现两者的核心编码逻辑竟有 60% 的相似度,只是星核的编码更简洁,容错率也更高。“有办法了。” 他眼睛一亮,“星核的编码格式能补全丢失的部分,而且他们的技术更成熟,还能降低设备的算力需求。”

  他接过编程器,打开离线编译模块 —— 这是他穿越以来,用 2025 年的开源技术和 2142 年的算力系统融合开发的工具,能自动修复损坏的代码,还能根据需求调整参数。“元脑的原型机需要至少 1000 算力币的设备支持,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林科一边调试代码,一边解释,“我们要把它改成能适配 2090 年后所有改造旧设备的版本,比如旧手机、旧手环,这样底层民众才能用得上。”

  接下来的三天,他们几乎没离开过仓库。老鬼从数据下水道拉来了临时电源和算力连接线,还带了一箱压缩饼干和矿泉水;张姐每天都会带着小诺来送一次热饭,顺便帮忙打扫仓库;小艾则通过远程连接,协助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

  第一天,他们拆解了原型机的内部结构,发现 “意识抓取模块” 的高频扫描元件是导致脑损伤的元凶。赵宇翻遍父亲的笔记,找到一个改进方案:用低功率脉冲替代高频扫描,既能减少对神经元的伤害,还能降低算力消耗。“我父亲当年就提出过这个方案,却被 CEO 否决了,说‘效率太低,赚不了钱’。” 赵宇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第二天,林科用离线编译修复 “数据压缩” 模块。他发现元脑的代码过于复杂,冗余度很高,于是借鉴星核的编码逻辑,简化代码结构,把原本需要 500M 存储空间的意识数据,压缩到 100M 以内。“这样一来,旧手机的存储空间也能满足需求了。” 他测试完压缩效果,对叶梓说,“你再帮忙加个‘数据加密’功能,防止备份的意识数据被篡改或窃取。”

  第三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通风口照进仓库时,林科按下了 “最终测试” 按钮。原型机的显示屏亮起淡绿色的光,原本熄灭的指示灯一个个依次点亮,终端屏幕上跳出一行行数据:“意识抓取成功率 92%,神经元损伤风险 0.3%,设备适配范围:2090 年后所有改造旧设备,单次备份算力消耗:5 算力币,存储方式:分布式去中心化节点”。

  “5 算力币?” 刚好来送早餐的张姐听到这个数字,手里的保温桶差点没拿稳。她放下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旧的算力账单 —— 这是 2135 年的单子,上面写着 “记忆加固服务:500 算力币”。“当年我为了给小诺做一次记忆加固,在数据工厂打了整整一个月的零工,每天熬到凌晨,才凑够钱。”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现在只要 5 币,还能用旧设备,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小诺抱着她的旧玩偶 “小白”,凑到原型机旁,好奇地摸了摸显示屏:“林科哥哥,这个机器能存我的记忆吗?我想存妈妈教我做奶油花的样子,还有和小伙伴在广场上放风筝的记忆。”

  “当然可以。” 林科蹲下来,帮小诺把她的改造旧手环连接原型机,“等我们测试成功,你就能把
  http://www.hlys.cc/48681/1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