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三院鼎立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的淬炼,在天幕学府三院并行的道路上持续深化。当初看似遥不可及的领域,如今已涌现出敢于探索并取得卓着成果的先行者。天幕光华再临,预示着第三期实践榜的公布,必将带来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天幕学府·第四期实践榜」
光幕之上,三色光华不再仅仅是泾渭分明,而是开始呈现出一种奇妙的交融与共鸣,象征着三院知识在实践层面的深度结合。
---
一、 格物院实践榜:“生机” 贾思勰
左侧格物院的光华稳定,显现出一位头戴斗笠、卷着裤脚、正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不同作物长势,并在一块木板上认真记录的老农形象。(注:贾思勰,北魏农学家,着《齐民要术》)
“上榜者:贾思勰。”
“事迹:融‘万物生机’之理于农事。其长期深入田畴,观察、记录、比较各类作物之栽培、育种、土壤改良、防虫抗旱之法,系统总结农时、地利、人力之关系。其着《齐民要术》,非止经验汇编,更蕴含对生物遗传变异、生态环境之朴素认知,将格物精神用于‘厚生’,惠及天下黎庶。”
“奖誉:授‘格物生机’称号,其农学思想与部分行之有效的技术要点,将由天幕择要公示,助天下农事精进。”
北朝某地,田间。
一位正在指导农户轮作技巧的老者,看到天幕中自己的影像与那“生机”称号,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如同老农看到丰收般的欣慰笑容。他向着天幕遥遥一揖,心中所想,仍是如何能让这土地产出更多养人之物。贾思勰之名,自此与“格物济民”紧密相连。
---
二、 武道院实践榜:“圆融” 扫地僧
中间武道院的光华凝聚,显现出的并非锋芒毕露的强者,而是一位手持扫帚、默默清扫藏经阁前落叶、周身气息与古刹山林融为一体的老僧虚影。
“上榜者:扫地僧。”
“事迹:武道之极,‘意动神驰’已成本能。其武功已至返璞归真之境,不着形迹,劲力、速度、精神意志圆融无碍,收发由心。更难得者,其以无上佛法化解戾气,以精深武学点化痴顽,展现了力量与智慧、慈悲与威严的完美统一,乃‘武’与‘禅’结合之至高典范。”
“奖誉:授‘武道圆融’称号,其‘由武入禅,明心见性’之武道理念,将由天幕弘扬,启悟武者超越胜负,探寻本源。”
少林寺,藏经阁外。
扫地僧依旧不紧不慢地挥动着扫帚,仿佛天幕中的影像与己无关。只有那深邃平和的眼神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微光。他的上榜,无声地告诉天下武者,武道的尽头,或许并非是征服,而是与自身、与天地的和解与圆融。
---
三、 致知院实践榜:“衡法” 狄仁杰
右侧致知院的光华最后定格,显现出一位身着官袍、目光如炬、正在公堂之上细察秋毫、推演案情的官员形象。(注:狄仁杰,唐代名臣,以善于断案、执法公允着称)
“上榜者:狄仁杰。”
“事迹:深谙‘律法之衡’,其断案如神,非凭臆测,乃基于细致入微之观察、缜密严谨之逻辑推理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重证据,轻口供;察情理,明法理。其行,处处体现对程序公正与实体正义的追求,于波谲云诡之朝堂与错综复杂之民间,竭力维护法之尊严,堪称‘法治’精神之践行者。”
“奖誉:授‘致知衡法’称号,其‘审思明辨,持心以正’的断案智慧与司法理念,将由天幕传颂,为天下执法者鉴。”
洛阳(或类似都城),府衙之内。
狄仁杰看着天幕,神色肃然,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天空郑重一揖。他深知,“衡法”二字重逾千斤,自己所为,不过是在这浑浊世道中,尽力维持那一点微弱的公平之光。他的上榜,让“律法”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现实楷模。
---
四、 星火交融,照亮前路
三位新的实践者,其成就皆体现了知识的深度融合。
贾思勰的农学,是格物院“生命”知识与“致知院”经世济民思想的结合;
扫地僧的武道,是武道院“精神意志”修炼与“致知院”心性智慧的圆融;
狄仁杰的断案,是致知院“律法”精神与“格物院”观察实证方法的贯通。
天幕最后总结,声音中带着对知识融合的期许:
“大道相通,知行合一。贾思勰之厚生,扫地僧之圆融,狄仁杰之衡法,皆乃打破藩篱、融会贯通之典范。望天下学子,勿画地为牢,勇于跨越边界,于交融处见得新知,于实践中证得大道。”
光幕缓缓消散,但榜样的力量却更加立体和深刻。
它告诉世人,真正的卓越,往往诞生于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地带。无论是致力于民生改善,还是追求个人境界的超脱,抑或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只要秉持着探索与实践的精神,都能走出一条光辉的道路。
三院鼎立,实践辉光。知识的星河,正因为这些敢于跨界、勇于践行的璀璨星辰,而变得更加壮丽辽阔,指引着后来者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
(第166章 完)
http://www.hlys.cc/48729/1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