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熔炉里的武士魂与天子的新火铳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崇祯四年,正月十五。辽东,本溪钢铁要塞。这一年的上元节,辽东没有花灯。漫天飞舞的只有鹅毛般的大雪,和高炉烟囱里喷吐出的、夹杂着火星的黑色煤灰。
一列刚刚从大连港驶来的货运专列,伴随着沉重的喘息声,缓缓停靠在本溪兵工厂的专用站台上。车厢的蒙布被掀开,露出的不是粮食,也不是矿石,而是一堆堆在寒风中泛着凄冷光泽的——刀。
那是数十万把来自日本的武士刀。
太刀、打刀、胁差、薙刀……这些曾经被日本武士视若性命、甚至每晚都要用丁香油精心擦拭的“灵魂”,如今像是一堆毫无尊严的废铁,被随意地捆扎在一起,甚至因为堆积太厚,底层的刀鞘已经被压得粉碎。
宋应星身穿厚重的棉工装,戴着护目镜,站在站台上。他手里拿着一本账册,看着这堆积如山的兵器,眼神复杂。
“宋大人,这可都是好钢啊。”
一名老铁匠随手抽出一把太刀,那是备前长船派的名刀,刀身上锻打的波浪纹(刃文)如同流动的秋水,寒气逼人。
“倭人虽然野蛮,但这炼钢锻刀的手艺,确实到了极致。这一把刀,若是放在以前的京城鬼市,少说也能卖个几百两银子。”老铁匠啧啧称奇,显然对即将要做的事情感到一丝惋惜。
“是好钢。”
宋应星接过那把刀,手指轻轻抚过锋利的刀刃,感受着那经过千锤百炼后的冷硬触感:
“可惜,时代变了。”
“在工业的洪流面前,再锋利的冷兵器,也只是原材料。”
他猛地将刀插回那堆废铁中,发出“当”的一声脆响,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回荡,仿佛是旧时代最后的哀鸣。
“开炉!”
宋应星的声音冷硬如铁,没有一丝犹豫:
“全部熔了。”
“大人……真熔啊?”老铁匠手抖了一下,“这也太暴殄天物了……”
“熔!”
宋应星转过身,指着远处那座日夜轰鸣的平炉(Open Hearth Furnace,李苏引入的炼钢法):
“王爷说了,这些刀里含有日本人几百年积累下来的优质铁元素,还有微量的稀有金属。”
“把它们熔了,加上咱们本溪特产的锰粉,就能炼出最顶级的枪炮钢。”
“用日本人的刀,铸成我们的枪,再去指着日本人的脑袋。”
“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轰隆隆——”
巨大的电磁起重机(虽然还很原始,利用的是蒸汽驱动的发电机和电磁铁)发出嗡鸣。巨大的吸盘落下,将成吨的武士刀吸起,悬在半空。
那些曾经代表着荣耀、杀戮、忠诚的利刃,在这一刻,纠缠在一起,像是一团被揉碎的废纸。
“放!”
随着一声令下,起重机松开。
哗啦啦——
数万把名刀坠入翻滚着赤红钢水的平炉之中。
“滋——!!!”
瞬间,炉内腾起一股青烟。精美的刀装、鲨鱼皮的刀柄、丝绸的下绪,瞬间化为灰烬。坚硬的玉钢在两千度的高温下,仅仅坚持了几个呼吸,便软化、融解,最终汇入那条红色的铁水长河,再也分不出彼此。
宋应星站在炉前的观察窗外,看着那翻滚的钢水,火光映红了他那张充满理性的脸庞。
他知道,他在亲手销毁一个文明的象征。
但他更知道,他在为另一个更伟大的文明——工业文明,浇筑地基。
……
半个月后。京师,西苑校场。
春寒料峭,但校场上却是热火朝天。
崇祯皇帝朱由检身穿戎装,在锦衣卫大汉将军的护卫下,正兴致勃勃地视察着他的“新军”。
在他面前,整齐排列着一千名从京营中精选出来的壮士。他们手持刚刚由京师机器局仿制成功的**“崇祯式”击发枪**(仿天启二式),正在进行实弹射击演练。
“砰!砰!砰!”
排枪声响彻云霄,白烟弥漫。
百步之外的木靶被瞬间打得木屑横飞。虽然射速和精度比起神机新军还有差距,但这已经是大明朝廷掌握的最强武力了。
“好!打得好!”
崇祯看着这一幕,苍白的脸上泛起了一丝激动的红晕。
“孙爱卿,这枪……比起李苏的如何?”
崇祯转头看向身后的工部左侍郎孙元化。
孙元化此刻的心情却无比沉重。他手里捧着一把刚从枪管里退出来的废弹壳,那是刚刚炸膛的一支枪留下的残骸。
“回陛下……”孙元化跪在地上,声音艰涩:
“咱们仿制的枪,样子是一样的,机理也是一样的。但是……”
“但是什么?”崇祯眉头一皱。
“但是……材质不行。”
孙元化举起那支炸裂的枪管,断口处呈现出一种粗糙的颗粒状:
“咱们京师附近的铁矿,含硫磷太高,炼出来的钢太脆。虽然经过了反复锻打,但还是承受不住雷汞火帽引发的高膛压。”
“刚才那一千次射击里,有三支枪炸膛,伤了五名士兵。而且……”
孙元化叹了口气,指着远处那堆已经打废的枪管:
“这种枪管,寿命只有两百发。两百发之后,膛线磨平,子弹就会乱飞。而李少保的枪……”
孙元化顿了顿,还是说了实话:
“据臣所知,本溪那边用的钢,是加了特殊‘佐料’的。他们的枪管,打两千发依然精准如初。”
崇祯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刚才的喜悦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和嫉妒。
又是李苏。
即使他把银子给了朕,把图纸留给了朕,朕依然造不出他那样的神器。
这就好比给了你一本绝世武功秘籍,却发现你根本没有练功的内力。
“佐料?”崇祯咬着牙,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什么佐料?难道我大明万里江山,就找不到这种佐料?”
“是一种黑石头,叫锰。”孙元化低声道,“臣已经派人去各省探查了,在广西、湖南等地确实发现了一些,但……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提炼锰粉的工艺,还在格物院那帮核心工匠的脑子里。”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努力平复着胸中的怒火。
他知道,发火没用。
在这个钢铁与火药说话的时代,技术壁垒就是最坚硬的城墙。
“陛下。”
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内阁首辅周延儒(此时已投靠崇祯,成为倒阉党的急先锋)突然开口了。他眼神闪烁,带着一丝文官特有的阴狠:
“既然咱们造不出最好的钢,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李苏的钢呢?”
“嗯?”崇祯睁开眼,“你是说……买?”
“不,是‘调’。”
周延儒上前一步,压低声音:
“李苏现在是镇海王,名义上还是大明的臣子。本溪铁厂也是朝廷的产业(虽然实际控制权在李苏手里)。”
“陛下可以下旨,以‘京营换装、拱卫京师’为由,命令本溪铁厂每月向工部上缴五万斤‘特种钢’。”
“他若给,咱们就有了造枪的材料,还能顺便试探他的忠心。”
“他若不给……”
周延儒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那就是抗旨不遵,心怀不轨。到时候,陛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断他在京城的根——查封他在京师的所有产业,包括那个日进斗金的皇家银行总号!”
崇祯听得心头一跳。
这是一步险棋。
是在逼李苏表态。
如果李苏给了,那就是在资敌(资助皇帝制衡自己);如果不给,那就是撕破脸。
崇祯在御道上来回踱步,靴子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他在权衡。
现在的李苏,远在海外,正如日中天。而自己这个皇帝,手里虽然有了点银子,但毕竟根基未稳。
真的要现在就摊牌吗?
“报——!!!”
就在这时,一名锦衣卫千户飞奔而来,打破了校场的凝重。
“陛下!天津急报!”
“李……李镇海王的舰队……回港了!”
“什么?!”崇祯猛地停下脚步,“他回来了?这个时候?”
“不……不是王爷本人。”千户喘着粗气,“是……是运输船队。几十艘大船,吃水极深,都快压沉了。”
“船上装的什么?”崇祯急切地问道。
千户咽了口唾沫,脸上露出一副见了鬼的表情:
“全是……全是钢锭。”
“还有……几百门刚刚造好的……大炮。”
“押运官说,这是王爷听说陛下要练新军,特意从辽东和日本调拨过来的……‘原材料’。”
崇祯愣住了。
周延儒也愣住了。
满朝文武都愣住了。
他们这边还在算计着怎么去“卡”李苏的脖子,怎么去“逼”他交出钢材。
结果人家直接把钢材送到了家门口。
而且是几百门大炮!
这算什么?
示威?还是……施舍?
崇祯看着北方阴沉的天空,突然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
他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那个人的算计之中。
李苏不仅预判了他的预判,甚至……还大度地给了他想要的“玩具”。
就像一个成年人,看着一个拿着木剑挥舞的孩子,随手扔给他一把真剑,然后笑着说:“拿去玩吧,小心别伤着自己。”
这种无视,比对抗更让人感到屈辱。
“收下……”
崇祯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颤抖:
“既然是他送的,朕……就收下。”
“孙元化。”
“臣在。”
“用这些钢,给朕造枪。日夜不停地造。”
崇祯转过身,背对着群臣,不再让人看到他脸上的表情:
“朕倒要看看,等朕手里有了十万条这样的枪,他李苏……还能不能像今天这样,把朕当成要饭的打发!”
风雪中,皇帝的背影显得格外孤独而倔强。
而在天津港的码头上,那一船船用日本武士刀熔铸而成的特种钢锭,正被起重机缓缓吊起,重重地砸在大明的土地上。
每一块钢锭里,都熔铸着旧时代的残魂,也孕育着新时代的战争怪兽。
李苏用这种方式,不仅输出了白银,更输出了**“标准”**。
从此以后,大明的军队,无论是京营还是边军,都将不得不依赖李苏提供的钢材和技术标准。
这才是最高明的控制——不是掐住你的脖子,而是让你离不开我的呼吸。
http://www.hlys.cc/48882/1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