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章 弹与和?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这样下去效率太低了。”

  原本为了保证朱棣休息,不至于让他过劳死,苏谨才定下了由文华殿筛选、武英殿择留,最后送呈朱棣龙阅的流程化作业方式。

  可现在英国佬已经举棋,朱棣就是想休息也难了。

  “御书房太小,还是去武英殿吧。”

  当夜,朱棣就命狗儿在武英殿临时收拾出几个房间,除了他自己的之外,给其他辅臣也留了几个临时休息之所。

  面对陛下如此的照顾,大臣们只能苦着脸山呼万岁...

  大家心里都清楚,陛下都搬过来办公了,那就代表着谁也别想回家休息...

  果然,朱棣转移阵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武英殿临时作战指挥中心成立,所有人让下人给他们回家收拾铺盖和换洗衣物吧。

  文华殿全部由副手交接部堂工作,只有重要必须由尚书决议的卷宗才会送来。

  好消息:副手的权力大了,可以享受部堂的待遇了。

  坏消息:他们也回不了家了...

  随着武英殿临时指挥中心的成立,大明犹如一台精密的机器转了起来。

  但总有那么一个两个脑子不好的,非要在这个时候给朱棣添堵。

  比如,郭敏。

  身为礼部尚书的他,和前任杨士奇完全是两种做事的态度。

  杨士奇的态度十分强硬,尤其是在对外的时候,坚决支持朱棣以暴御虐的决议。

  虽然他是科班出身,但小时候是在国子监读书,接受的是朱元璋的全面教育,并非一味去学儒家传统经义。

  再加上之后一直跟着苏谨,算是典型的‘苏系’出身官员。

  而郭敏则是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并未在国子监读过书,累资而晋升尚书。

  他并非是什么坏人,做事也没有那么多的私心,最多就是有着一些江南文官的习气。

  在他的印象和认知里,认为大明不停地对外征战就是在劳民伤财、空费国力。

  什么倭国、吕宋、交趾,不过都是些撮尔小国,不服开花的野人邦。

  他想不通陛下为什么非要动辄起大军征讨,还要让那么多读书人跋山涉水的去宣讲经义,帮他们治理地方。

  这有什么意义?

  甚至还要提供大量的武器、兵力,去帮什么莫卧儿驻防,提供军事援助?

  这已经不是多此一举,简直是不知所谓。

  尤其是那个姓苏的,大明好不容易和平了十年,结果这小子一回来,英国就要和大明开战。

  在他看来,这分明就是冲着姓苏的来的!

  你不是去了什么狗屁新大陆了吗?为什么你新大陆不出兵、出力,却要大明为你背锅?

  没错,在郭敏看来,这一仗简直打的无谓至极,就是大明在为苏谨的私人恩怨买单。

  本着为大明好的原则,在翌日的大朝会上,没等朱棣安排战时的工作和安排,当即出列:

  “臣有话要说!”

  朱棣冷着脸望过去,淡淡开口:“讲。”

  “陛下,臣闻圣王之治,以民为本,息兵止戈乃苍生之福。今议者皆言征伐可扬国威,然臣窃以为,兵火一起,四海骚然,财殚力竭,非社稷之利也。

  昔自战事将起,赋税日增,农桑废于阡陌,商贾困于途路。百姓鬻田卖宅以充军需,老弱转徙而避征徭。

  府库之积,本为养民备灾,今悉充兵饷,若遇水旱,何以赈济?

  兵器之造,征铁于深山,伐木于远林,工匠日夜赶工,民夫疲于奔命,此非劳民乎?

  粮饷之运虽不至十之七八耗于道途,牛马倒毙,然车舆朽坏,府库空虚,此非伤财乎?”

  闻言,朱棣的脸色已经快和黑炭没什么区别,然而郭敏却仍侃侃而谈:

  “敌强我弱之势昭然,纵使倾国之力,胜负亦未可知。

  昔宋与辽战,屡败而后和,遂有百年之安;汉与匈奴和亲,息边烽数十载。

  和者,非怯也,乃审时度势之智。以金帛换岁月静好,以盟约保黎庶安康,待国富民强,再图后举,此乃长远之计。”

  “今主战事者,徒逞血气之勇,不恤百姓之艰,不察天下之势。若执意兴兵,恐内则民怨沸腾,外则强敌环伺,国将危矣。

  伏愿陛下罢出征之议,遣能臣议和,定盟修好,使百姓复归田亩,商旅重通四海,则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郭敏此言一出,殿内立时嗡嗡声起。

  如今虽然在朝堂之内,主战的苏系官员占据绝大多数,但并非所有人都对开战喜闻乐见。

  尤其是江南系的官员。

  自从迁都北平以后,他们能感觉到现在对朝堂的控制力已经越来越小。

  尤其是基层的官员,要么是北方系的官员,要么就是新学出身。

  虽然新学出身的官员不能和科举出身的官员相比,出仕后不能直接任一地治官,哪怕是县令。

  但他们的权力极大,比如一县的六户,往往都握有实权。

  如此积累数年之后,他们同样能在通过吏部考评后,升任七品及以上官职。

  江南官员不难想象,数年、数十年之后,这些新学出身的官员,将一个个掌管朝堂重要职能。

  到了那时,还有他们什么事?

  这也是朱棣的招数,温水煮青蛙。

  其实都不用几十年之后,哪怕是现在的朝堂已经初见端倪。

  科举出身的官员哪怕出任一地首治,可他的权力也被下面的辅官无限分割。

  县丞、主簿、典史、六房书吏,几乎大半新学出身。

  这些人论诗词歌赋,可能给主官提鞋都不配,但每人都有一技之长。

  比如掌刑房的书吏,在书院内就专门学过侦缉方面的学科,比如痕检、追缉,甚至仵作的尸检都接触过。

  如此一来,来自天南海北,分属不同书院出身的书吏,不仅大量分走主官的权力,还互不统属,大大限制了地方官的权限。

  要是一个地方官根基浅点,能力差点,被架空都是有可能的。

  这也是这些江南出身的文官最担心的局面。

  以往他们可以通过拉拢、赞学、联姻拉拢这些官员,成为他们权力战车的一部分。

  但现在面对一个自身权力不够重,分分钟还可能被属下架空的地方官,拉拢的意义就显得没有那么大了。

  倒不是这样可以完全杜绝贪墨、结党、营私,至少他们想和以前一样,拉拢一个就能烂一窝的情况,几乎很难出现。

  话说回来,现在朱棣要对外开战,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很简单,还是权力。

  一旦开战,首先就是武勋的权力会不断加重。

  这么多年了,好不容易才淡化那帮武夫对朝堂的影响力,他们怎么可能坐视武勋崛起?

  而另一方面,则是升迁。

  打仗打的是什么?

  后勤。

  只有地方上稳定,能够源源不断的给朝堂输血,才能保证前方战事无虞。

  而恰恰这一点,就能够给无数人升迁的机会。

  既然陛下给了升迁的机会,那我为什么要冒着随时会被砍头的风险,和你去勾结呢?

  士族永远不可能被消灭,这一点苏谨在二十年前就清楚。

  他和朱棣一直在做的,从来不是消灭什么士族,而是分化和限制。

  既要用,还不能让你做大。

  看着跳出来的郭敏,朱棣眼睛一眯就要发火,却被苏谨拦了下来。
  http://www.hlys.cc/5116/14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