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蔡京入京!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腊月初。

  延义殿。

  “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

  江昭手持书卷,缓步走动。

  自讲席以下,左三右三,六道学席。

  受到钦点入宫读书的几位“圣孙”,以及右春坊庶子,合六人入席。

  “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

  江昭负手,望向几人:“此即为《汉书》。”

  几人齐齐心头一肃。

  “所谓《汉书》,无非以帝系兴替为纲,讲述自汉高祖至王莽篡汉时期的史实。”

  “帝系兴衰更替,无可厚非。”江昭叹道:“不过,一旦更替帝系,究竟是兴是衰,谁也难以断定。”

  几位“圣孙”暗自低眉。

  帝系更替!

  如今,官家无子,的确是到了帝系更替的时代。

  相比起以往,这一代的兴衰一目了然。

  若是有人开疆拓土、一扫四合,抚恤万民,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千古一帝”。

  毕竟,不论是燕云十六州,亦或是河湟之地,都已经丢了几百年之久。

  反之,要是不能开疆拓土,实现大一统,那就注定得衰落。

  欲复河西、燕云之地,天时、地利、人和都非常关键。

  近些年,文有江昭、武有王韶、顾廷烨,都是有实力开疆拓土的狠人,此为人和。

  地利一道,自南北伐,天生就不存在地利。

  即便手握熙河路,也仅仅是适当缩小差距而已。

  如此,意欲开疆拓土,便唯有重视人和,倚仗天时。

  一旦开疆拓土失败,就可能葬送几十年休养生息的根基。

  而且,大周不北上,不等于西夏和辽不南下。

  若是不开疆拓土,也无非是慢慢的耗尽休养生息的根基。

  一句话,开疆拓土,便是欣欣向荣;苟延残喘,注定败者食尘。

  除了赵策英以外,几位“圣孙”低着头,不敢吱声。

  几人甚至都没杀过人,就要开疆拓土,难度实在太大。

  赵策英平视几人,不免摇头。

  这几人,实在太差劲。

  就是不知,太祖血脉.有没有希望?

  赵策英眉头微动。

  近些日子,官家时常以“入侍汤药”的由头召他过去,传授一些特别的本领。

  莫非?

  “《汉书》讲毕,便说说时政吧。”

  江昭摆摆手,缓缓道。

  作为詹事府詹事,主讲经史、时政。

  一般来说,讲授了一段关于汉书的历史,他都会讲一些时政。

  “自古夺嫡之争,失败者如何自保啊?”

  淡淡的声音,让人心头大震。

  哦豁!

  几位“圣孙”相视一眼,齐齐精神一震。

  上干货了!

  “依诸位的见解,该当如何?”

  “依我之见.”

  “依我之见.”

  一眨眼,过了半个时辰。

  “哒!”

  一道轻微的敲击声响起,几位听得入迷的宗室齐齐抬头。

  过得这么快的吗?

  江昭淡淡一笑。

  “歇课吧。”

  几人面面相觑。

  “江大人,可否再讲一点?”兖王之子赵士翊有些不舍。

  讲授时政一过,便是翰林编修指导书法、诗词。

  相比起江昭讲的政治干货,书法、诗词的指导简直就是“水课”,让人打不起精神。

  读书已经有一段时间,要真论起什么课最受人期待,还得是江昭的时政课。

  余下的,不管是礼仪、诗词、书法、五经、兵略,都是异常枯燥。

  “功课单已经定下,江某也不好凭空占了其他人的时间。”

  江昭拾起书籍,认真道:“纵观史书,若欲求自保,无非八个字。”

  “安之若素,安分守己。”

  或者说,摆正心态、摆正位置。

  几人若有所思,一齐起身,行揖礼恭送。

  江昭温和点头,推开偏殿。

  举目望去,瑞雪飘飞。

  “丰年好大雪啊!”

  江府。

  银栗簌簌,浅覆庭芜。

  江昭拍了拍身上少许雪花,迈入庭院。

  长亭,石几上摆放着瓜果、茶水,下方无烟炉火旺烧,两位佳人品着羹汤,拈棋博弈。

  相隔百余步,几个小孩着锦帽,披貂裘,人手一只尺许大小的幼年小狗。

  江怀瑾、江珩、王厚、苏迟、韩恕、韩诏、曾纲。

  其中,王厚是王韶长子,苏迟是苏辙长子,韩恕、韩诏是韩嘉彦的儿子,曾纲是曾巩的幼子。

  大人有大人的圈子,小孩也有小孩的圈子。

  都是人,小孩要是烦闷孤独,自是得结交好友。

  几个小孩,最大的不足十岁,偶尔是到江府玩,偶尔是到韩府玩。

  “官人。”

  江昭入内,盛华兰、盛淑兰连忙起身,万福一礼。

  几个小孩望到了江昭,齐齐牵着小狗跑过来,行礼道:

  “父亲!”

  “江世伯!”

  “江世叔!”

  “都去玩吧。”江昭平和一笑,摆摆手,几个小孩兴奋的牵着小狗走开。

  “官人。”

  盛华兰扶着丈夫。

  江昭瞥了一眼,摇头道:“黑棋略显颓势啊!”

  “那便拜托官人教妾身赢棋。”盛淑兰吟吟一笑。

  而今,已是腊月初。

  十月初,宥阳就传来了书信,说是大房老太太病逝。

  为此,盛淑兰哭了十几天,焚香祷告,诵经祭祀。

  直到最近,方才缓和了过来。

  “好。”

  江昭点头,走过去坐下。

  佳人轻笑,三人下棋,自是别有异样滋味。

  一局落定,盛华兰招了招手,丫鬟呈上一封帖子。

  “湖州同知蔡准的拜帖。”盛华兰轻声道。

  “蔡准?”

  江昭取过帖子,望了两眼。

  “若是拜访,切不可失礼。”江昭吩咐道。

  湖州同知蔡准,乃是蔡京的父亲。

  苏轼一封说媒的信,江昭给予了回应。

  如今,不单是蔡京入京,就连他的父亲蔡准也一起入京。

  同知特意告假入京,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言而喻。

  可以说,但凡盛纮不嫌弃蔡京,盛如兰不是两百斤的胖子。

  那这场姻缘,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成。

  盛华兰连连点头,

  涉及妹妹的姻缘,她自是格外上心。

  “二郎与三郎,也都快成亲了吧??”

  江昭缓缓道:“取一些名贵的东西送下淮左,权当添喜。”

  本来,江晓、江旭二人的姻缘,老一辈已经有安排的迹象。

  不过,江昭一封书信下去,究竟该怎么安排,自是他说了算。

  前些日子,盛华兰一直在为两个弟弟物色。

  江晓与太常博士苏颂幼女结亲。

  江旭与礼部尚书孙抃的小女儿结亲。

  两者的姻缘流程,都已经走到了“纳征”这一步。

  送上聘礼,姻缘算是板上钉钉,

  接下来,就是走流程,等时间。

  当然,江昭京中为官,两个弟弟的婚事,他注定得缺席。

  盛华兰轻轻颔首。

  “来,下棋。”
  http://www.hlys.cc/9589/1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