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要不……试试那个?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当年在广播站,没少跟这些电子元件打交道。

  只见电路板上焦黑一片,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他没吭声,只是眯着眼睛,走到灶台边,从工具箱里摸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钳。

  他熟练地找到一个焊点,小心翼翼地夹断,露出一小截铜丝。

  “你这老头,又开始摆弄这些破烂了!”老伴在屋里嘟囔着。

  老吴没搭理她,只是专心致志地将铜丝绕成一个小圈,然后走到收音机旁,插进天线接口。

  “嘶……”

  收音机里顿时传来一阵刺耳的杂音,老吴眉头一皱,正要放弃,突然,杂音中浮现出一丝极其微弱的共振。

  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频率,低沉而悠远,仿佛来自遥远的时空。

  老吴浑身一震,他听出来了!那是静音亭雨夜的声音!

  他赶紧调整了一下频率,那段熟悉的律动再次出现,虽然微弱,但却真实存在。

  “听到了吗?”老吴激动地把收音机推到吴小雨面前。

  吴小雨瞪大了眼睛,仔细地听着。

  “拿去,”老吴拍了拍吴小雨的肩膀,语气深沉,“别修它,让它自己响。”

  这声音,不是修出来的,是自己长出来的!

  与此同时,省台的档案科里,林小满正埋头整理着“城市之声”第二期的素材。

  她戴着耳机,仔细地听着每一段录音。

  “嗯?这是什么?”

  一段模糊的录音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1997年老城区拆迁时的声音,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但在间隙中,却夹杂着一种奇怪的节奏——有人在废墟上敲打着铁皮,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林小满感觉自己的心跳都漏了一拍。

  这节奏……怎么这么像“甲五·终章”?

  她立刻调出“甲五·终章”的音频,与这段录音进行比对。

  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

  林小满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她赶紧顺藤摸瓜,查到这段录音的录音员,正是当年姚建国带的实习生,现在已经退休了。

  她立刻决定登门拜访。

  “您好,我是省台‘城市之声’的记者林小满,我想向您了解一些关于当年老城区拆迁录音的事情。”林小满礼貌地向老人递上名片。

  老人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着林小满。

  “你是说那个敲铁皮的声音?”老人回忆道,“那天,姚建国非要我录这个,说‘以后没人记得这些声音是怎么走的’。”

  林小满的心头一震。

  “他……他当时还说了什么吗?”

  “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城市之声,比那些高楼大厦的声音更真实’。”老人叹了口气,“可惜啊,他走得太早了。”

  林小满告别老人,回到省台,立刻将这段音频导入“声源地图”,标注为“甲五·前传”。

  她没有添加任何说明,只是附上了一句话:有些节奏,早就在路上了。

  另一边,在省台的技术科,赵志明正焦头烂额地调试着“全省应急广播系统升级”项目。

  “这该死的语音播报,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听得进去啊!”赵志明挠着头,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波形图发呆。

  突然,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要不……试试那个?”

  他鬼使神差地将“甲五”前奏的切分律动,嵌入了警报间歇音。

  “这……这能行吗?”赵志明心里也没底。

  测试会上,多位基层干部听完测试音频后,面面相觑。

  “这……这声音听着不慌,但记得住。”一位乡镇干部说道。

  “是啊,比以前的警报声舒服多了。”另一位街道干部附和道。

  项目组最终采纳了赵志明的方案。

  “这节奏不错,挺有特点的。”项目组组长拍了拍赵志明的肩膀,“是谁想出来的?”

  赵志明犹豫了一下,在报告里删掉了所有个人备注,只写了一行字:节奏源自田野采样,无版权争议。

  夜幕降临,陈青山值完夜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县城。

  他走到静音亭旁,发现亭外停着一辆皮卡,几个年轻人正架设着直播设备。

  “全网首探神秘神锅!揭秘非遗背后真相!”背景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

  陈青山眼神一冷,他没有出声,默默地回到殡仪馆,拎来一桶骨灰搅拌用水的残液。

  他走到亭边,将残液泼在铜锅的锅沿上。

  液体干涸后,在锅沿上泛出淡淡的白色痕迹,像结了一层霜。

  直播开始了。

  “各位老铁,今天咱们来到的是神秘的静音亭!据说这里有一口神奇的铜锅,能够发出让人心静的声音……”

  主播卖力地介绍着,然而,当他用麦克风靠近铜锅时,却什么声音也录不到。

  “什么情况?翻车了?”

  “假景点!鉴定完毕!”

  “浪费时间,取关了!”

  直播间里的弹幕瞬间爆炸。

  几个年轻人沮丧地收起设备,灰溜溜地离开了。

  夜风吹过,铜锅在夜色中低鸣如常——只是频率发生了偏移,再难被普通的麦克风捕捉。

  姚小波在县城老邮局翻拍旧信箱时,听见屋檐下铁皮雨槽滴水……

  姚小波扛着家伙,在县城老邮局门口转悠。

  这破地方,除了几个生锈的旧信箱,连个鬼影都没有。

  他举起相机,对着信箱就是一顿猛拍,心里嘀咕:“这玩意儿,能有啥流量?”

  突然,一阵“滴答、滴答”的声音传入他的耳朵。

  他抬头一看,是屋檐下的铁皮雨槽在漏水。

  这声音……

  姚小波一愣,这节奏,怎么跟吴小雨班上敲桌子的节拍一模一样?

  他赶紧架起录音笔,对着雨槽就是一顿猛录。

  一连三天,他都泡在邮局门口,雷打不动。

  终于,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天下午三点十七分,风向一变,水滴就会敲击到雨槽上一个特定的凹陷处,形成一种稳定而奇特的律动。

  他把视频剪成一个无声片段,配上文字发到朋友圈:“今天,大自然值班。”

  没过多久,林小满就回了消息:“赵科长说,省台新栏目想用这个做片尾音。”

  姚小波一听,瞬间警觉。

  他立马删掉原片,重新录了一段无起点无终点的滴水声,然后上传,标题改成:“别问是谁敲的,它本来就在响。”

  他满意地看着手机屏幕,嘴角微微上扬。

  这流量,可不能让别人白嫖了。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秦峰打来的。

  “小波,你看看麦窝社区后台,‘声源地图’里是不是多了点啥?”秦峰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古怪。

  秦峰盯着麦窝社区的后台数据,眉头拧成了麻花。

  “声源地图”板块,原本是想靠着“甲五”这口铜锅,搞点地域文化特色,结果现在……

  他点开最新推送的标签——“不像甲五但很像”。

  修车摊师傅敲钣金,叮叮当当,节奏感十足;广场舞大妈热身拍手,啪啪啪啪,自带鼓点;盲人按摩店的竹帘晃动,沙沙沙沙,像雨打芭蕉……

  五花八门,哪儿跟哪儿啊!

  秦峰哭笑不得。

  用户们上传的声音,的确都带着点儿节奏,但要说像“甲五”,那真是八竿子打不着。

  这简直就是大型“跑偏”现场!

  他揉了揉太阳穴,突然明白了。

  “甲五”已经不再是那个“标准答案”了,它变成了一种“滤镜”,一种人们用来感知声音、发现节奏的“标准”。

  就像当年听周杰伦,啥歌都觉得是“周氏情歌”的味道。

  妈的,这可太有意思了!

  秦峰嘴角微微上扬,心里的焦虑一扫而空。

  流量密码?不,这比流量密码高级多了!这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啊!

  他大手一挥,决定彻底放飞自我。

  关闭算法推荐!

  取消热门排行!

  以后,每月就出一张“无主题合辑”,封面设计成纯色背景,中间印一行小字:

  “这些声音,互相听见过。”

  他甚至能想象到用户们一脸懵逼,又带着点儿好奇的表情。

  嘿嘿,就是要这种感觉!

  另一边,省非遗评审委员会的内部培训会上。

  周晓芸站在投影幕布前,神情严肃。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测验。”

  她清了清嗓子,播放了一段没有任何标注的音频。

  一段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学员们面面相觑,一脸疑惑。

  “谁来说说,这段声音具备‘活态传承’的特征吗?”周晓芸问道。

  “像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

  “不对,我感觉更像是现代装置艺术。”

  “也有点像非洲鼓……”

  大家七嘴八舌,谁也说不到点子上。

  周晓芸微微一笑,按下了播放器的暂停键。

  “这是县城中学课间,五个班自发形成的走廊节奏接力。”

  说完,她又展示了几张照片:吴小雨歪歪扭扭的作文复印件,还有她自己绘制的节拍图册。

  “当我们还在争论‘谁有资格申报’的时候,孩子们已经用身体投票了。”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非遗的传承,不是靠专家说了算,而是要看它是否真正融入了人民的生活。”
  http://www.hlys.cc/22333/6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