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在这儿敲摩斯密码呢?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她调出了老吴当年手绘的声纹图,与这些音频的原始波形图进行比对。

  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这些声音的波形图,竟然与老吴的声纹图,有七处共振点重合!

  林小满知道,这绝不是巧合。这是一种奇妙的,难以解释的联系。

  她没有标注这些声音的来源,只是将这三段声音剪辑成了一分钟的短片,命名为《没人想复制的时候,它自己长出来了》。

  短片发布后,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人说,这是城市的声音,是时代的声音,是生命的声音;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噪音,是污染,是无聊的呻吟。

  但无论如何,这段短片,都引发了人们对声音,对生活,对文化的思考。

  赵志明最近也很郁闷。

  他奉命调试全省应急广播的统一音效,任务繁重,压力山大。

  技术组的专家们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提议采用标准的警报音。

  这种声音,尖锐刺耳,穿透力强,能够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注意。

  赵志明总觉得,这种声音,太冰冷,太生硬,缺少了一点人情味。

  他想到了老吴,想到了静音亭,想到了那段消失的“甲五·终章”。

  他私下里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将“甲五·终章”切分节奏,微调嵌入提示音的尾部。

  幅度极小,几乎不可察觉。

  在测试的时候,一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反馈说:“这个声音,我的学生用手掌贴墙能‘听’到节奏。”

  项目组的人都惊呆了。

  他们反复测试,发现这个频率段的声音,确实能够通过骨骼传导,引发轻微的震感。

  这个发现,让赵志明欣喜若狂。他知道,自己做对了。

  最终,这个方案通过了审批,文件归档为“通用辅助感知信号”。

  没有人追问这个设计的逻辑,也没有人知道,这段声音里,隐藏着一个老人的梦想。

  陈青山最近的心情很糟糕。

  殡仪馆的工作,让他每天都面对着死亡和离别。

  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台机器,麻木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感受不到任何的快乐和意义。

  这天,他扫墓归来,路过村口的老亭子。

  他看见几个少年,正在用榔头和铁锹,拆卸石墩上的铜锅残片。

  “哎呦,这玩意儿,能卖不少钱呢!”一个少年兴奋地说。

  “可不是嘛,听说这可是老物件,说不定还是个古董呢!”另一个少年附和道。

  陈青山没有阻拦。

  他知道,这口锅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没有必要再留在这里了。

  他默默地蹲在一旁,点燃一支烟,看着那些少年们将铜片撬下来,抬走。

  直到他们离开,他才起身,拎来一桶水,泼在原地光秃秃的石墩上。

  夜雨降临,积水顺着旧锅印,形成了一个环状的水膜。

  风吹过时,水膜泛起涟漪,竟然发出比从前更清脆的“啪啪”轻响。

  第二天清晨,一个放牛娃路过亭子,听见了这声响。

  他好奇地蹲下身,用手拍打水面,应和着那有节奏的声音。

  “啪、啪、啪……”

  节奏,还是那个节奏。

  只是,铜锅已经不在了。

  风,依旧在吹。

  老吴坐在院子里,眯着眼睛,晒着太阳。

  他听见屋檐上的铁皮,被风吹得叮当响。

  那声音,清脆而悦耳,像是风铃在歌唱……

  老吴眯着眼,院儿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他那张写满故事的脸上,舒服!

  可屋檐上那块破铁皮,偏偏不让人省心,风一吹,叮叮当当,节奏忽快忽慢,跟开了随机播放似的。

  但老吴是谁?

  那可是玩儿了一辈子生音的老法师!

  他眯着眼,仔细分辨着那杂乱无章的声响,诶?

  不对劲,这乱中,似乎还藏着点规律,就像是那广场舞大妈,跳得再嗨,也总能踩在《最炫民族风》的鼓点上。

  忽然,一个音节准的离谱,正好落在老吴的心坎上,像是多年的老友,不经意间拍了拍你的肩膀。

  他一个鲤鱼打挺,从躺椅上蹦起来(虽然姿势不太标准),冲进屋里,从灶膛边摸出烧火棍——哦不,是铁夹子,那玩意儿趁手!

  他踮着脚,颤巍巍地举起夹子,轻轻夹住那片晃动最厉害的铁皮边缘。

  风再次吹来,夹子微微一震,“咚嗒”一声,清脆而稳定。

  成了!

  老吴乐了,松开手,夹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铁皮又开始自由发挥,节奏再次崩坏。

  “嘿,还挺倔!”老吴笑骂一句,把夹子扔回灶膛。

  火苗舔舐着夹子,发出噼啪的声响。

  就在这时,一阵风,不偏不倚地穿过窗棂,带着那铁皮的节奏,吹进了墙角那台蒙尘多年的老收音机喇叭里。

  “滋啦…”

  收音机居然发出了微弱的响声。

  “谁?是谁在说话?”

  林小满最近有点郁闷。

  倒不是因为实习工资只够在省城交半个月房租,而是她雄心勃勃的“独立声音”项目,眼看着就要夭折了。

  想当年,她可是怀揣着“用声音记录时代”的理想,一头扎进了省台。

  结果呢?

  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一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素材,进行“精简”、“提炼”,最后变成领导口中“既要贴近生活,又要弘扬正能量”的八股文。

  说白了,就是把新闻联播的腔调,换成更接地气的方言。

  理想很丰满,现实嘛……骨感到扎手。

  好不容易争取到“民生观察”栏目组,林小满心想,这回总算能有点发挥的空间了吧?

  结果,更郁闷了。

  “民生观察”嘛,说白了就是把各地上报的“正能量”素材,再加工一遍。

  今天是谁家婆媳和睦了,明天是谁家致富带头人了,后天又是哪个社区志愿者义务扫大街了……

  林小满感觉自己就像一台永动机,每天都在重复着“感动中国”的桥段。

  这天,她对着电脑屏幕上乡镇敬老院的监控视频,哈欠连天。

  画面单调乏味,几个老头老太太围坐在电视机前,昏昏欲睡。

  突然,一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

  画面右下角,一位面容枯槁、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如果不是监控画面左上角的时间在跳动,林小满差点以为这是一张静止的壁纸。

  晚上九点整,老人抬起手臂,用手中的拐杖,轻轻敲击床沿。

  一下、两下、三下。

  节奏稳定,宛如一台精准的节拍器。

  林小满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她倒退回九点之前,重新播放这段视频。

  果然,每晚九点,老人都会重复这个动作。

  “这老头,在这儿敲摩斯密码呢?”林小满嘀咕一句,来了点精神。

  她放大画面,仔细观察老人的表情。

  眼神空洞,面无表情,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例行公事。

  但那敲击的节奏,却异常坚定。

  林小满来了兴趣,她调出这段视频的音频文件,仔细分析。

  敲击声清脆而有规律,频率稳定在每分钟72拍左右。

  她开始疯狂检索资料,试图找到这位老人的背景信息。

  敬老院的档案显示,老人名叫李长河,年轻时是县剧团的鼓师,十年前因为一场意外导致失语,从此便一言不发。

  县剧团?鼓师?

  林小满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她立刻打开省台的资料库,搜索“1983”、“民间采风”、“鼓师”等关键词。

  很快,她找到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录像。

  那是1983年,省台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民间采风活动,由当时的着名记者姚建国带队。

  录像中,一群年轻的记者扛着摄像机,走街串巷,记录着各个地方的民间艺术。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他们拍摄到了一段精彩的鼓乐表演。

  鼓师正是年轻时的李长河。

  他挥舞着鼓槌,激情澎湃,敲击出一串串激昂的节奏。

  林小满将敬老院监控视频和这段历史录像进行比对,发现李长河敲击床沿的节奏,竟然与当年鼓乐表演中的一段节奏,高度吻合。

  “这……难道是一种无意识的传承?”林小满喃喃自语。

  她将这段敬老院的监控视频静音播放三遍,只保留音频波形图,附上了一段文字:

  “某些节奏,比语言活得久。”

  然后,她将这段视频,提交给了主编。

  主编看都没看,直接批复:

  “留档,不用播。”

  林小满叹了口气,知道自己的努力,又一次付诸东流。

  于佳佳最近很忙。

  德云社的演出安排得满满当当,各种商业合作也纷纷找上门来。

  她每天都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

  这天,她收到了一份来自某教育科技公司的合作提案。

  对方希望与德云社合作,开发一款“专注力训练App”。

  核心功能是播放“经科学验证的镇静节拍”,帮助用户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对方还一本正经地展示了一段“样音”。

  于佳佳一听,差点没把刚喝下去的咖啡喷出来。

  这“镇静节拍”,分明就是“甲五·终章”的电子化版本!

  只是,节奏被放慢了,音色也变得更加柔和。

  “你们测过吗?这节奏最早是用来扫地的。”于佳佳冷笑一声,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

  对方一脸茫然:“扫地?什么意思?”

  于佳佳懒得解释,直接甩出陈青山在废品站放烟花、老吴在胡同里磨钳子的视频。

  “要真想做‘镇静’,去殡仪馆值三天夜班,回来再谈。”
  http://www.hlys.cc/22333/6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