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说不清哪不对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她鬼使神差地将这段节奏放慢,然后,她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这竟然是“甲五·终章”的变体!

  林小满立刻调出录像资料,顺着这条线索一路追查下去。

  她发现,这套“拍手舞”竟然已经传遍了省城的五个区,组织者互不相识,但她们都说,这节奏是从地铁里听来的。

  地铁?

  林小满倒吸一口凉气,立刻调出原始音频波形,进行比对。

  结果让她震惊:这段广场舞的节奏,竟然与当年老吴手绘声纹的低频段完全重合!

  也就是说,这些大妈们跳的,根本不是什么广场舞,而是城市深处,那些被遗忘的声音的变奏!

  林小满没有做任何剪辑,只是小心翼翼地将这段录音拷贝到U盘里,然后用记号笔在上面写下一行字:

  “不是谁教的,是脚记得。”

  陈青山扫完墓,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村里。

  远远地,他就看到静音亭原址的那片草丛,被人踩出了一条小径。

  那些原本肆意生长的野草,如今都可怜巴巴地贴着地面,仿佛受了什么委屈。

  石墩上的倒扣铜锅不知何时被人挪开了,只在上面留下一圈暗淡的铜渍,像是干涸的泪痕。

  陈青山没有动那些痕迹,也没有试图恢复原样。

  他只是默默地看了一会儿,然后转身回家。

  第二天晚上,他偷偷摸摸地扛着一袋煤渣来到静音亭原址,趁着夜色,将煤渣均匀地撒在那条小径上。

  几天后,村民们发现,这条小路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每当雨后,路面就会泛起一层淡淡的微光,踩上去,会发出沙沙的声响,节奏松散,却又连绵不断。

  “这煤渣路,有点意思啊。”

  “是啊,踩着挺舒服的。”

  “你们听,这声音像不像锅在唱歌?”一个孩子好奇地问道。

  “瞎说啥呢,哪还有锅啊?”一个老人摇了摇头,笑着说,“这是地在走拍子。”

  德云社排练厅里,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于佳佳站在门口,听着里面热火朝天的彩排声,嘴角也忍不住露出一丝微笑。

  这段时间,德云社的新活儿是越来越火了。

  尤其是老郭那段《没人听的时候最响》,简直成了观众们的新宠。

  “相声的响,不在嗓子,在观众喘气的空当!”

  老郭那句带着浓浓京味儿的俏皮话,总能引得满堂喝彩。

  于佳佳却盯着台下的观众。

  她发现,前排几个年轻观众,在听相声的时候,竟然不自觉地用手敲击膝盖,打着节拍。

  那节奏,她再熟悉不过了,竟然与静音亭初鸣时的节奏一模一样!

  于佳佳立刻拿出手机,录下这段视频,然后发给了秦峰。

  “你看,现在连笑点都踩在拍上。”

  当晚,于佳佳将这段节奏导入麦窝社区“生活节拍疗愈”板块,匿名上传,标题只有一句话:

  “别听我说,听你自己的。”

  周晓芸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下个月,她就要调到市文化局工作了。

  离开非遗办,她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舍。

  毕竟,这里承载了她太多的回忆和心血。

  她转过身,开始整理办公桌上的文件。

  “周秘书,等等我!”

  一个略微发福的中年男人,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

  “周秘书,您看这份关于咱们省非遗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方案,您再给指导指导?”

  周晓芸接过文件,随手翻了几页,然后抬起头,淡淡地问道:

  “李主任,这个方案,你们调研过群众的真实需求吗?”

  李主任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说道:“这个…这个…我们主要还是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出发…”

  周晓芸没有说话,只是将文件放在桌上,然后转身走向档案室。

  “我再去看看以前的档案,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资料。”

  档案室里,堆满了积灰的文件夹。

  周晓芸戴上手套,开始一排排地翻找。

  突然,她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个牛皮纸袋上。

  她抽出里面的文件,封面上写着几个字:

  “关于‘城市之声’项目可行性报告——驳回”

  周晓芸的手指微微颤抖了一下……

  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周晓芸的指尖划过粗糙的牛皮纸,那份“城市早市叫卖声谱系”申报表,像一张旧船票,仿佛还能闻到当年菜市场里带着泥土腥气的喧嚣。

  往事不堪回首,她叹了口气,心想这玩意儿还是让它在故纸堆里继续吃灰吧。

  正当她准备将这烫手山芋塞回档案架时,手机像得了帕金森似的震个不停。

  省台新闻热线推送:某小学课间操魔改,告别《小苹果》,拥抱“行为艺术”——无音乐,全靠人力原始节奏。

  周晓芸心说,这年头,不整点幺蛾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教育工作者。

  视频里,一群小萝卜头在值日生的“土嗨”指挥下,敲铁栏,拍窗框,跺地板,愣是把课间操跳出了行为艺术的味道。

  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大概是觉得比广播体操带劲。

  周晓芸本想关掉,突然,背景音里一段风穿钢筋的呜鸣,让她虎躯一震。

  这声音,像极了老吴的“甲五”变奏!

  她赶紧点开放大,仔细分辨,没错,就是那熟悉的味道!

  那感觉就像是dNA动了,爷青回!

  “这…这也能行?”周晓芸喃喃自语,嘴角却忍不住扬起。

  她没有保存视频,只是小心翼翼地将那份尘封已久的申报表,轻轻地夹进一个崭新的文件夹,封皮空白,没写任何名字。

  “周秘书,你在看什么呢?”身后的档案管理员老李,不知何时凑了过来。

  周晓芸的心跳有些加速,她飞快地扫视四周,确定老李只是好奇地探头,并没看清她手里的东西。

  “没什么,李叔,就看看以前的项目资料,学习学习。”她故作轻松地笑了笑,将文件夹塞回档案架。

  老李也没在意,嘟囔着:“现在的年轻人啊,就是爱翻旧账……”转身走了。

  周晓芸长舒一口气,关上档案室的门,快步回到办公室。

  办公桌上,一份红头文件赫然在目:《关于开展“全省校园安全演练标准”修订工作的通知》。

  “又来?”周晓芸皱了皱眉,这种形式主义的玩意儿,她向来嗤之以鼻。

  下午的讨论会上,各路专家齐聚一堂,慷慨陈词。

  无非是老生常谈,强调安全意识,规范疏散流程,力求万无一失。

  “我认为,最有效的引导方式,还是高分贝的警报声!”一位专家斩钉截铁地说,“警报一响,学生们自然会条件反射地跑起来!”

  周晓芸沉默不语。

  警报声?只会让人更加恐慌吧?

  突然,她想起什么,打开手机,找到一个音频文件。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这里有一段录音,请大家听一下。”

  她清了清嗓子,点击播放。

  录音里,嘈杂声传来,那是某中学的消防演习现场。

  没有刺耳的警报,没有老师的嘶吼,只有密集的脚步声,越来越快,越来越齐。

  仔细听,能听出孩子们奔跑时的呼吸声,甚至能感觉到地面轻微的震动。

  在最后十米,所有脚步戛然而止,整齐划一,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录音在循环播放。

  “这是……”一位领导疑惑地问道。

  “这是一次普通的消防演习,但学生们完全是自发地,依靠集体的节奏感完成疏散。”周晓芸平静地说,“如果恐惧会打乱节奏,那为什么他们越跑越齐?”

  没人回答。

  “我建议,将这段录音作为我们小组讨论的背景音。”周晓芸说完,也不管其他人什么反应,径自将手机放在桌上,循环播放。

  会议草草结束。

  散会后,一位专家收拾东西时,突然发现自己的钢笔在桌上轻轻敲着,节奏与录音里的脚步声,完全一致。

  他愣了一下,飞快地拿起笔,塞进公文包,落荒而逃。

  与此同时,省电视台技术科的赵志明正对着新启用的地铁报站系统发愁。

  “必须用最标准的电子音!要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厂商代表在一旁喋喋不休。

  赵志明表面上唯唯诺诺,心里却直犯嘀咕。

  这冷冰冰的电子音,听着就让人不舒服,哪有半点人情味?

  送走厂商代表,他偷偷溜回机房,开始捣鼓起那套报站系统。

  “既然不能明着改,那就暗着来。”赵志明嘿嘿一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

  他先是在“到站提示”后,加入0.3秒的静默,然后又嵌入了一段极低频的震动——正是静音亭雨夜频率的压缩版。

  这段频率低到几乎无法察觉,但却能让人感到莫名的安心。

  试运行当天,不少乘客都觉得这报站声听着有点不一样。

  “说不清哪不对,但就是觉得特别舒服。”

  “感觉没那么刺耳了,更柔和了。”

  技术组的同事也发现了异常,开始排查设备故障。
  http://www.hlys.cc/22333/6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