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乡试(下)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三日,开始答他最擅长的策论。

  策论共五道,其中一道题为“论漕运与盐政之弊”,堪称本次乡试的压轴难题。

  漕运与盐政,乃国家经济命脉,亦是积弊最深之处。

  寻常学子能对其中一端有所见解已属不易,此题却要求将两者关联起来,分析其弊病根源,并提出综治之策,可见出题者视野之宏阔、用心之深远。

  王明远看到此题,不惊反喜。

  几年前刚入长安府学,他就做过漕运之弊的深入研究,后来在岳麓书院,又系统研读过盐政相关的典籍案例,与师父书信往来间,也多次论及此事。

  他略定心神,破题直指核心:漕运与盐政,实为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亦为积弊最深之域。核心在于厘清漕粮征收、运输、仓储各环节之耗损与贪腐,以及盐课征收、引法、销售过程中的垄断与私贩之根源,进而提出标本兼治之策。

  接下来,他先分述漕、盐之弊。漕运之弊,在于额外加征、量具作弊、中介盘剥、运输损耗,实为贪-污借口、仓管混乱等,环节众多,层层剥皮。

  盐政之弊,在于“引制”僵化,盐引被大盐商垄断,导致官盐价高而质劣,反使私盐泛滥,国家盐课收入流失,百姓亦受其害。

  进而,他笔锋一转,指出两者并非孤立,实有共通之处:皆因吏治不清、利益盘根错节所致。

  漕运线上,大小官吏、漕丁、帮会结成利益共同体;盐业之中,官、商、乃至地方豪强勾结牟利。

  因此,治弊之本,在于整顿吏治,加强监察,打破垄断,引入一定程度的竞争与透明。

  随后,他提出具体对策。对于漕运,可试行海运补充河运,减少中间环节损耗、改革漕粮征运制度,如“折色”,将部分实物税转为货币税、严格核验流程,严惩贪腐。

  对于盐政,则可参考“盐法变通”,如适度放开引权,允许更多合规商人参与;简化手续,降低盐引成本;严厉打击私盐,同时保障官盐质量与合理价格,使私盐无利可图。

  最后,他总结道,此二者改革皆需循序渐进,选择要害之地先行试点,遇阻力则需朝廷有坚定决心,派遣得力干臣强力推行。

  “弊革则利生,仓廪实而府库充,国用自足矣。”

  全文逻辑清晰,分析透彻,既有对弊病的深刻揭露,又有切实可行的建议,并非泛泛空谈。

  王明远自觉对此题发挥极佳,心中颇感满意。

  其余策论,如“论人口与垦殖”、“论荒政备灾”等,亦是王明远平日用心所在。

  尤其是“荒政备灾”一题,他更是成竹在胸。

  当年那篇《救灾策》不仅让他得了府试案首,更得到崔知府的赏识,后来几年师徒间书信往来,对灾前预防、灾中赈济、灾后重建以及吏治整顿、民生恢复等话题皆有深入探讨。

  此刻下笔,各种观点、案例信手拈来,写得酣畅淋漓。

  到了第五日下午,便是诗赋题。

  要求以“秋雨”为题,作一首五言律诗。

  看到“秋雨”二字,王明远不禁莞尔,这是生怕乡试期间不下雨么?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场院试的夏日暴雨,自己高烧不退,几乎功亏一篑的场景。

  时过境迁,如今的他,身体虽仍不算强健,但已非吴下阿蒙,应对考试更是从容了许多。

  他略一构思,一首诗便跃然纸上:

  《雨夜》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这诗来自于前世明代的一位诗人,他在各种诗集中也未曾见过。而且其意境萧瑟,贴合秋雨主题,也隐隐透露出思念之意,放在这考场环境中,倒也贴切。

  (被喷的太惨,答应你们抄一次,试试不查资料看看这是谁写的。)

  最后是三道算学题。

  近年来科举加重算学比重,王明远猜测这背后或许有周老太傅这般重视实务的朝中大员推动。

  不过这几道题在他看来,甚至比书院岁考还要简单,无非是计算田亩、粮赋分配、工程用工之类,他运用熟悉的算学知识,很快便解答完毕。

  全部题目答完,才只是第五日晚上。

  号舍之外,夜色沉沉,其他考舍大多依旧亮着烛火,传来窸窸窣窣的书写声或沉重的叹息声。

  王明远仔细检查了一遍答卷,确认没有错漏之处,心中同时也涌起一股强烈的自信。

  这次乡试,无论是经义文章的沉稳老练,还是策论诗赋的见解文采,他都自觉发挥出了上佳水准,甚至可称超常。

  这北方乡试的难度,似乎确比文风鼎盛的南方略低一些!

  剩下的两日时间,他丝毫也不敢懈怠。

  他再次静下心来,将所有的草稿答案从头到尾,字斟句酌地细细揣摩、修改润色,确保无一字不妥,无一意不明。

  然后,提笔,凝神静气,开始将最终答案一丝不苟地誊抄到正式试卷上。

  笔尖在纸上游走,依旧是规矩的馆阁体,这是科举的硬性要求。

  但同样的馆阁体,在不同的人笔下,气象迥异。

  他的字,早已非三年前的初具锋芒。

  此刻,笔画结构严谨而不失舒展,墨色浓淡相宜,行气贯通,整体观之,既端庄肃穆,合乎规范,又自有一股清刚雅正、灵动蕴藉的韵味跃然纸上,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这手字,本身就是一份极佳的答卷,足以让阅卷官在疲惫的审阅中眼前一亮。

  他心无旁骛,精心誊抄,反复检查,确保无一字错漏,无一墨点污渍。

  当最后一笔落下,墨迹吹干,王明远将厚厚一叠试卷整齐理好,心中豪情顿生。

  此次乡试解元,他王明远,势在必得!
  http://www.hlys.cc/25804/1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