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邪门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亲戚远道而来,待众人祭拜过逝者之后,说了会儿话,稍微平复下情绪,会计李光吉赶紧安排大家去吃饭,还让路平安和支书作陪。

  这待遇原本应该是莽子舅舅的,可莽子他妈娘家已经没人了,加上莽子叔叔情况特殊,干脆就让他叔叔这个长辈感受一下了。

  莽子叔叔李来银显然是没被这么抬举过,听说林老四是大队支书,一开始还有些拘谨。

  林县那边也是革命老区,支书林老四有个战友就是林县那边,可惜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拿这个话题当开头,聊了几句后,李来银感觉林老四这位大队干部挺好说话的,也就慢慢放松下来了。

  莽子现在有钱了,如今的规矩又不能大操大办,更不能吹吹打打,在吃喝上面也就没那么小气了,很快桌子上就摆了几个硬菜。

  支书端起酒杯招呼李来银,路平安招呼几个小辈儿。几人来的路上为了省钱,真饿得很了,被两人一劝,拿起筷子埋头吃了起来。

  几个年轻人真的很能吃,也很能喝,路平安劝酒他们就一口闷了,路平安不劝酒几人就埋头吃东西,话很少,反而是支书和明显没什么胃口的李来银聊的多一点。

  李来银也是参加了红旗渠的建设的,腰上拴根绳子就敢下到悬崖中间去打炮眼儿,那是真玩儿命,绝不是怂人。

  只是说起这些年的艰辛困苦,李来银又想起大哥的恩情,忍不住泪流满面,一杯接着一杯的喝着闷酒。

  路平安和支书劝不住,眼见李来银要喝多了,几个儿女也开始劝,李来银这才放下酒杯。

  草草吃完饭,路平安和几个年轻人也算熟悉起来了,正好李光吉作为管事儿的要安排晚上守灵的事儿,路平安就带着几人去找莽子。

  左右不过是一夜,明天就下葬了,几个晚辈也就不换班了,坐在灵棚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说着说着就说到他们老李家祖坟的事儿,他们家的规矩是长子入祖坟,别人没资格。

  可这些年莽子他爹也没回去过,现在又过世了,也不准备葬回老家,李来银百年之后就能顺位埋进祖坟,这事儿得要跟莽子这个长孙提前交代一声。

  莽子当然同意了,都什么年代了,一些老传统也就没那么多人遵守了。李来银守着老家,入祖坟也是应该的。

  莽子的几个哥哥也说老家的各种风俗传统现在变了很多,甚至有人为了省事儿,捡起古老的丘葬风俗。

  丘葬又称浮厝,是一种将逝者棺木暂时安放、待后续正式安葬的古老葬俗,在豫北、豫西、冀南、胶东等多地流传。

  一般都是老夫妇一方先逝,暂丘棺木等老伴离世后一同下葬,当然也有等待吉时的或不好处理的意外离世的死者。

  那边甚至还有人在家里老人死后不置棺材,把尸体涂满奇怪的东西,背到悬崖上的山洞里,说是能升天,对后人好。

  此外还要定时在夜里偷偷去祭拜,围着那山洞又唱又跳的,迷信的很。

  也就是做这事儿的那家人是大山里的,那边没什么人管,要不然非得被收拾不可。

  路平安就坐在院子里,原本只是静静的听着,哪知意外听到如此奇怪的事。

  要知道中原地区传统的葬礼风俗可没有说葬在山洞里的,更别提还要在夜里围着坟地又唱又跳的,这玩意儿怎么听起来这么邪性呢?

  据路平安所知,崖洞葬只有在长江以南的少数民族中有,怎么会出现在中原地区?难道说那家人也是少数民族,迁过来之后也一直遵循着古老的传统,才会显得有些诡异?

  他忍不住好奇,装作散烟的样子,给莽子几个堂哥散了烟,让他们详细说说。

  莽子的大堂哥李东说:"这事儿还是我偶然发现的,我们生产队养了一小群马,平日里也不用怎么放,解开缰绳它们自己就会跑去山上吃草。

  等到该喝水了,马王就会带着马下山,回到村子里喝水吃料,连回牲口棚都不用人操心。"

  路平安大吃一惊,心说你们可真是心大。

  他是去过太行山区的,秦素素她家就离林县不远,深知那片山林的危险,那里不仅有狼、金钱豹,还有一种叫二虎头的怪物,人不跟着马上山,那不是给野兽送菜呢么?"

  当然,山里的马很聪明,有危险了也会跑,但总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吧?辛辛苦苦养的马就是这么糟蹋的?

  没等路平安问出自己的不解,莽子大堂哥李东又接着道:

  "那天天都已经要黑了,有匹枣红马和它下的小马驹还没回来,我们兄弟几个和村里的几个人就分成了三组,背着枪上山去找。

  这一找就找到了半夜,到了也没找到枣红马,正当我们准备回去时,就看见山对面的悬崖上有光亮。

  那山崖上是一道石台,大概突出崖面三米来宽,距离崖顶五十多米,距离地面大概一百七八十米吧。

  当时还不知道啥情况,我就在想,这不会是啥不好的玩意儿吧?

  仔细看了看,才发现是几个人,围着一堆篝火又唱又跳,吓得我够呛。"

  见几人都有些不信,莽子的三堂哥点头说:"是真的,我当时就跟着我大哥呢,还有村里的一个人,我们仨都看到了。

  后来回去和别人说起这事儿,才知道那地方早就有了,嗯,反正从鞭子朝末年就存在了。我们大队的几个老人,还曾经看到他们往山崖上那个洞里背尸体呢。

  那家人倒也不避讳,问他们,他们就说这是他们家传下来的规矩。"

  "现在那家人还住在那儿?"

  "嗯,他们一直住在山里,轻易不下山和外人接触,还是解放后才好了点儿,时不时下山买东西了。

  即便如此,也古里古怪的,大家伙儿都不愿意搭理他们。"

  "公社不管?"

  "怎么不管?可他们家是贫农出身,不是当面逮着,压根就不怕。

  山里那破地方极度缺水,多少次公社都想让他们搬出来,可他们不乐意,说啥也不搬。
  http://www.hlys.cc/26759/3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