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万里长征第一步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山间的晨雾还没完全散去,基地里就已经有了动静。

  方稷的生物钟依旧精准,他换上那身半旧的工装,刚推开宿舍门,就看到铁柱已经等在门口了,手里还提着两个刚从食堂打来的热腾腾的馒头和豆浆。

  “老师,早饭。”铁柱把东西递过来,憨厚地笑了笑。

  方稷接过,也没多说,师徒俩就站在走廊里边吃边往外走。清晨湿润清冷的空气吸入肺里,让人精神一振。

  王昆鹏也起得很早,或者说他可能根本就没怎么睡。他已经在实验室旁边的临时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和摊开的一堆图纸资料忙碌着。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眼下有些许疲惫的青色,但眼神依旧锐利。

  “来了?”他打了个招呼,“休息得怎么样?这山里晚上安静得吓人吧?”王昆鹏笑着迎上来,拍了拍方稷的肩膀,又对铁柱点了点头。

  “挺好,一觉到天亮。”方稷活动了一下肩膀,“走吧,带我们看看咱们这个‘家底’。”

  “对,老王,带我们转转,心里好有个数。”铁柱也附和道,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行,跟我来。”王昆鹏也不多寒暄,转身引路,“咱们这个基地,说白了,就是个超级大冰箱,不过里面冻的不是肉和菜,是比金子还贵的种子。”

  他边走边介绍,语言直白易懂:“这整座山,里面都被掏空加固了,像个大碉堡,防炸防震。咱们现在去的地方,是核心区,叫‘种子库’。”

  穿过几道需要密码和指纹验证的厚重金属门,气温明显开始下降。王昆鹏从旁边的柜子里拿出两件厚实的防护服递给方稷和铁柱:“穿上这个,进去操作区都是无菌消杀环境。”

  转了一圈建好的实验室,未来科技感十足,参观完看着方稷和铁柱问:“感觉怎么样?咱们这新家,还有点‘生’吧?万事开头难,现在真是要啥没啥,全靠咱们一砖一瓦往里填呢。”

  “生点好,说明潜力大。”方稷言简意赅,直接切入主题,“走吧,带我们认认其他地方,也认认人。现在最要紧的是把人心和标准立起来。”

  “会议室在这边,我把目前到位的主要骨干都叫来了。”王昆鹏引着他们走向一间临时布置的会议室。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七八个人,看起来都风尘仆仆,显然都是刚从各自的准备岗位上过来。见到王昆鹏带着方稷和铁柱进来,大家都停下了交谈,目光聚焦过来。

  “各位,静一静。”王昆鹏走到前面,声音洪亮,“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方稷教授,咱们国家农业领域的老教授,各位应该也都应该对方教授略有耳闻,经验丰富,特别是在极端环境项目管理上,是绝对的权威!这位是铁柱,方教授的得力助手!”

  方稷向前微微一步,对着众人点了点头,语气沉稳:“大家好,我是方稷。初来乍到,往后的工作,还需要咱们一起摸索,共同把担子挑起来。”

  铁柱也跟着憨厚地笑了笑,朝大家欠了欠身,没多说话,但姿态放得很低。

  王昆鹏接着开始介绍在场的核心成员,他指着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者:“这位是林茂才,林老,咱们种质资源保护与生理学方面的定海神针,种子怎么才能活得久、活得好,他是专家。”

  林老扶了扶眼镜,朝方稷温和地笑了笑:“方教授,久仰了,以后多交流。”

  又指向一位看起来十分干练、约莫四十岁左右的女性:“这位是负责我们所有设备设施的张薇,张工。咱们这个基地的‘壳子’硬不硬,里面的‘制冷、供电系统稳不稳,全看她了。库体建设和核心设备安装刚验收,后续的调试和磨合任务还很重。”

  张工利落地站起身,和方稷、铁柱分别握了握手:“方教授,铁柱同志,欢迎!基础硬件我们保证打好,后面的精细化运营,要靠大家了。”

  接着是一位三十出头、戴着黑框眼镜、显得有些书卷气的青年:“这是刘博,负责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架构。未来咱们库里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怎么管、怎么查、数据安全怎么保障,是他的地盘。目前服务器刚上架,系统还在部署。”

  刘博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严谨:“方教授好,铁柱大哥好。基础框架已经搭好了,具体的数据字段和流程定义,正好需要大家一起定。”

  还有负责后勤安保的负责人老周,以及几位从各科研院所抽调来的、负责不同作物种类种子前期处理的年轻科研人员。

  王昆鹏介绍一圈后,总结道:“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咱们这些人,算是这个项目的‘创始团队’了。基地的土建和主体设备刚完工,但真正的核心工作——如何接收、处理、保存那些即将到来的宝贵种子,标准还没完全统一,流程也需要细化。可以说,我们现在是站在一个空荡荡的、超级坚固的金库面前,但怎么往里面放宝贝,怎么保证宝贝万无一失,需要咱们立刻着手,制定出最严谨的章程。”

  他看向方稷:“老方,你经验丰富,今天这个会,就是想请你一起,咱们先把这最重要的‘第一步’——工作标准和流程框架——给定下来。尤其是种子入库前的处理规范,林老虽然有理论方案,但具体操作层面的细节,需要集思广益。”

  方稷当仁不让地点点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充满期待又略带迷茫的脸:“王总工说得对,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咱们这个库,使命特殊,容不得半点马虎。我看,今天我们就先从最关键的‘种子入库前处理标准’和‘库房环境维持规范’这两件事开始讨论。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会议就此展开。

  林老拿出了他初步拟定的种子清理、干燥、活力检测的草案;张工介绍了目前冷库的控温精度和备份系统的情况,提出了几个需要其他环节配合的节点;刘博则询问大家对种子信息记录的具体需求;铁柱也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经验,对物料搬运、设备操作安全等提出了非常实际的建议……

  方稷认真听着,不时插话询问细节,引导着讨论方向,将一些模糊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可执行的条款。

  基地的工作,就在这间略显简陋的会议室里,在这群刚刚聚集起来的人们热烈而务实的讨论中,真正开始了它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http://www.hlys.cc/27240/4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