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推荐阅读:
古医圣手
流放后,单亲萌宝偶遇亲渣爹
狼性总裁的小猎物
从军赋
校花女神从无绯闻,直到他出山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下山寻双亲,我靠相术断生死!
四合院:开局警司,老婆热芭!
妙手小神医
我在修仙界中摆摊卖雪碧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讨论得异常热烈,各种想法和细节不断碰撞。铁柱坐在角落,埋着头,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移动,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发言要点、提出的问题、以及讨论中形成的初步共识。
他字迹不算漂亮,但胜在清晰、详尽,甚至将张工提到的某个设备型号的功率参数、刘博提到的数据字段逻辑关系都原样记了下来。
散会后,众人各自带着任务离开。
铁柱却没有立刻走,他独自留在会议室,对照着笔记,将会议上零散提出的问题、存在的争议点、以及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技术细节,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拢和梳理。
他用了大半个下午的时间,将一份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的《首次工作会议问题与待决事项汇总》整理了出来。上面不仅罗列了问题,还标注了问题的提出者、涉及的领域(如设备、流程、信息、安全等),以及会议上关于该问题讨论到何种程度。
傍晚时分,铁柱拿着这份新鲜出炉的汇总材料,先找到了正在临时办公室里对着图纸沉思的方稷。
“老师,这是今天会上大家提到的问题和需要定下来的事,我归拢了一下,您看看。”铁柱将材料递过去。
方稷接过厚厚几页纸,仔细翻阅起来。看着上面清晰罗列的事项,甚至一些他自己在会上都只是隐约感觉到的、尚未明确提出的潜在问题,都被铁柱细心地捕捉并记录了下来,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嗯,整理得很细致,辛苦了。”方稷点点头,将材料放在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了敲桌面,沉吟道,“问题不少啊…千头万绪,得找个线头先拎起来。”
他抬头看向铁柱,语气带着征询,但更多的是已经有了倾向:“铁柱,你觉得,咱们这第一步,该从哪里着手最稳妥?”
铁柱憨厚地笑了笑:“老师,您和王老师定就行,我听着。”
方稷却摇了摇头:“说说你的看法。你跟着我跑了这么多项目,也见过不少场面。”
铁柱见老师坚持,便认真想了想,说道:“我觉得…王老师不是在那个…吴老的种子库待过很长时间吗?那边运行了那么多年,肯定有一套成熟管用的法子。咱们现在啥都是新的,摸着石头过河,不如…不如就先照着吴老那边的规矩来?至少大方向不会错。等咱们自己跑顺了,再根据咱们这边的情况慢慢调整。”
这话简直说到了方稷的心坎里。他脸上露出了深以为然的表情,用力一拍大腿:“对!就是这么个理儿!”
他拿起铁柱整理的那份材料,站起身:“走,去找昆鹏。这事儿,得听听他的意见,他是亲历者。”
两人来到王昆鹏的办公室,他正对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似乎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昆鹏,没打扰你吧?”方稷敲了敲门框。
王昆鹏抬起头,看到是他们,脸上露出一丝疲惫的笑容:“来得正好,老方,铁柱。我正琢磨这标准从哪儿起头呢,千头万绪的。”
方稷将铁柱整理的材料递过去:“铁柱把今天会上大家提的问题都归拢了一下,你先看看。我有个想法,想听听你的意见。”
王昆鹏接过材料,快速浏览了一遍,眼中露出惊讶:“嚯!铁柱,你这记录做得可以啊!比我们所里有些秘书都强!”他赞赏地看了铁柱一眼,然后看向方稷,“老方,你有什么想法?直说。”
方稷拉过一把椅子坐下,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郑重:“昆鹏,咱们明人不说暗话。现在基地刚起步,万事开头难,最怕的就是标准不统一,各行其是。我想,咱们这第一步,能不能…就直接参照吴鸿光当年在那种子库定下的那套规矩来?”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王昆鹏的表情,继续道:“我知道,时代在发展,技术也在进步,完全照搬可能有些不适应的地方。但是,当年设计的那套流程和标准,其核心思想——对种子生命状态的极致尊重、对库房环境稳定性的苛刻要求、对每一道工序的严谨规范——我觉得,放到今天依然一点都不过时!那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用实践和心血总结出来的‘金科玉律’。”
“我们现在条件好了,设备先进了,但目标没变,所以你还记得多少他的整体规则流程。用吴鸿光那套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标准来打底,至少能保证我们的大方向不会偏,基础打得足够牢固。等以后我们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补充,也不迟。”
王昆鹏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着。当方稷提到“吴鸿光”三个字时,他的眼神明显变得复杂起来,有追忆,有感慨,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楚。那段在吴鸿光身边学习的岁月,那些标准,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骨髓里。
他沉默了片刻,终于缓缓开口,声音有些低沉:“老方,你说得对。”他抬起头,目光变得坚定起来,“吴鸿光他…确实是个天才。他当年制定的很多规则,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无数次的失败教训。看似保守,却是最能保障种子长期活力的‘生命线’。”
他拿起铁柱整理的问题汇总,指着上面几条关于种子前处理流程和库房环境控制的争议点:“你看,大家现在争论的这些问题,其实在他那套标准里,大多都有明确的、经过验证的答案。我们没必要从头再去摸索、再去试错。直接把这套成熟的体系搬过来,作为我们西南种子实验室的‘基本法’,我认为是最稳妥、最高效的选择!”
王昆鹏越说就仿佛找到了主心骨:“就这么定了!就以吴鸿光那套标准为蓝本,结合我们现有设备和西南地区种质资源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谨慎的本地化微调,形成我们自己的第一版《西南种子实验室操作规程》!”
方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有王昆鹏的支持,这件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好!那咱们就抓紧时间,尽快把这套‘基本法’梳理出来!”方稷干劲十足,“铁柱,你这汇总材料立了大功,里面提到的很多具体问题,正好可以对照吴鸿光的标准,看看是怎么解决的,直接把答案填进去!”
铁柱用力点头:“是,老师!我这就去对照着梳理!”
接下来的几天,基地的核心团队进入了一种高效而专注的工作状态。
王昆鹏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对吴鸿光标准的深刻理解,口述着一条条严谨的规程。
方稷以其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负责把握整体框架和逻辑衔接;铁柱则化身最细致的执行者,将口述的内容与会议问题汇总一一对照、整理成文,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不厌其烦地向王昆鹏和方稷求证;林老、张工、刘博等人则根据各自的专业领域,对规程草案提出补充和微调建议。
一套凝聚着两代人智慧、《西南种子实验室操作规程(初稿)》,正在这群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变得清晰、丰满起来。它为这座崭新的“种子方舟”,奠定了第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基石。
http://www.hlys.cc/27240/4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