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人非圣贤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就像有人吃西瓜喜欢吐籽,有人就喜欢连籽一起嚼。】博主一想到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肩膀就忍不住一抖一抖的,明显是在憋笑,眼角都笑出了细纹。【这对师生的相处模式啊,那叫一个与众不同,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信。】
【你们见过敢在皇帝上课打瞌睡时,不光阴阳怪气地嘲讽,还敢拿起戒尺打手心的老师吗?】
博主故意停顿了一下,看着屏幕前众人惊掉下巴的样子,又抛出一个更劲爆的:【那你们又见过做错事甘愿乖乖接受惩罚,事后还绝不记仇,第二天照样准时上课的皇帝学生吗?】
【没错,这俩
"奇葩
"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学侍与昭文帝!】博主终于没忍住,
"噗嗤
"一声笑了出来。
【这对师生之间的故事,哪怕就从史料记载的只言片语来看,也是精彩纷呈,充满戏剧性,能让人笑到肚子疼。】
博主刚说到这儿,突然拍了下脑袋,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补充道:【就好比有一次,昭文帝估计是前一天处理奏折到太晚,上课的时候眼皮子就跟粘了胶水似的,一个劲儿往下耷拉,脑袋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
赵渊老师看了,也不直接叫醒他,就清了清嗓子,故意提问一些特别生僻的问题,比如
"《礼记》中记载的古人射箭前要做哪些礼仪,步骤是什么
"。】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博主卖了个关子,看到屏幕前众人都伸长了脖子等着,才继续说:【昭文帝自然是答不上来,迷迷糊糊地抬头,眼神都还没聚焦呢。
赵渊老师就佯装生气地说:
"陛下,您这心思怕是飞到宫外的御花园去了吧?是不是在想昨天那只白孔雀开屏的样子?连如此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莫不是昨晚没休息好?
"】
【这话一出,旁边侍立的太监宫女们都使劲憋着笑,肩膀一耸一耸的,朝堂上下更是一阵哄笑,连那些平时板着脸的老臣都忍不住嘴角上扬。
昭文帝被笑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脸颊都有点红了,小声嘟囔了句
"老师我错了
",那场面,想想都觉得有趣。】
赵渊听到博主这番描述,手里的茶杯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心中暗叫不妙:这后世怎么连这种小事都记下来了?
他表情瞬间僵住,手一抖,不小心把自已的胡子扯掉了一根,疼得他龇牙咧嘴,却顾不上喊疼。
袁泽听得乐不可支,拍着大腿道:
"可以啊赵老师,连未来的我都敢调侃!不过......那白孔雀开屏确实好看。
"
白起立在一旁,面无表情,只是眼底极快地闪过一丝笑意。
博主可不管赵渊的反应,越说越起劲:【大乾朝后期有个史官叫曲文康,曾在史书中留下对昭文帝的评价,其中有一条,我跟你们说,若是赵学侍现在知道了,怕是气得能从椅子上跳起来,棺材板都压不住!】
【他是这么写的:
"大帝天赋异禀,然授业之赵师虽有学识,却乏育人之才,致其文之一道有所不足,吾深感惋惜。
"】博主特意把
"乏育人之才
"这几个字念得又慢又重。
【这授业之赵师,明摆着就是赵渊嘛!这么明显的指向,谁看不出来?这史官也是胆子大,竟敢这么评价皇帝的老师。】
赵渊一听,顿时大惊失色,又惊又怒,脸涨得跟猪肝似的,头一次当着府中众人的面失态地怒吼:
"荒谬!这简直是荒谬!此史官分明是在诋毁我!
"
他气得在原地踱来踱去,袖子一甩,带倒了旁边的花盆,泥土撒了一地。
魏征闻言,眉头紧锁:
"此等评价,未免太过偏颇!赵太傅虽性子古板,但若论学识,朝中能及者寥寥,何来'乏育人之才'一说?
"
史官的一支笔,向来厉害,能左右他人声誉,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也能写成黑的。
赵渊一想到自已辛辛苦苦教学生,最后落得个
"乏育人之才
"的评价,心中就怒火中烧,恨不得穿越到那个史官面前,跟他理论理论。
博主虽看不到赵渊的反应,但听着自已的描述,也觉得这史官有点过分,没忍住咧开嘴笑了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昭文帝在治国、打仗这些方面都挺优秀的,但在文化学识方面稍微差了点。
那这应 怪谁呢?自然就有人把锅甩到他的老师赵渊身上,说他教得不好。】
"本官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岂会教不好一个学生?这史官简直是信口胡诌,一派胡言!
"
赵渊气得吹胡子瞪眼,胸口剧烈起伏着,
"太子殿下只是心思不在这上面,若是他肯用心,何愁学不会?
"
赵渊坚信,假以时日,昭文帝在学问上就算不能超越他,也绝不至于被后人诟病在文才方面不足。
毕竟,有他这样的老师悉心教导,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博主紧接着解释道:【当然,这种说法其实有点迁怒和误伤了。
归根结底,还是昭文帝自已对咬文嚼字的东西兴趣缺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研究兵法、琢磨朝政上,这可不是赵渊老师的过错。
就像有人天生喜欢画画,有人就喜欢踢球,总不能逼着喜欢踢球的人天天画画吧?】
听到这话,赵渊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端起夫人递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口,心里稍稍舒坦了点:还算这后世小子说了句公道话。
长孙皇后颔首道:
"泽儿向来如此,认准的事才肯下功夫。治国打仗是他的心头事,学问上稍显松懈,也在意料之中。
"
天玄帝亦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他能守住这江山,护好百姓,字写得差点又何妨?
"
然而,博主接下来的话,又让他的表情再次崩塌,一口茶水差点喷出来:【唉,但谁叫他只有昭文帝这一个学生呢?教出的学生被人说学问不行,那老师肯定得跟着受牵连啊。】
【教了几十年,学生在诗词歌赋上确实没留下啥拿得出手的作品。更让人笑哭不得的是,有一次昭文帝在朝堂上引用典故,把出处说错了。
结果被史官白纸黑字记录下来,成了后世文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哈哈哈哈......也难怪他这个老师要被众人指责了。】博主一边说,一边摊开双手,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大乾众人听闻,皆震惊不已,交头接耳的声音更大了:
"昭文帝陛下还会说错典故?
"
"这......这要是被那些酸文人知道了,确实会被笑话。
"
"赵太傅也不容易啊,教这么个学生。
"
"话也不能这么说,昭文帝陛下在治国上厉害就行呗!
"
袁泽脸上一热,嘟囔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了,记错典故又不影响打仗治国。
"
诸葛婉笑着打趣:
"太子哥哥,以后引用典故可得小心啦,不然会被后人笑的。
"
赵渊只觉胸口一阵闷痛,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一口气堵在嗓子眼,上不来下不去,眼前阵阵发黑,险些晕过去。
他扶着桌子,大口大口地喘气,心里把那记录错事的史官骂了千百遍。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赵渊可是把自已会的都传授给了昭文帝。
后者在射、御、数这些方面表现都还不错,骑马射箭样样精通,算账也清清楚楚。但唯有经赋与乐这两方面,确实不太行。】
博主收起笑容,表情变得严肃了些,【纵观史书,昭文帝一生仅留下寥寥几篇文章,而且还常被后世文人评价为
"匠气过重
",没啥灵气。
至于是他真的写不出佳作,还是觉得这些东西没啥用,不屑为之,这就无从得知了。】
【而在乐方面呢,大乾太初年间,世人都崇尚弹琴和吹篌,文人雅士聚会,总得有人弹上一曲助助兴。
可昭文帝却对此毫无兴趣,每次宴会上有人弹琴,他要么低头处理政事,要么就盯着窗外发呆。】
博主说到这儿,故意压低了声音,像是在说什么秘密:【网上不少网友猜测,昭文帝或许是真的不喜欢这些,甚至有可能根本听不懂人家弹奏的曲子里藏着啥情感。
就像我听歌,只知道好不好听,分不清啥是民谣啥是摇滚。】
大乾众文士与朝臣听闻,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满脸难以置信,眼睛瞪得溜圆:
"你说真的?太子殿下听不懂琴音?
"
"不可能吧!太子殿下怎么会听不懂?
"
"我上次还在宴会上弹过琴,太子殿下好像确实没什么反应......
"
"完了完了,要是太子殿下真听不懂,那我们以后还弹不弹了?
"
陈嘉庚闻言,抚须轻叹:
"帝王心思,多在江山社稷。若昭文帝陛下真听不懂琴音,想来也是无暇分心于此。百姓安乐,远胜琴瑟之音啊。
"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官员,语气恳切,
"咱们做臣子的,更该在意的是如何让粮仓充盈、边疆安稳,而非琴音懂不懂。
"
商羊在工部衙署里,听着同僚的议论,默默低下头翻看卷宗。他想起自已曾为讨好上司,特意学过几支曲子。
此刻忽然觉得比起这些,修好黄河堤坝、让沿岸百姓免受洪涝之苦,才是更实在的事——或许,昭文帝的
"不懂
",本就是一种清醒。
http://www.hlys.cc/29654/17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