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此子断不可留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703章 此子断不可留

  齐国公府。

  义兴郡公高士廉带著妻儿来外甥长孙无忌家做客。

  “这个你看下。”

  高士廉將一道封事递给外甥。

  胖胖的长孙近来心情很好,晋封尚书右僕射,实封一千三百户。他还趁封德彝被贬,从封家以低价买下了一万亩地。

  这一万亩地可比买李逸的那些地更好却更便宜,封家几乎是半卖半送了,就为了能够得到国舅的庇护。

  人一高兴,又胖了不少。

  长孙无忌看到那皂囊封事,笑道:“舅父给陛下上的封事么”

  “你先看。”高士廉皱著眉头,神情严肃。

  长孙无忌折开密奏,看著看著,脸上笑容全无了。

  这道封事不是他舅父高士廉写的。

  “王的密奏,怎么在舅父手上”

  王原是建成的心腹,曾任太子中允,后来因杨文干一事被流放,六月初四后,被救免召回,

  先授他太子詹事主簿,又刚升右諫议大夫。

  还获得隨宰相们一同入宫廷议的资格,多次进諫,都得到採纳。

  諫议大夫是諫官,在諫官体系里属於中级。虽不如从三品的散骑常侍,但也远高於七品的补闕,八品的拾遗,是正五品上的官职。

  如今諫议大夫又获得廷议资格,职权很重。

  大唐的諫官,跟言官一样,都是很不好招惹的一群人。

  大唐諫官和言官是分开的。

  諫官,专司諫净之职,所谓諫言不咎,諫官不罪。

  但,諫官也有规矩,便是諫言不露。

  諫官言事,要密陈其奏,潜献所闻。

  唐朝的諫官,分设於中书和门下二省,左散骑常侍、左諫议大夫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右諫议大夫属中书省。

  王是右諫议大夫,因此他是中书令高士廉的属下。

  今天,

  他有一道密奏諫书要上呈天子,刚好中书令高士廉要去面圣,便托高士廉帮他呈递天子。

  “我听省內老吏密告,王最近在搜集你相关之事,我怀疑他的密奏是对你不利,便私启看了,果然如此。”

  长孙无忌看著手里的这封事,感觉既气愤又麻烦。

  王刚升諫议大夫,居然就盯上了他,这密奏告了他很多条。

  比如他最近半价从封德彝家拿了一万多亩地,再比如他在关中大肆买地兼併,甚至在关中的水渠河道上修了不少碾础,甚至说他经党营私,任用私人,先前为吏部尚书就提拔了许多自己人,如今为右僕射入政事堂,更是如此::!

  “这个该死的王,就该让他永远留在鄢州,竇轨怎么没把他跟韦挺一样杀了。”

  高士廉道:“你如今是右僕射,国家宰相,今后行事还是要小心谨慎一些。”

  諫官,职责更多的是諫君过,諫朝政得失。

  而现在王这封事里涉及长孙无忌,也並没有越职,因为王列举长孙无忌诸多问题,说这些都是因为皇帝用人不当,重用妻兄,任人唯亲。

  既諫皇帝,又弹大臣,更諫如今朝政之失,

  长孙无忌阴沉著脸,“此贼子断不可留,定要把他赶出朝堂。”

  他想不到,王这个废太子党羽,应当跟个丧家之犬似的夹紧尾巴,居然还敢向他乱吠。

  “陛下就是对这些人太过宽容了。”

  长孙无忌恨的牙痒痒。

  “你应当多学学李逸,”高士廉劝外甥。

  长孙无忌却不以为然,“要我说,陛下就是听多了李逸、魏徵等人的鬼话,才会对建成元吉饶怒,甚至对王这些宫府党人,也这般宽仁,

  李逸这根本就是妇人之仁,

  就该杀了建成元吉,连他们的崽子全都处死,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王唐临等人,就算不杀,

  也得长流边荒!”

  高士廉也觉得李逸有点过於大方了。

  “听说李逸把卖地的钱,投到岭南去了”

  “嗯,他要在广州建造船场,要跟李靖那个崑崙奴义兄一起搞海贸,说是要从南海贩运香料来,

  可笑,

  谁不知道长安的香料,甚至整个大唐的香料,基本上都被粟特胡商所垄断了,香料都是他们万里迢迢从西域贩来的,

  南洋海上贩香料

  这事我觉得根本不靠谱,李逸还说要在岭南蓄奴垦荒,种甘蔗种,要制霜、纺布,呵啊。”

  长孙无忌听闻些消息,主动跟李逸提起过此事,李逸也就向他发出邀请,问他愿不愿意一起投些钱到岭南。

  长孙无忌自然是拒绝了,还劝李逸別拿钱打水漂。

  他觉得李逸脑子有问题,

  居然把中原的数千顷良田卖了,跑去岭南开荒,还要造船去海贸,那风险多大

  高士廉授了授鬍鬚,

  他曾被贬交趾,做县主簿,在那里可是呆了很长时间,对於岭南、海贸算是比较了解的。

  “我倒觉得李逸这是在谋划退路呢,

  岭南蛮荒,瘴之地,可也是未开发之地,天高皇帝远,如今岭南三大豪族,高凉冯氏,钦州寧氏还有瀧州陈氏,他们在六七代之前,也都是南迁的士族,

  高凉冯氏,还是北燕皇族,当年一支从高句丽渡海南下,在广州登陆,后来在南朝为官,世居高凉,与厘族豪酋洗氏联姻,

  由此成为岭南第一大豪族势力。

  李逸现在布局岭南,或许也是在安排条后路。”

  长孙无忌愣了下,“李逸可是深得圣眷,先前卢阶弹劾他,结果圣人都不让有司审问,直接下詔立斩。那卢阶不仅是致仕五品,也算是太原元从,更还是裴寂的儿女亲家,

  陛下说斩就斩了。

  李逸还能直接出入圣人寢室,还与圣人同榻而眠,

  他身兼数个要职,

  权宠之盛,谁能比”

  高士廉摇头,“正所谓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李逸虽年轻,可观此人做事却老成的很,陛下让他做尚书令他坚辞,让他做左僕射他仍拒,现在虽身兼数要职,

  可你看他除了在门下省坐班,参加政事堂会议,他平时会管雍州衙门、兵部衙门甚至詹事府的事吗

  甚至现在就连政事堂会议,

  李逸也很少发言。

  他不爭权也不揽权,甚至都懒政怠职了。

  但你当了解李逸是什么样的人,那是一个率兵打仗本事仅次於陛下的人。

  如今种种啊,都是他故意为之。

  不论是卖地,还是懒政,又或布局岭南,

  这些都是谋划长远,

  也可以说是故意在向圣人表明心意呢。”

  长孙问,“表明什么心意”

  “李逸功高,如今位极人臣,可他比陛下还年轻两岁,现在也才二十出头,

  但已爵封郡王,位居三公。

  他自然得防人主猜忌。

  天子最忌什么

  忌的是功高望重的权臣。

  前朝杨素助隋煬帝夺嫡爭储,扶他登基,还为他掛帅亲征平定了汉王叛乱,

  也官至尚书令、司徒,改封楚国公,食邑两千五百户。

  但杨素下场呢

  位极人臣,深受猜忌,大业二年就死了,杨素臥病在床,杨广一边派医送药,一边却总暗里问医师他什么时候能死,

  而杨素知道后,便拒绝服药,最终病情加重而亡。

  他死时,也才六十出头。”

  “没有杨素,可以说杨广很难夺嫡成功。”

  而如今天子,也在朝堂上对满殿大臣说李逸是拥立首功,说自己能有天下,李逸功劳最大。

  “李逸是不想落的跟杨素一样下场啊。”

  长孙无忌不太认同舅舅的看法,“李逸这么年轻,能有这么深的心思,甚至有这么大魄力捨得放下这些”

  “有些事无关年龄的,陛下十六岁统兵,十八岁起东征西討再无败绩,多少打了一辈子仗的將领,拍马都赶不上。

  李逸呢,打小被道士收养,跟著学道,十六岁隨征战场,却对统兵有极大天赋,战谷州、守浩州,平山南、安关东,战河北、征代北,你看他这一场接一场的胜利,贏的多漂亮!”

  “想当年杨素也是出將入相的本事,李逸这方面丝毫不比他差啊。可杨素在杨广登基时都六十一了,而李逸如今辅佐陛下登基,他才二十二啊。”

  长孙无忌轻笑几声,

  “这傢伙太畏手畏脚了,年纪轻轻倒跟个老头子似的。我们辅佐陛下,当初也是冒著满门抄斩的风险的,如今终於成功了,陛下也酬功拜相了,正是我辈大展鸿图的时候,”

  “怎么能跟李逸这般”

  “我辈拼命,不就是为了如今这大权在握吗”

  “要是如李逸这般,那当初还何必冒那么大风险呢”

  “阿舅,咱们还是想想,如何把这直娘贼王给弄翻再说。”

  王的那道封事,

  高士廉走的时候,留在了长孙无忌的书房。

  次日早朝过后,

  王在门下省內遇到高士廉时,问了下他的那道封事有没有转呈给天子。

  “已经替你转呈陛下了!”

  “多谢高令公。”

  几天之后,王发现了不对劲,便在侍从皇帝时,当面询问皇帝,为何对他的上封进諫,没有回覆。

  “陛下说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说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为任用贤臣之故,还说希望臣子们能够直言纳諫,使天下安定。”

  “而如今臣上封言事,万言直諫,为何这么多天了,陛下却一点回復也没有

  难道只因事涉国舅,陛下便要循私祖护便对臣的諫言,置之不理”

  李世民疑惑的望著神色愤然的王,

  “万言諫书朕没有收到。”

  “臣將諫书当面交给高令公代为转呈,事后也询问过高令公,他说已经呈给陛下,怎么可能没收到”王毫不退让,觉得皇帝只是隨口敷衍。

  “陛下若能广开言路,虚怀纳諫,臣等必竭心尽力,然若只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岂不是寒了臣等进諫之心”

  李世民皱眉,

  起身,背著手步。

  “王卿,你把这件事细细道来,朕確实没收到高士廉转呈你的諫书,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事情也並不复杂,

  听完后,李世民当即召高士廉前来。

  “高相,这是怎么回事”

  高士廉也没料到这事翻船了。

  他犹豫片刻,不承认王给过他那份封事。可谁料,王还有份手稿,甚至他把封事交高士廉转呈时,中书省还有两个吏员看到了。

  事情水落石出,

  李世民对高士廉很失望,先是將密奏扣下,现在还再次欺君。

  “高相,你先停职回家反省,听候发落吧。”李世民长嘆一声,摆了摆手,让高士廉退下了。

  看著王递上的那份封事草稿,看著上面事涉长孙无忌高士廉的諫言,

  李世民陷入深深沉思。
  http://www.hlys.cc/30855/6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