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盛世开启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704章 盛世开启

  “匹绢易石米,天下无贵物。”

  “陛下,盛世之兆啊!”

  东宫显德殿上,检校侍中兼户部尚书裴矩向皇帝恭贺夏季丰收,七十七岁的裴矩,精神翼,

  目光炯炯。

  长安斗米二十钱,面三十二钱,一匹绢二百钱。

  粟一斗才十二钱。

  夏季粮食大丰收,国家统一安定无大战事,物价也是大幅回落。

  李世民在御座上笑容满面。

  粮食,是物价最真实的反应,事关天下民生。

  “恭贺陛下!”大臣们欢呼。

  李世民哈哈大笑,“想当初义军初入长安,那时斗米数百钱,中原洛阳长期鹰战,甚至一度斗米三千,甚至是八九千钱。

  想不到如今长安斗米已经回落的这么快了。”

  前两年,斗米还得百余钱,

  今年夏麦丰收,直接到了二十钱,可以说確实反映了粮食充足起来了。

  李逸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反应出当下百姓对未来的美好预期。

  天下一统,突厥臣服尤其是向有贤名的李世民当了皇帝,朝堂也安稳了,

  朝廷薄赋轻役,百姓也鬆口气,

  接下来就是擼起袖子努力干了。

  除此外,

  这些年玉米土豆这些的大力推广,也是让田里粮食產量大增,现在关中的百姓,搭配著这些粗粮吃,可比过去强多了。

  玉米窝头、玉米粥,南瓜饭、土豆饭、红薯饭,这些连贵人都喜欢当养生粥饭吃。

  对於百姓来说,

  过去口粮不足,煮稀粥加点野菜,一天两顿稀的,总是吃不饱。而如今,加上土豆玉米红薯,

  甚至把南瓜添进去煮,这些可比添野菜强多了。

  少量的粮食,添上这些杂粮,管饱扛饿,营养也还可以。

  甚至,还能比过去节省下不少主粮出售。

  前些年,一匹绢只能买一斗米,现在一匹绢直一石米了。

  当然,现在十二钱能买一斗粟,还有一个原因,是经过这几年,朝廷对假钱劣钱的打击力度很大,新铸的开元通宝加大流通,

  新钱质量好,价值高。

  物价,也就相应的下跌了一些。

  各方因素综合,於是如今斗米二十钱,匹绢能易一石米。

  开元通宝很值钱,二百钱能买一匹生绢,也能买一石米,能买十六斗六升的粟。

  新皇即位的第一个夏收,

  便是大丰收,

  然后粮价大落,

  这是盛世之兆。

  明君气象。

  什么是盛世,自然是天下百姓都能温饱。

  “裴相,如今天下户口多少”

  “回陛下,去年括天下户口,总计三百零四万一千八百七十一户,口一千二百三十五万一千六百八十一口。”

  “隋有几户”

  “隋朝大业五年,全国总户数八百九十余万户,口四千六百余万。”

  刚刚还很高兴的李世民,

  听到这数字对比,沉默了。

  满殿大臣们也沉默了。

  大业五年,到武德六年,相距仅十四年时间,

  可户口几乎减了三分之二。

  人口减少了几乎三千五百万啊。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又问,“裴相可知北周北齐南陈,当年有多少人口”

  裴矩年纪虽老,但对这些却都能张口便道来。

  “北齐当年约两千万人口,北周九百万,南陈一千五百万,当时三国人口总和,超过四千万。”

  “北周北齐南陈三国连年战爭,为何人口仍超过四千万,而从大业到武德,也只有十来年战乱,

  人口却从四千六百多万,到如今的一千二百余万,少了三千余万”

  对於这个问题,

  能回答的不多。

  左僕射房玄龄认为隋统一前,虽天下三分,连年战乱,但总体上三国控制区內相对稳定,没有大灾大飢的情况下,三国战爭损失的人口並不多。

  而隋乱以来,是天下大乱,流民四起,割据不断,乱战一团,

  饥荒、瘟疫,这些才是真正人口锐减的真凶。

  再有一个,如今天下户口三百万,口一千二百余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大量的人口不入户籍,不在统计中,这些人有逃户、隱户,也有沦为奴僕、佃户的。

  大量的人口,不在朝廷户籍统计中。

  甚至有许多人依附於寺庙道观,以僧道避国家赋役。

  武德四年,朝廷检括户,得户仅二百余万,去年又再次括检,便有三百余万了。

  三年时间,当然不可能户口增加近百万,主要还是检出了许多隱户逃丁等。

  如今的户籍管理,还不到位,不仅有大量隱户逃户,也存在登记户籍的百姓,也有虚冒错漏的情况,家有四五口,可能只登记了两三口。

  明明有丁壮两三人,却只记一丁的,诈老诈小的情况很多。

  房玄龄认为,如今天下人口三千万应当有,但不入籍的估计有千万,而户籍里隱漏的也有很多。

  户籍,

  对於封建王朝来说至关重要,

  尤其是对大唐来说越发如此大唐的国家基本赋役制度,就是户和丁。

  租庸调製,便是按丁征租调,派役。而义仓粮、户税钱,则是按户分等徵收。

  户、丁数据有问题,则影响国家税赋。

  没有户籍,自然也就没有赋役这也是大量百姓逃户的原因。

  奴隶、僧道也是不纳赋税不服役的。

  房玄龄认为如今天下人口起码有三千多万,这是合理的。

  就算扣除掉一千万奴隶,那么也当还有两千万人口。

  这意味著,至少有八百万的隱匿人口,至少有二百万丁,若是纳入户籍,徵收课役,

  二百万丁,一年租粟就达到四百万石,还有一百万匹调绢等。

  每丁一年还要为朝廷服二十天免费劳役,这意味著有四千万个劳役工时。

  对於朝廷来说,

  这个数字很惊人。

  房玄龄认为,应当全面清查户籍人口,大索貌阅。

  当年隋文帝统一天下,就曾大索貌阅,由州县官吏,按户籍登记上的年纪、体貌进行核对,

  现在百姓隱匿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財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役的人口,检查是否谎报年纪,如有不实,里正村长等要办罪。

  “陛下,开皇初年,隋朝户口仅三百八十余万户,到大业五年,便增加到八百九十余万户,不到三十年间,户口增加一倍有余,大索貌阅政策立下了很大功劳。”

  李逸坐在殿上,

  听著房玄龄的建议,说实在话,他心里並不是很支持。

  之所以有那么多百姓逃户,最主要原因还是无力承担赋役,而究其根本,就是均田制的不到位理想状態下,均田制,每丁授田百亩,然后才是以此为根基的租庸调製,每丁纳租粟两石、调绢两丈、绵三两,並每年为国家免费服役二十天。

  租庸调的根基是均田。

  一个壮丁,如果能授田百亩,那他承担的租庸调自然也不算高,可问题是,除了边疆,

  內地很难授田百亩,

  越往后越是如此。

  授田百亩和授田三四十亩,甚至只授一二十亩,和没授田,都承担一样的税赋,

  这自然就不合理若摊到田亩上,租两石粟,一亩相当於是两升。可如果授田一半,这一亩就提高为四升了。

  要是没分到田地,那这两石粟可就负担极大。

  另一方面,

  贵族官员、士族豪强们,占有大量田地,可不管田地多少,也是按丁来徵税赋,甚至官身还能免课役。

  就如之前李逸拥有万顷田地,可他是免课身份,一石粟都不用缴纳。而罗家堡一个入籍了的村民,可能只分到了三十亩地,却还要缴两石粟、两丈绢三两绵。

  租庸调製很不合理。

  这几年,朝廷设立义仓粮,实际就是地税,可是按户徵收还是按亩徵收,其实这几年也是反反覆覆。

  说到底,

  还是那些大官僚大地主们在反对。

  按户征义仓粮,田地再多,也最多缴个五石粟,但如果按亩徵收,亩征两升,李逸若有一百万亩地,那可就要纳两万石粟,相差四千倍。

  朝堂之上,

  谁不是拥有许多田地,不是大地主也是中小地主了。

  李逸觉得,最合理的税赋政策,其实应当是两税法,按户等收户税,按田亩徵收地税。

  亩征两升粮,

  就算是贵族官员的免课身份,也不能全免,只能按品级,减免相应数量的田地租赋,超出的仍得徵收。

  而地少的百姓,仍按亩徵收,实际负担减轻,没地的就不用缴地税。

  义仓粮也是如此。

  这样才合理。

  但是,他也清楚,这合理的两税法,却深深触犯了当权阶级的利益,想要推行,那是何等艰难。

  可田地,也是国家根本,

  均田制推行不下去,甚至府兵授不到田,打仗立功得不到勛田奖励,那么国家的其它制度,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早晚要倒塌。

  走神中,李逸听到裴矩上奏,请求常平仓加价收粮储备。

  朝会结束,皇帝降旨,召宰相至崇贤殿议事,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諫议大夫、御史大夫等一併参与廷议。

  高士廉今日没有参朝,

  估计就是要议高士廉隱匿王密奏一事了。

  看著长孙无忌好像很在意的样子,李逸却知道这次他们犯了大忌。

  搞不好这甥舅俩,这次都要因此栽个大跟头,甚至可能都要退出政事堂了。
  http://www.hlys.cc/30855/6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