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恳请陛下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705章 恳请陛下

  长孙无忌一脸笑意的往外走去甚至还有心情跟李逸招呼,问起岭南造船厂的事,“你真要在岭南建船厂搞海贸”

  “嗯,建广船跑南洋贩香料和崑崙奴,到时在岭南垦荒建庄园,种甘蔗和,製和纺织布,长孙公可有兴趣一起开发岭南”李逸笑著邀请。

  长孙无忌嘿嘿一笑,

  “岭南遥远了点,我手头的钱帛刚买了地,暂时也不宽裕,以后再说吧。”

  舅父说李逸这是安排后路,长孙无忌觉得没有必要。

  他如今刚坐上右僕射,要安排什么退路

  他可是国舅,是天子心腹元从。

  “咱中原的蔗啊,不如粟特胡商从天竺贩来的,他们的霜才比较细腻洁白,卖的价才高。

  你在岭南种甘蔗,榨出来的,也只是石蜜,可是要差远了。”

  李逸微微一笑,让长孙无忌走在前面,“其实粟特胡贩来的天竺霜,哪里能跟霜雪相比,一点不白。”

  “可一直以来,天竺霜都已经是最白的了。”

  “那是过去了。”

  李逸可是知晓黄泥脱色法,知道方向和方法,细节就让工匠仔细琢磨,有啥难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工匠们也是,你提供方向,再加大奖赏,不难突破。

  白市场在大唐还是很大的,甚至只要能够突破,以后还能反过来跟粟特胡商和天竺人抢海外市场。

  歷史上,

  李世民曾派王玄策出使天竺,王玄策的任务之一就是去天竺那里求取蔗提纯的技术。

  恰遇中天竺国內大乱,摩迦陀王已死,阿罗顺那篡位,一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击。

  王玄策奋力杀出重围,逃回吐蕃境內,愤而向吐蕃和泥婆罗借兵,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一仗击溃天竺数万大军,直取敌城,阿罗顺大惊,守城不出,王玄策率军狠攻三月余,终攻破城池,

  趁胜追击,隱罗顺弃国奔东天竺,借兵反攻,却被王策玄分兵伏击,全歼敌军,活捉阿罗顺,

  最后灭亡中天竺,甚至要发兵灭那东天竺,嚇得东天竺王尸鳩摩神飞魄散,急忙遣使向唐师谢罪,

  以示臣服,王玄策这才罢兵还朝,

  王玄策回朝时,就带回了天竺人的霜製作技术。

  而如今,

  王玄策还寂寂无名呢。

  大唐的白,还是被粟特人垄断,都是天竺霜。

  李世民回到寢殿更衣,

  长孙氏帮丈夫更衣,在一旁低声道:“妾既託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

  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

  妾恳请圣人,勿以妾兄、舅为宰执!”

  李世民看著铜镜中的自己,並没有说话,

  长孙无忌苦苦恳求,李世民嘆息一声,“看来你已经知晓你阿舅为无忌隱匿王所上封事之事了。”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大事。”李世民道。

  不管长孙怎么劝说,但李世民都没同意妻子的请求。

  更换好衣服,

  李世民便往崇贤殿而去。

  崇贤殿,

  这本是东宫藏书之所,

  今日,

  皇帝在此廷议。

  眾宰相中,

  中书令高士廉缺席,

  皇帝一落座,

  廷议开始。

  右諫议大夫王便起身,高声弹劾中书令高士廉。

  所弹之事,正是高士廉隱匿他所託转呈的封事,而此封事偏又是他针对高士廉外甥长孙无忌的。

  王在殿上先弹劾高士廉,接著又弹劾长孙无忌,再諫天子。

  李逸提前知晓了消息,倒不意外。

  “陛下,高士廉以公谋权,私扣密奏,包庇外甥,不配再为相。“

  李逸瞄了眼长孙无忌,

  他狠狠瞪著王,但却又很淡定从容,似乎认定这仅是一桩小事而已。

  是啊,

  尉迟恭一个大將军,在皇帝登基日宫宴上揍淮安王李神通,差点打瞎了他一只眼,可最后也只是回家反省了一些天,

  又被授为朔方道行军副总管了,什么事都没有。

  他舅舅高士廉那是中书令,扣了王一道密奏而已,就说遗忘了,陛下难道还真要因此就罢相

  殿中,

  气氛正变的焦灼起来。

  参预朝政的秘书监魏徵下场了,他也直接攻击高士廉,甚至连长孙无忌也没放过,

  说皇帝过於重用外戚,公私不分。

  王、魏徵,一唱一和,

  把高士廉击的体无完肤,事情性质也越发严重。

  终於,

  皇帝开口了。

  “玄龄、克明、无逸、辅机,你们几位宰相,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置”

  长孙无忌抢先发言,

  他认为这只是王小提大作,高相只是一时遗忘而已。

  王要上封言中,按例諫言不露,他本就不该把封事交给高士廉转呈,现在高相遗忘上呈,那责任也是各半。

  可惜,

  长孙无忌的辩解显得有些无力,

  因为王又拿出了证据,有人证,证明高士廉私启了他的封事,然后当天就去了长孙无忌家,

  他因此有理由相信,高士廉私启了他的封事,看到了他密奏给天子的諫言中,有弹劾长孙无忌的內容后,

  便扣下密奏,还私下告之了长孙无忌。

  这是大罪,罪当死。

  房玄龄和杜如晦等都为高士廉求情。

  李世民长长嘆息一声。

  並没有当廷做出什么处置,反而是跟大家回忆了下这一路的不易。

  “朕不是不念旧情之人,也不是容易忘记你们功勋之人。”

  他拿出一道旨意,

  赐封李逸、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魏徵、尉迟恭、侯君集一子为郡公爵位。

  这道封赏出人意料,

  长孙无忌有点得意洋洋,

  王则气的吹鬍子瞪眼,涨红了脸。

  看著好像皇帝这是偏祖高士廉和长孙无忌,是在和稀泥,可李逸却能感受到,皇帝並没有因此就揭过此事的打算。

  否则,

  就不仅是授八位拥立功臣一子为郡公爵了,他还得直接为高士廉说话开脱,甚至让他恢復宰相职事。

  但皇帝並没有,

  这就说明此事不简单了。

  可他看长孙无忌的样子,好像根本就没有明白皇帝的心思。

  廷议就此结束。

  皇帝没有处罚高士廉,更没处置长孙无忌,

  反而是给八位功臣,各封一子为都公。

  因李逸庶长子现在荣国公爵位,故此这个郡公爵就给到了庶次子太平郎李琰头上,这小子被赐封为安定郡公爵。
  http://www.hlys.cc/30855/6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