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粮仓里的光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杨士奇来得时候,手里攥着户部的账册,步子迈得沉。他见朱祁镇正蹲在暖阁的小案前,拿支炭笔在纸上画些歪歪扭扭的格子——那是模仿通州粮仓的模样,每个格子里都写着“稻”“麦”“粟”。“陛下这是……”杨士奇把账册捧在胸前,声音里带着几分斟酌。
朱祁镇头也没抬,拿炭笔点了点纸上最大的格子:“杨大人来得正好,你看,这是通州粮仓该有的样子。宣府的兵卒要吃馒头,得先有粮,是不是?”
杨士奇垂眸看了眼账册,又看了看那稚拙的画,忽然笑了:“陛下心里装着的,比老臣这账册还明白。户部给宣府拨的粮,按数是够的,只是……”
“只是什么?”朱祁镇猛地抬头,炭笔在纸上戳出个黑印。
“只是宣府那边山路难走,粮车运得慢,怕赶不上秋前送到。”杨士奇叹了口气,“往年这个时候,粮车早该到了,今年雨水多,路更难走。”
朱祁镇盯着纸上的“粮车”二字,忽然想起田埂上张百户那双沾着泥的手——要是粮送不到,那些守着边境的兵卒,是不是就吃不上热馒头?他把画着粮仓的纸推到杨士奇面前:“那怎么办?能不能让京营的兵帮忙运粮?就像他们帮着百姓插秧那样。”
杨士奇看着那纸上孩子气的提议,心头一热:“陛下说得是!老臣这就去安排——京营的兵卒本就该保境安民,帮着运粮,也是守土的本分。”
等杨士奇躬身退下,王振才小声说:“陛下操心的事太多了,当心累着。”
朱祁镇却摇摇头,把那支炭笔别在衣襟上:“不累。你看这炭笔,能画出粮仓,也能画出兵卒的饭碗。王振,你去告诉御膳房,今晚蒸馒头,要多掺些粟米——宣府的兵卒吃不上新麦馒头,咱们宫里就吃得素净些。”
当晚,宫里的馒头果然糙了不少,掺着粗粝的粟米面,嚼起来有些喇嗓子。朱祁镇却吃得格外香,每咬一口,都像尝到了田埂上泥土的味道。他让小太监把剩下的馒头装了两筐,说是“给京营帮忙运粮的兵卒打打牙祭”。
第二日一早,京郊的官道上就热闹起来。京营的兵卒们推着粮车,车辕上插着小旗,旗上画着和朱祁镇那支炭笔一样的“粮仓”图案。朱祁镇站在城楼上,看着粮车队伍慢慢走远,风里又飘来麦香,只是这一次,麦香里混着粮车的吱呀声,像是在应和着远处宣府的风。
“陛下,您看,”王振指着粮车的方向,“这么多粮车,宣府的兵卒定能吃上热馒头了。”
朱祁镇却望着更远处的天际,那里有朵云正往宣府的方向飘。他忽然想起太皇太后说的话:“做皇帝就像种庄稼,得一步步来,急不得。”现在他懂了,这“一步步”里,有田埂上的新泥,有粮仓里的粮,还有兵卒们守着边境的日日夜夜。
当天下午,李主事又送来了塘报,说宣府总兵见了京营的粮车,亲自带了队去接,瓦剌人远远瞧见粮车的影子,竟真的往后退了几里地。
“瓦剌人怕了?”朱祁镇摸着下巴,把塘报放在那幅画着粮仓的纸上。
“怕是怕咱们京营的兵,更怕陛下您这份惦记的心。”李主事笑着回话,“总兵大人说,这粮车不光运着粮,还运着宫里的心意,瓦剌人再横,也不敢惹得陛下动了真格。”
朱祁镇听着,忽然跑到暖阁的角落,抱出那个小竹粮仓——竹篾被他摩挲得发亮,里面装着几颗宣府送来的干豌豆。他把竹粮仓往李主事手里一塞:“这个你拿去给总兵,告诉他,等宣府的兵卒吃上新麦馒头,我还要去田里插秧,到时候让他也尝尝我插的秧蒸的馒头。”
李主事捧着那精巧的竹粮仓,眼圈又红了。等他走后,王振轻声问:“陛下就不怕瓦剌人真的打来?”
朱祁镇走到窗边,看着夕阳把宫墙染成暖金色,也把远处粮车的影子拉得老长。“怕,但更怕兵卒们吃不上馒头,百姓们种不下秧。”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种与年龄不符的笃定,“只要粮仓里有粮,田埂上有秧,咱们就什么都不怕。”
那天夜里,朱祁镇做了个梦,梦见宣府的兵卒们捧着热馒头,站在田埂边笑;梦见自己插的秧苗长成了金黄的稻子,风一吹,麦香混着泥土的味道,飘满了整个大明的疆土。梦里没有瓦剌人的马蹄声,只有粮仓里的光,亮得像天上的星。
http://www.hlys.cc/35395/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