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此谜,当破!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朱雄英面容肃然,神情少有地凝重。

  他听出来了。

  这一次,全然不同于以往。

  关键之处,清晰浮现于心。

  其一,离开荒外之境的时机已然临近,只待能量充盈便可启程。

  其二,“国富民强”并非单纯的阶段任务,更像是他现身之后,大明国运的核心象征。而这国运,牵连着他自身,也系在这片桃源空间之上。

  其三——

  最令人震撼的一点:系统即将消散,与其分离。

  这一点,连朱雄英都未曾预料。

  “消失?分离?”

  【当你真正融入大明,系统的使命便已完成。在那片时空之中,我已无存在的必要。】

  【将再度进入轮回,静候重启之机。】

  “轰!”

  这一消息如惊雷炸响,震得心神动荡。

  但片刻后,他收敛心绪,勉强接受了这个事实。

  轮回?重启?

  难道未来还会有另一个承载者?

  或许吧……

  【过多揣测毫无意义。你当前的要务,仍是积蓄力量,迎接第五阶段的到来。】

  【待你踏出桃园之日,便是真相揭开之时。】

  【在系统沉寂之前,一切自会明朗。】

  朱雄英默然良久,终于点头。

  “我明白了。”

  他知道,这些话不过是提前的提示。

  系统并未隐瞒:他的能力仍在,桃源空间依旧与本源相连。

  唯独“重启”二字,仍似迷雾笼罩。

  可再思虑下去也无结果。

  于是很快,他将心思收拢,目光投向此时的大明京师。

  此前心神皆系于桃园之内,如今回望人间——

  嘴角微微扬起,神色渐生趣味。

  “朝廷尚未对高丽表态,但皇爷爷似乎有意冷处理,恐怕最终还是要看燕王如何应对。”

  “至于扫除北疆隐患,商旅逐利,早已嗅风而动。此刻怕是已有队伍潜入北地,暗中铺路。”

  他对商人的趋利本能,从不怀疑。

  大明一旦确立新政方向,北方草原便成了众人争抢的肥肉。

  黄金在此都显得不值一提。

  来得早的,连骨带肉一口吞下;

  来得晚的,恐怕连口热汤也难分。

  洪武年间虽重农抑商,但晋地、浙江、徽州、山东等地的商帮早已根深蒂固。

  沿海虽有海禁令下,仍有胆大者暗中出海谋利。

  如今朝廷将重心转向北疆,商机汹涌,商人们怎会无动于衷?

  风一起,便纷纷行动起来。

  不过这些琐事,并未占据朱雄英太多心思。

  北地遥远,鞭长莫及,难以时时掌控。

  眼下真正掀起波澜的,是京城中悄然兴起的另一股浪潮——“文教兴国、百工振业”。

  这场变革,正在城中心掀起惊涛。

  朝中权柄人物悉数卷入,仿佛风云齐聚。

  朱雄英只匆匆扫了一眼,便觉意外。

  事态之激烈,远超预想。

  画面忽然拉近。

  国子监旁,秦淮河畔,一处气势恢宏的府邸静静矗立,占地极广,形同王府。

  今日,此处却迎来一场非同寻常的仪式——

  东宫主导的“格物院”,即将在此挂牌。

  “格物院?”

  “格物致知,探求万物之本。”

  朱雄英瞬间了然。

  他此前提出的国策,已真正落地生根。

  可局势并不平静。

  太子朱标端坐主位,三皇孙朱允熥陪列左右。

  然而朱标的姿态,并非决策者,倒像是在平衡两端的仲裁之人。

  对立的一方,让朱雄英眼神微凝。

  为首者竟是“朱允炆”。

  齐泰、方孝孺、练子宁等人簇拥其后,韩林院众学士尽数到场。

  就连衍圣公孔讷,听闻消息也匆匆赶来。

  南北两派,壁垒分明,隐隐对峙。

  前方空地铺满清石,临近秦淮,属官定要地。

  虽不及国子监宏阔,但作为“格物院”初立之所,已具气象。

  百姓云集,书生如潮。

  因靠近最高学府,许多人眼中燃着热血与执念。

  朱雄英唇角轻扬。

  片刻之间,他已洞悉全局。

  在众人眼中,“格物院”并非单纯讲学之地。

  它意味着科举或将动摇,百工之业将被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此剧变,自然激起千层浪。

  格物院的匾额悄然悬挂于此,位置意味深长。

  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意!

  “看来,一场风波在所难免。”

  朱雄英凝望前方,这场动荡由他亲手掀起,如今已成燎原之势。

  忽然间,他的目光停驻在一处。

  “《两小儿之辩》?倒有几分趣味。”

  与此同时,人群骚动。

  “怎会这么快?昨日才议定方向吧?”

  “今日不仅榜文贴出,连匾额都挂上了……”

  “莫非朝廷真要废了科举不成?”

  议论如潮水般涌来。太子朱标却立于高阶之上,神色从容。

  他环视四方,眉宇间不见波澜,语气温和,却字字如铁。

  “今日之议,并非突生枝节。”

  “自昨日朝堂一言落定,此局早已注定。”

  “与其让百姓私下揣测,流言四起,扰动人心。”

  “不如就此敞开门户。”

  “在格物院尚未正式成立之前——”

  “先以‘格物’二字,唤醒民智。”

  “也让天下人看个明白:朝廷所图为何!”

  朱标抬手一指天际,月光洒落肩头。

  “格物之学,是探天地运行之律,究万物生成之理。”

  “它是否有用?”

  “两千年前,孔圣人东行途中,遇两童争辩日轮远近。”

  “《论语》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可这千古之问,千百年来竟无人真正解答。”

  “今日——”

  朱标广袖一扬,风动衣袂,太子威仪尽显于众目睽睽之下。

  “自孤站在这【格物院】门前起——”

  他声如洪钟:“此谜,当破!”

  【格物院】

  三字映入眼帘,朱雄英心头微震,瞬间明悟其中深意。

  联想到系统第五阶段“国富民强”所需能量,眼下正缺火候。

  而这场“两小儿辩日”的公案,或许正是开启百工复兴的第一道门锁。

  更让他察觉的是,京城之中那股潜藏的能量,正缓缓汇聚,日渐充盈。

  显然,已有成效。

  至于最终能否成功……

  朱雄英目光再次投向那幅景象。

  《两小儿辩日》的问题,若放在后世,若无求知之心,查过资料的人也难说清楚。

  多数人只知太阳远近与早晚无关。

  但为何如此?

  许多人依旧茫然。

  可如今的大明,竟能解开此题?

  他忽然记起,自己曾赠予这个时代无数典籍。

  或许,真的有人从中寻到了答案。

  即便如此,朱雄英仍不敢掉以轻心。

  他决定暗中筹备,以防万一。
  http://www.hlys.cc/36566/5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