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第333章 公开对论!两小儿辩日!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33章 公开对论!两小儿辩日!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两小儿辩日?”

  此时,在这座被临时定为“格物院”的府邸前,朱允炆与朱允熥二人,分列南北,静立等候。

  朱允炆立于南侧,右侧而站,身后齐泰、方孝孺、练子宁等人肃然列阵,孔讷亦闻讯赶来,随众而立。

  这些人中,多为翰林院出身,文墨在身,衣冠整肃。

  再往后,是国子监的师生,书卷气浓重,夹杂着无数从京城各处汇聚而来的百姓,人声低涌,目光齐聚。

  朱允熥位于北面,居左。

  他身旁人数寥寥,稀疏散立,无甚气势。

  可解缙与杨士奇仍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

  高台之上,朱标端坐中央。今日他虽为“格物院”出面,身份尊贵,却不便明言支持任何一方。

  毕竟,下方两人,皆是他的骨肉。

  此前老爷子提及“封王”之事,已在宗室之中激起波澜。

  面对朱允炆,朱标心中终究难舍。

  血脉相连,岂能无情?而此次争执的核心,正是以“朱允炆身为皇孙”的名分,将朝中反对格物院的一派大臣尽数凝聚。

  有些事,仅靠权位压人,并不能服众。

  牵涉的是万千学子的前程,是科举制度的变革。

  这不同于审理刑案,须得理清是非,让天下人心甘情愿接受。

  正因如此,才有了今日这场面向全城百姓的公开对论。

  首要之举,便是破题。

  既然朱允熥身边尽是饱读“四书五经”的翰林学士,身后又是以经典为纲的学子群体,更有无数忧心忡忡的黎民百姓观望,

  那么,切入点便要选得巧妙。

  朱标心中已有定计——从《论语》入手。

  那篇《两小儿辩日》,连孔子都无法作答。

  这正是方孝孺、孔讷等人难以回避的盲点。

  先前朱标已开口引导,接下来,便不能再越界言语。

  他必须在众人注视之下,维持公正的姿态。

  唯有如此,才能让百姓真正看清,“格物致知”并非背离圣道,而是补益之道。

  作为大明未来的掌舵者,朱标深知自己一举一动皆系江山。

  当今大明,在父皇治下,早已屹立于万国之林。

  但岁月不饶人,先帝渐衰。

  而他自己,也该挺身而出,扛起这份重担。

  近日,老四朱棣带回的消息尤为紧要——关于“火器之威”的种种实证,令人震惊。

  朱标看得分明:

  大明若要再进一步,甚至实现跃升,希望,就在“格物”二字之上。

  “《两小儿辩日》?我读过,讲的是太阳早晚与正午的距离。”

  “谁没背过?可……为何偏偏提起这个?难道它的深意,不是告诫世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话是这么说。”

  “可问题本身确实存在,连夫子都未解答。”

  人群之中,议论渐渐响起。

  这时,在朱允炆所立之处,气氛悄然变化。

  衍圣公孔讷立于一旁,眉头深锁,神情凝重。

  场中气氛微妙。

  他的身份向来特殊。

  身为孔子后裔,承袭“衍圣公”之名,世人皆敬之为儒门正统。

  但他内心清楚得很——

  真正的“衍圣公”,早在元朝归附明朝之际便已名存实亡。

  如今所持的爵位与尊荣,不过是先祖顺从时局换来的延续。

  可既已接受这份荣耀,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期待。

  倘若大明科举真的改革,废除“四书五经”作为取士标准,

  那他这一脉存在的意义,也将随之动摇。

  “衍圣公”三个字,还能否在朝堂之上令人信服?

  还能否令天下读书人俯首称颂、尊为精神宗师?

  他不敢想。

  心绪翻腾之下,今日之事更令他警觉。

  当听闻太子欲为“格物院”题匾,他立刻动身,赶往齐泰府。

  恰巧遇见皇孙朱允炆,还得知了“封王”的风声。

  局势骤然紧张。

  众人纷纷响应,或结伴而来,或召集同道,

  很快便聚起一股不容小觑的声势,意在阻止此事推行。

  “殿下!”

  正当孔讷沉思之际,方孝孺向前一步,神色凛然。

  “今日众多学子齐聚于此。”

  “太阳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乃是无法用常理解释之谜。”

  “昔年有‘两小儿辩日’,孔子问其缘由。”

  “一儿言:‘日初出时如车盖,至午则如盘盂,此乃近大远小之理,故晨近而午远。’”

  “另一儿对:‘日初出凉意袭人,午时却热如沸汤,自然是近者热而远者凉,故晨远而午近。’”

  “二者皆有据可依,言之成理。”

  一口气将古文复述完毕,方孝孺环视四周,目光如炬。

  “最终,孔子未能裁断。”

  “圣人亦有不知之处。”

  “太阳虽悬于天际,肉眼可见,但神话之中,夸父逐日,终渴而亡,未曾触及分毫。”

  “普天之下,又有何法能测其远近?”

  话音落下,他衣袖猛然一扬,气势逼人。

  他要以古训为盾,挡下这“格物院”挂牌之举!

  “若连太阳之距都无法确知,非要神仙降临才可解答,”

  “那么所谓‘格物致知’,难道是要建一座通神之殿?”

  “以虚无缥缈之说,教化京城百姓?”

  声如洪钟,字字铿锵。

  在场之人多有点头附和,认同其言。

  朱标眉心紧蹙。

  局势竟如此迅速地被推向对立,显然对方早有准备,毫不掩饰意图。

  这倒是出乎他的预料。

  只是……

  允炆能否应对这般锋芒毕露的质问?

  他心中泛起一丝疑虑。

  朱允熥刚要抬头,动作却被一阵声响打断。

  一道身影已抢先迈步而出,正是朱允熥本人。

  “方先生!”

  “无需诉诸神明。”

  “答案就在这书页之间。”

  “太阳的远近,无关冷暖,也不在于肉眼所见的大小。”

  他的声音如钟鸣般传开,手中紧握一册典籍,正是参照兄长留下的手札,迅速翻检出的关键记载。

  有人企图以宗教之名,推倒格物求真的根基。

  他岂能坐视?

  “那两名孩童所言,皆非正解。”

  “真正答案,仅此一种。”

  “太阳在清晨与黄昏时,距我们……”

  朱允熥目光扫过人群,神情沉定。

  这一天,他将打破延续千年的认知。

  这话语一旦出口,必将震动四方,令无数人瞠目结舌。

  而这一步,正是探究万物之理的起点。

  他微微启唇,吐出两字,清晰而坚定——

  “距离相等。”
  http://www.hlys.cc/36566/5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