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第346章 破解双镜之谜,弄清飞天机关!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46章 破解双镜之谜,弄清飞天机关!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钟山脚下,双镜悬空,凌跃之间,福地自开。”

  话音落下刹那。

  格物院四周骤然升腾起浓雾。

  白茫茫一片,遮天蔽日,十步之外不见人影。

  众人尚在震惊之中。

  朱标、朱允熥与众臣迅速围拢至朱元璋身旁,严防意外。

  雾气翻涌,雨丝缠绕。

  朱元璋本能伸手,欲握大孙之手。

  掌心却只触到冰冷空气。

  “雄英!!!”

  心中巨震,一股熟悉的失落感再度袭来。

  他又走了。

  如同从前那般,来去无踪,只留谜影。

  老爷子僵立原地,目光深邃。

  这般“现形—消隐”的手段,他并非首次经历。

  可答案,依旧藏在迷雾深处。

  他默然抬头,脑海中浮现那纸残笺上的四字——“蜉蝣道人”。

  果然……

  雾散了。

  所有人几乎同时望向方才朱雄英站立之处。

  空荡的街道,不见人影。

  “皇长孙去哪儿了?怎么又不见了?”

  “我们方才真的见到他了吗?”

  “见到了!他还解释了两个孩童争论太阳远近的问题,还提到自己即将返京。”

  “对!他最后说了四个字,那句话是什么?”

  人们低声议论,现实与幻觉交织,难分真假。

  可那几句话,却清晰地印在每个人心头。

  “钟山之地!两镜之谜。”

  “飞跃于空,宝地自现!”

  这是什么意思?

  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无数疑问。

  “这话比之前说的一文一武容易懂多了。”

  “钟山?两镜之谜?”

  “两镜……指的是什么?”

  “飞跃于空,是要飞上天?宝地自然显现?”

  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朱允熥却立即望向太祖。

  “皇爷爷,这和格物院有关。”

  他反应极快,当别人还在琢磨“两镜”时,他的目光已落在“格物院”三字牌匾上。

  “大哥刚才说得明白,再结合他先前讲过的话——”

  “两镜,就是望远镜与显微镜。”

  “还有……飞跃御空。”

  他突然怔住。

  对面的朱允炆却猛然醒悟,原本黯淡的眼神骤然发亮。

  “父亲,大哥曾说,格物之道若达极致,不仅能参透天地法则,还能加以运用。”

  “飞跃于空。”

  “他也提过,当格物之学登峰造极,人便能如飞鸟般腾空而起。”

  话音未落,朱允炆猛地睁大双眼。

  “难道……大哥是让我们像神仙那样飞上天?”

  此言一出,四下哗然。

  连许多官员都为之震动。

  “飞天?”

  “岂有此理!”

  “寻觅宝地,或许指的是他所在之处,可让人飞天?这未免太过荒唐。”

  “人自古行于地面,怎能如鸟展翅?”

  “若真能飞天,我大明何须苦守边关?早该建天军横扫八方!”

  众人连连摇头。

  “飞上天空,绝无可能。”

  “暂且不说飞行。”

  “就说那两样东西——望远镜、显微镜?”

  “若真是指这些器具,我们是否得重新制造?”

  “可造出来又能如何?能看到什么?”

  朱允熥忽然想到什么,脱口而出:“望远镜,大哥已经演示过,用两种不同曲率的镜片就能实现。可显微镜……我们从未见过。”

  “大哥只说‘两镜’,却没留下实物。”

  “他为何要说这些?”

  “仪器!??”

  正当众人困惑不解之际。

  “宣秦文用、宣茹瑞!”

  话音未落,朱元璋已步入格物院中。

  他环视四周,眼中泛起波澜,似有千言万语藏于眉宇之间。

  “咱明白大孙的心意了。”

  众人面露不解,连朱标也转头望向父亲。

  老皇帝立于厅中,声如洪钟。

  一字一句,皆如铁钉入木。

  “他是在用事实告诉你们——”

  “这格物之术,真能成人力所不能成之事!”

  不多时。

  工部尚书秦文用、兵部尚书茹瑞匆匆赶到。

  “从今日起,你们立即命人彻查当年留下的所有书籍。”

  “关于那两面奇镜,还有腾空而行的机关,必须全力探明。”

  随即,朱元璋转身面向围观百姓,无视朱允炆惊愕颤抖的目光,也不理会方孝孺、齐泰与衍圣公孔讷脸上的阴晴不定。

  正色宣告:

  “今日,由咱做主!”

  “自即日起——”

  “以应天府为起点,全面铺设铁轨!”

  “一切开销,国库与内府各担一半!”

  “凡参与建造之工匠,皆有厚赏!”

  “工部即刻扩权,广纳天下巧匠,朝廷上下不得推诿!”

  众人听得清楚。

  这不是商议,是圣旨。

  刹那间,方孝孺脸色骤变,孔讷身形微颤。

  可此时此地,无人敢出一言反驳。

  只得低头领命。

  百姓们虽觉此事遥远,却因新奇难测,心中悄然燃起期待。

  忽见朱元璋再度抬手。

  “另有一事——”

  “大明格物院,今日正式成立!”

  “无论师徒学子,凡愿投身此学者,皆可报名。”

  “若有真才实学,经核实确有贡献者——重赏不吝!”

  “至于科举改制……”

  此言一出。

  全场肃静。

  不止朱允熥、杨士奇,解缙等人屏息凝神。

  就连朱允炆、孔讷、方孝孺、齐泰,乃至四周围观之人,全都仰首注视那位洪武皇帝。

  “格物之学……”

  “必须先立起自己的体系。”

  “才能谈得上动摇千年取士之法。”

  朱元璋挥手断然,气势如虹。

  定下最终方向:

  “眼下最紧要者——破解双镜之谜,弄清飞天机关!”

  “务必让咱大孙现身!”

  “待他归来,全权交予其处置!”

  几乎同一时刻。

  钟山深处,一座孤峰之上。

  朱雄英立于石台,俯瞰远方。

  “糟了,匆忙现身,时机未臻完美。”

  “本意是以格物之道,显其与儒学异同,使民渐悟新学之用。”

  “更需让他们知晓——格物非万能,亦非唯一。”

  随着他对这个王朝理解愈深。

  制度的移植,并不意味着全然适用。

  将后世的架构直接套用于今日的大明,未必带来益处。

  尤其在一个以君主统御天下、以农耕为根基的国度里。

  生搬硬套,非但不能治病。

  反而可能成为致命的毒药。
  http://www.hlys.cc/36566/6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