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东京的误判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十四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仙霞岭“黑龙潭”联军指挥部,在经历了与冯子材部的险恶谈判、日军趁火打劫的猛攻、王传魁部临阵叛逃的重重打击后,收到了皖南来电带来的唯一一线生机。向东南方向突围,与中央派来的运输队会合,成为这支濒临绝境的抗日武装最后的、也是唯一的选择。然而,东南方向,不仅是日军重兵封锁的区域,更是未知的险途。突围,意味着要舍弃经营多日的阵地,意味着要在敌军环伺下进行一场前途未卜的远征,意味着伤员、补给、士气都将面临极限考验。

  “望夫石”指挥部岩洞内,油灯的光芒在人们因疲惫、焦虑而显得异常坚毅的脸上跳跃。宋希濂、周明远、陈海涛、赵锡田(卧于担架,坚持参会)、马富贵、李慕华、徐锐、王民生等核心成员,以及各团营主官、政工、后勤骨干,将岩洞挤得水泄不通。气氛凝重得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却又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

  宋希濂站立在粗糙的地图前,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而憔悴的面孔,声音沙哑却如同磐石般坚定:“同志们!情况,无需多言!冯子材包藏祸心,坐观我军与鬼子血拼,王传魁临阵投敌,我军已陷入绝境!坐以待毙,只有死路一条!皖南来电,是党中央的关怀,是黑暗中唯一的光!向东南突围,与运输队会合,是我们唯一的生路!今天这个会,不议其他,只定一件事:怎么突出去!”

  李慕华首先指着地图上标出的突围路线汇报敌情:“东南方向,是日军池田旅团与伪军结合部,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但也是敌人认为我们最不可能选择的‘死地’。据侦察和破译,该区域驻有伪军一个团约千人,战斗力较弱,但据点林立;其后有日军一个加强中队机动巡逻;更远处,有日军封锁线。最大困难在于,我军需穿越约三十里敌军控制区,才能抵达接应点‘野人谷’。途中有多处险要隘口可能被敌封锁。”

  马富贵团长眉头紧锁:“带着这么多伤员,缺粮少弹,走三十里山路,还要突破敌人防线……难如登天!鬼子不是木头,一旦发现我军动向,必然前堵后追!”

  赵锡田在担架上挣扎着抬起头,虚弱但清晰地说:“再难也得走!留下来是等死!突围,就有希望!关键是组织!要快!要隐蔽!要狠!”

  陈海涛司令员沉稳分析:“突围成功的关键在于三点:一、隐蔽性与突然性: 必须严格保密,选择夜间行动,无线电静默,轻装简从,迅速通过敌前沿薄弱地带。二、强有力的开路与断后: 需要一支绝对精锐的突击队,像尖刀一样撕开缺口;还需要一支可靠的部队,不惜代价阻击追兵,掩护主力。三、有效的伤员安置与转移: 这是最棘手的问题。重伤员……恐怕难以随军长途跋涉。”

  提到伤员,岩洞内一片沉默。王民生红着眼睛:“重伤员还有两百多人,大部分无法行动……留下他们……”他说不下去。

  周明远政委声音沉痛而坚定:“伤员是我们的手足弟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但……现实残酷。我提议,重伤员中,尽可能动员轻伤者、意志坚定者,由医护人员和政工干部带领,组成留守小组,依托山民,分散隐蔽,等待时机。我们留下尽可能多的银元、粮食和药品,并承诺,只要突围成功,一定回来接他们!这是最痛苦,但可能是最现实的选择。”

  这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放弃战友,是军人最大的痛。

  一位营长哽咽道:“政委……这……这怎么跟弟兄们开口啊!”

  徐锐提醒内部安全:“突围计划必须绝对保密!要严防冯子材部和日军的探子,也要防止内部因恐慌而泄密。王传魁叛逃,更要警惕其旧部不稳。”

  众人意见迅速统一:突围是唯一生路,但代价巨大,必须周密计划,果断行动。

  宋希濂沉默片刻,目光扫过地图上那条蜿蜒险峻的突围路线,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决然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突围!就在今晚!”

  他具体部署,语速快如爆豆,条理清晰:“一、突围序列与任务: 全军分为前卫、本队、后卫三部。前卫突击队: 由马富贵团长亲自指挥,抽调全军团以下战斗骨干、侦察兵、‘猎影’队余部,组成加强营,配属最佳武器和爆破器材,任务:秘密开辟通道,清除障碍,击溃小股之敌,为主力打开生路!本队: 由我、周政委、陈司令直接指挥,包括指挥部、机关、后勤、轻伤员及能行动的官兵,任务是紧跟突击队,快速通过!后卫阻击队: 由赵锡田团剩余官兵为主,加上陈司令麾下新四军一个精锐连,由赵团长(担架指挥)和陈司令共同负责,任务:依托有利地形,节节抵抗,不惜一切代价,迟滞追兵至少六小时,然后分散突围,向预定地点汇合!”

  “二、伤员安置: 按周政委意见办!立即秘密进行动员,自愿为主。留下充足银元、粮食、药品,指定可靠军官和医护人员负责,分散隐蔽。告诉他们,我们一定会打回来!”

  “三、物资处理: 带不走的重型装备、文件,全部彻底销毁!官兵轻装,只带武器、弹药、三日口粮和必要药品。集中所有银元、大洋,由后勤统一掌握,用于应急采购和安置伤员。”

  “四、通讯与联络: 李参谋,与皖南运输队约定好接应信号和地点。突围途中,保持无线电静默,改用徒步通信和信号弹。与后卫部队约定最后联络时间和汇合方式。”

  “五、政治动员与纪律: 立即召开营连级干部会议,讲明形势与决心!强调突围纪律:绝对服从,保持静默,互助互救,不抛弃,不放弃!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撤退在后!”

  “同志们!”宋希濂目光如炬,声音带着悲壮的力量,“这是一次生死突围!前路凶险,九死一生!但我们没有退路!为了抗日救国的大业,为了死去的弟兄,为了活下去的希望!今晚,我们杀出一条血路!执行命令!”

  “是!”众人轰然领命,眼中燃烧着决死的火焰。

  命令下达,联军这部伤痕累累的机器,开始了高速而悲壮的运转。前线阵地,官兵们默默加固工事,制造固守假象;后方,轻装准备秘密进行,沉重的物资被忍痛销毁,火光映照着战士们不舍的脸庞;伤员营地,气氛凝重,政工干部和医护人员含着热泪,艰难地进行着动员和安置工作,生离死别的压抑哭声被死死压抑在喉咙里。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做出艰难而正确的战略抉择、凝聚军心获得的积分,进行了针对长途敌后突围战的终极兑换:

  【兑换:“高能量压缩干粮(五日份)”x7000人份,“耐磨胶鞋”x8000双,“急救包(加强版)”x3500个,“指北针”x300个,“便携式净水器”x300台,“夜视望远镜(微光) ”x100具,“钢丝剪与钳工工具”x500套,“信号手枪与多种信号弹”x200套。】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配发至突击队及要害部门(解释为最后战略储备、皖南前送物资先头到达及冒险采购)。】

  这批物资,特别是干粮、胶鞋和急救包,是突围行动的生命线。

  南京,日军司令部。山本旅团长向松井石根汇报:“支那军残部似有收缩防御迹象,冯子材部继续观望,王传魁部来投。” 松井判断:“宋部已成强弩之末,意图固守待毙或向冯部投降。命令各部,加紧围困,不断袭扰,迫其崩溃或投降。”

  重庆,军统局戴笠闻报,冷笑:“瓮中之鳖矣。令我们的人,若宋部突围,不必死救,伺机收容其散兵,清除异己分子即可。重点转向接触冯子材,诱其归顺。”

  三月十四日夜,月黑风高。晚九时整,联军突围行动开始。

  前卫突击队在马富贵率领下,如同暗夜中的利剑,悄无声息地滑出阵地,利用夜色和地形掩护,向东南方向渗透。他们身手矫健,战术娴熟,用冷兵器、消音武器和精准的爆破,悄无声息地拔除了伪军多个前沿哨所和巡逻队,打开了数公里宽的缺口。

  本队数千人马,在宋希濂、周明远、陈致远的率领下,搀扶着轻伤员,背负着物资,沿着突击队开辟的道路,沉默而迅速地急行军。没有人说话,只有急促的脚步声、压抑的喘息和偶尔的武器碰撞声。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后卫部队在赵锡田(担架指挥)和陈海涛的指挥下,进入预设阻击阵地,埋设地雷,布置障碍,准备迎接日军的追击。

  凌晨二时,突击队抵达第一个险要隘口——“鬼门关”。此处有伪军一个连驻守,地形险要。马富贵果断决定强攻!突击队发起迅猛攻击,机枪、手榴弹、刺刀,瞬间将守敌击溃,但枪声也暴露了突围方向!

  日军迅速反应,调动部队围追堵截。后卫部队与日军追兵展开激战,枪炮声震山谷,死死将敌拖住。

  本队加速通过“鬼门关”,但行动已暴露。日军飞机次日清晨临空侦察,引导炮火轰击突围队伍。行军途中,不断遭遇小股日军和伪军拦截,爆发遭遇战。官兵们浴血奋战,杀开一条血路,但伤亡持续增加,行军速度被迫减慢。

  三月十五日黎明,历经一夜苦战、强行军六十余里的联军本队,终于抵达“野人谷”边缘。人人疲惫不堪,伤亡惨重,但希望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此时,后卫方向传来噩耗:赵锡田团长在指挥阻击时,遭日军炮击,壮烈牺牲!陈海涛司令员率领后卫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后,陷入重围,生死未卜!

  与此同时,前方侦察兵报告:接应点“野人谷”方向,有激烈枪声!似乎有部队在交战!

  是运输队在与敌交火?还是……又一个陷阱?

  宋希濂站在高坡上,望着远处枪声传来的方向,浑身浴血,目光中充满了疲惫、悲伤与决绝。他举起望远镜,努力向晨雾弥漫的山谷望去……

  突然,谷中升起三颗红色的信号弹!那是与运输队约定的接应信号!

  “是我们的信号!运输队还在!” 官兵中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但枪声并未停止,反而更加激烈。

  “运输队被敌人咬住了!” 周明远急道。

  宋希濂眼中寒光一闪,嘶声下令:“马富贵!带上所有还能战斗的人!跟我上!接应运输队!杀进去!”

  残存的联军官兵,爆发出最后的力气,如同决堤的洪水,冲向枪声大作的“野人谷”……

  谷中等待他们的,是期盼已久的补给与援军?还是更加惨烈的血战?赵锡田的牺牲,陈海涛的安危,这支百战余生的部队,能否在最后的冲刺中,抓住那微弱的生机?
  http://www.hlys.cc/38104/2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