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农耕之器:墨家惠民(上)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桃源春深:被遗忘的“直辕”】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春。
武陵山脉深处,那片被世人遗忘的“桃花源”里,正是春耕最忙碌的时节。
不同于外面世界的喧嚣与焦躁,这里的春天,带着一种特有的、充满机油味与泥土香的宁静。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田垄间便已响起了有节奏的“吱呀”声。
那不是老牛沉重的喘息,也不是农夫疲惫的号子,而是——齿轮与轴承转动的声音。
墨云,这位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新一代墨家领袖(虽然他们已不再设“巨子”之位,尊称为“大匠”),正赤着脚,卷着裤腿,站在一片水田之中。
他的手里,扶着一张造型奇特的“犁”。
这犁与秦汉时期通用的“直辕犁”截然不同。它的辕(牵引杆)不是直长的一根,而是呈弯曲状,短小精悍;它的犁壁(翻土装置)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流线型曲面;而在犁的下方,还加装了一个可以灵活转动的“犁盘”。
“……驾!”
墨云轻喝一声。
前方牵引的,竟然不是两头牛,而是一头看起来并不怎么强壮的骡子。
然而,奇迹发生了。
随着骡子的牵引,那张弯曲的犁如同游龙入海,轻盈地切开了沉重的湿泥。犁壁巧妙地利用了泥土的阻力,将切下的土块顺势翻转、破碎,均匀地铺向两侧。
转弯时,墨云只需轻轻摆动扶手,那加装了转盘的犁身便灵活地调转了方向,根本不需要像使用直辕犁那样,费力地抬起整个犁架,再吆喝牲口掉头。
“……好!太好了!”
田埂上,一群正在围观的墨家弟子和桃源村民,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这就是‘曲辕犁’!”
一个小徒弟兴奋地拿着炭笔,在木板上飞快地记录着数据。
“……阻力减少了三成!转弯速度快了五倍!就连一头骡子也能轻松拉动!!”
墨云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抚摸着那光滑的犁辕,心中默默念道:
“……师祖(季风),您留下的图纸,我们终于造出来了。”
在这个时代,中原大地普遍使用的还是笨重的“二牛抬杠”式的直辕犁。那种犁,耕作费力,回转困难,且必须两头牛才能拉动。对于那些贫苦的、买不起牛的百姓来说,耕地简直就是一场酷刑。
而墨家改良的“曲辕犁”(历史上出现于唐代,此处设定为墨家超前发明),利用了“杠杆原理”和“流体力学”(犁壁曲面),将耕作效率提升了一个时代。
“……墨云哥哥!”
远处,司马青(此时已步入中年,气质更加从容)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卷刚刚收到的“飞鸽传书”(墨家内部通讯)。
她的脸色有些凝重。
“……怎么了?青姨?”墨云停下手中的活计。
“……外面的‘候风听音阵’(设在山口的监听装置)传回消息。”
司马青展开那张薄薄的绢帛。
“……今年关中大旱,波及到了武陵郡。”
“……外面的百姓,因为土地干硬,加上耕牛染疫(瘟疫),已经……无法春耕了。”
“……官府催租甚急,已有流民……易子而食。”
“易子而食”四个字,如同一块巨石,狠狠地砸进了这片宁静的桃源。
墨云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
他看着脚下这片肥沃的、被“曲辕犁”深耕过的土地,又想到了外面那些正在绝望中挣扎的同胞。
墨家的“兼爱”,从来不是躲在世外桃源里独善其身。
“……我们……得做点什么。”
墨云握紧了手中的犁把。
……
【夜阑卧听风吹雨:墨者的辩论】
当晚。
桃源中心的“墨子堂”。
这里没有神像,只有一盏长明灯,照亮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墨经》总纲。
所有的核心墨者都聚集在此。
关于“是否要救助外面”,以及“如何救助”,大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救!当然要救!”
一个年轻气盛的弟子“墨锋”(上一章那个想出世的年轻人)拍案而起。
“……我们有这么好的技术,有‘曲辕犁’,有‘龙骨水车’!只要把这些东西送出去,外面的百姓就能活!”
“……但是,怎么送?”
另一个年长的弟子,负责桃源防御的“墨盾”,沉声反驳。
“……要是直接送出去,官府一定会追查来源。一旦桃源的位置暴露,朝廷大军压境……我们这几十年的心血,就全完了!”
“……当年的公输家是怎么灭亡的?不就是因为太张扬了吗?”
“……难道我们就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墨锋怒目圆睁。
“……这是为了保护‘火种’!师祖说过,我们要等待时机……”
“……等到人都死光了吗?!”
争论声越来越大,几乎要掀翻屋顶。
一直坐在角落里,闭目养神的阿蛮,缓缓睁开了眼睛。
她已经很老了。
老得连走路都需要拐杖。
但当她睁开眼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她是这里唯一的“第一代”,是见过季风、小五,经历过那个神魔时代的人。
“……云儿。”
阿蛮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墨云。
“……你是大匠。你怎么看?”
墨云抬起头。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那盏长明灯上。
“……师祖走之前,曾留下一句话。”
墨云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
“……他说:‘墨者之光,不在于照亮自己,而在于……点亮别人’。”
“……如果为了保护自己,而眼睁睁看着苍生受难,那我们守护的,就不是‘道’,而是一具‘自私’的空壳。”
“……救,必须救。”
“……但是……”
墨云的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那是继承自季风的“变通”。
“……我们不能以‘墨家’的名义去救。”
“……我们要……‘借尸还魂’。”
……
【鬼市里的“神农器”】
武陵郡,临沅县(今常德)。
这是一座因水运而兴的小城,但如今却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连月的干旱,让护城河都见底了。城外的田野龟裂如龟甲,农夫们绝望地挥舞着沉重的直辕犁,却只能在硬如铁石的土地上留下浅浅的白印。
更可怕的是,因为耕牛瘟疫,大部分牛都倒下了。没有牛,这地根本没法耕。
而在城西的一处破庙里,有一个自发的“鬼市”(黑市)。
半夜子时。
一群身穿黑衣,头戴斗笠的神秘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鬼市的一角。
他们没有摆摊卖古董,也没有卖私盐。
他们带来了一车……奇形怪状的“木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
几个路过的农夫好奇地凑了过来。
“……卖犁。”
为首的一个黑衣人(墨云乔装),压低了声音说道。
“……犁?这玩意儿弯弯曲曲的,只有半截,能耕地?”农夫们一脸不信,“……而且我们没牛了,买犁也没用。”
“……不用牛。”
墨云淡淡地说道。
“……人拉,亦可。”
“……人拉?!”农夫们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你这后生莫不是在消遣我们?那直辕犁两头牛都拉不动,你这木头架子,人能拉得动?”
墨云没有废话。
他指了指庙后的一块荒地。那里长满了杂草,土质坚硬。
“……试试?”
一个壮实的农夫半信半疑地走了出来。
“……试试就试试!要是拉不动,你得赔我两个饼!”
墨云将“曲辕犁”套在了农夫的肩上,调整了一下犁梢的高度。
“……走。”
农夫深吸一口气,做好了用尽吃奶力气的准备,猛地向前一冲!
“……哎哟!”
他用力过猛,差点摔了个狗吃屎!
因为……太轻了!
那犁头切入土中,就像切豆腐一样顺滑。他几乎没感觉到什么阻力,就拉着犁跑出了好几步!
身后的土地,被整整齐齐地翻开,黑油油的土浪向两侧翻滚,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这……这……”
农夫呆住了。
周围围观的人也呆住了。
“……神……神物啊!!”
“……这犁成精了!!”
“……多少钱?!我买!!”
人群瞬间沸腾了!
在这个就要饿死的关头,这样一件能救命的农具,价值连城!
然而,墨云却摇了摇头。
“……不卖。”
“……只‘换’。”
“……换什么?金子?粮食?”
“……换‘承诺’。”
墨云从怀中掏出了一卷早已刻好的木简。
“……这上面画着这犁的制作图谱。”
“……我把犁和图纸都给你们。”
“……但你们要发誓:学会之后,必须无偿教给同村的其他人,并且……不得向官府透露此物的来源。”
“……就说……这是你们在梦中,得到了‘神农氏’的指点。”
农夫们面面相觑,随即一个个跪倒在地,对着墨云等人磕头如捣蒜。
“……恩公!活菩萨啊!!”
“……我们发誓!绝不泄露半个字!!”
……
那一夜。
数百架“曲辕犁”和图纸,就这样通过“鬼市”,流向了武陵郡的各个村落。
墨家的技术,像是一滴墨水滴入了清水,迅速地扩散开来。
……
【水边的巨龙:翻车之舞】
解决了“耕”,还有“水”。
沅水虽然水位下降,但河里依然有水。问题是……河床太低,田地太高。
传统的提水工具“桔槔”(杠杆吊桶)效率太低,一天也浇不了几亩地。
几天后。
在临沅县郊外的一处河湾。
早起的村民们惊奇地发现,河边不知何时,多出了一条……“木龙”。
那是一个长达数丈的木槽,里面装着一串串像龙骨一样的叶片。木槽的一端浸在河里,另一端架在岸上的水渠上。
而在岸上,设有一个巨大的齿轮绞盘,两边各有一个踏板。
“……这是啥?”
几个胆大的年轻人走了过去。
他们在墨家弟子(暗中引导)的示范下,踩上了踏板,像走路一样踩动起来。
“哗啦啦——”
随着齿轮的转动,那一串串“龙骨”叶片开始循环往复,将河水“刮”进了木槽,然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岸上的水渠里!
水流如注!
那一刻,干渴的土地仿佛发出了欢呼。
这就是墨家改良的——“龙骨水车”(翻车)。
它利用了链传动原理,能够连续、大量地提水,且动力可以是人力,也可以是畜力,甚至在水流急的地方,可以利用水力自动运转!
“……神龙吸水!!”
“……这是老天爷显灵了!!”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十里八乡。
无数的木匠带着尺子赶来临摹,无数的农夫带着木料赶来仿制。
墨家依然没有露面。
他们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将那些关键的“核心部件”(如精密的齿轮轴承),放在显眼的地方,供人取用。
……
(本章完)
http://www.hlys.cc/38926/2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