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大周皇商 >第479章 汴梁烬定乱局终,仁旨三颁安天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79章 汴梁烬定乱局终,仁旨三颁安天下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一、宫阙余烬:五代尘烟今日散

  开武三年秋九月十二,汴梁皇宫的朱红宫墙仿若被岁月啃噬的焦唇,太和殿残梁垂落着缕缕青烟,碎作齑粉的琉璃瓦裹挟未熄火星,在肃杀秋风里灼烫着满地疮痍。柴熙诲玄色常服染尽灰烬,靴底碾碎赵光义自焚时遗留的龙纹锦缎 —— 金线褪成枯槁的灰褐色,恰似五代七十年间王朝更迭的苟延残喘。

  陈恪怀抱蒙尘的《五代史》亦步亦趋,书页间 “后梁弑唐、后晋献燕” 的朱批如泣血箴言。“陛下,自开平元年朱温篡唐,至今日汴梁城破,整整七十年的乱世烽烟,终于在您手中画上句点。” 他的嗓音混着焦糊气息,目光抚过宫墙上深浅不一的箭痕 —— 那是后晋与契丹鏖战时留下的旧伤,如今即将被新朝的曙光彻底掩埋。

  柴熙诲驻足于太和殿残址,凝视着烟熏火燎的龙椅基座。盘龙纹虽被炙烤得漆黑如墨,却仍能窥见后梁匠人鬼斧神工的雕琢。“五代之乱,根源不在兵戈相向,而在人心失序。” 他弯腰拾起半块碎瓦,“民为邦本” 四字在瓦面若隐若现,那是后周世宗柴荣亲手篆刻的治国箴言,“朱温弑君篡位,石敬瑭割让燕云,郭威谋权代汉,哪一桩不是权欲熏心?又有谁真正将百姓疾苦放在心上?”

  裹挟着灰烬的秋风掠过宫墙,远处传来市井低语。柴熙诲抬眼望去,燕军士兵正帮百姓修缮倒塌的院墙,玄色甲胄在街巷间穿梭如流动的墨河,却不见丝毫掠夺之态。“传朕旨意。” 他将碎瓦郑重置于基座,声如金石,“赵光义虽为败军之主,却也曾执掌中原,着礼部以王侯之礼厚葬,追封‘宋末帝’,葬入洛阳宋陵,准宋室遗臣哭祭。”

  陈恪心头震颤,俯身行礼。他深知,这道旨意不仅是对赵光义的尊重,更是新朝向天下百姓递出的橄榄枝 —— 昭示着新朝不会被仇恨蒙蔽双眼,以仁政收服人心。

  二、严令止掠:铁律护民安市井

  旨意传颁之际,汴梁南街绸缎庄前,两名燕军士兵的手正贪婪地抓向柜上丝绸。掌柜瑟缩在柜台后,面色如纸。巡逻至此的甲字军校尉李虎暴喝一声,率领亲卫如猛虎扑食般将二人按倒在地。“陛下严令,胆敢劫掠百姓者,立斩不赦!” 他的长刀出鞘半寸,寒光映照着士兵惊恐的面容。

  “校尉饶命!小人一时糊涂!” 士兵磕头如捣蒜,青石板上很快洇开斑斑血迹。李虎面沉似水,猛地挥刀 —— 两颗头颅滚落,鲜血染红绸缎庄前的石阶。

  百姓先是惊恐尖叫,继而陷入死寂。李虎提着滴血的首级,高声道:“陛下有令,燕军入城,只诛顽抗之敌,不扰无辜百姓!凡有犯禁者,不论官职高低,一律斩立决!若有冤屈,可直赴府衙鸣冤,陛下定会为你们做主!”

  这番话语如定海神针,驱散了百姓心中的恐惧。绸缎庄掌柜颤巍巍走出,对着李虎深深一揖:“谢陛下隆恩!谢校尉大人!” 不远处,燕军士兵正帮老妇人修补院墙,老妇人执意将热茶塞进士兵手中 —— 铁血军规与人间温情交织,汴梁城的紧张氛围渐渐消融。

  柴熙诲批阅李虎奏报时,正与陈恪清点汴梁府库。“做得好。” 他提笔批注,“赏李虎白银五十两,擢升正六品校尉。” 墨痕如剑,“五代以来,兵匪难辨,百姓见军如见虎。朕要让燕军成为百姓的靠山,而非祸乱根源。唯有如此,新朝方能根基稳固。”

  陈恪指着堆积如山的粮草:“臣已安排将府库粮食按户分发,城外粥棚也已安置好伤兵流民,确保无人冻饿而死。”

  柴熙诲抓起一把谷粒,饱满的颗粒从指缝间缓缓滑落:“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才能谈治国安邦。传朕旨意,汴梁及周边五州,赋税尽免一年;为流离失所者划拨土地、发放种子,助其重建家园。”

  三、安抚士族:旧臣留任稳朝局

  九月十三,汴梁府衙前张贴的第三道旨意,让中原士族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凡愿为燕朝效力的士族,尽可保留原职;主动献城献粮者,官升一级;子弟可优先入燕京政学深造,不得以旧朝身份歧视。”

  博州崔氏家主崔彦进读罢旨意,手中茶盏微微颤抖。三日前,他还在召集族人商议南逃之策,此刻却连夜赶往府衙求见。“臣崔彦进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他跪地叩首,难掩激动,“未曾想新朝如此宽厚,不仅不追究过往,还委以重任!”

  柴熙诲亲手扶起崔彦进,语气温和:“崔公乃中原望族,世代教化百姓,正是燕朝急需的栋梁之材。朕深知,你们辅佐赵光义,不过是为保一方安宁,并非真心与燕朝为敌。如今天下一统,正该君臣携手,共筑盛世。”

  卢氏、李氏、郑氏等士族代表见状,纷纷归降。柴熙诲依其才能授予通判、参军等职,恳切道:“你们生于斯长于斯,比外任官员更懂中原百姓,治理地方再合适不过。”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士族们的顾虑。

  四、天下归心:新朝气象启华章

  九月十五,汴梁城重焕生机。南街早市人声鼎沸,胡饼香气混着茶汤热气,孩童嬉笑追逐;府衙前,百姓有序领取救济粮种,眉眼舒展;士族子弟埋头苦读,憧憬着在新朝一展抱负。

  柴熙诲立于城头俯瞰万象,陈恪呈上一沓奏折:“陛下,中原宋军残部尽数归降,江南、蜀地、河西等地亦纷纷上表称臣,捷报已堆满政事堂。”

  他展开奏折,目光掠过燕云故地、江南水乡、河西大漠 —— 那些曾洒下热血的战场,那些漂泊过的异乡,那些即将守护的疆土。“五代终结不是终点,而是新篇的开端。” 他轻声道,“朕要让燕朝百姓永享太平,让边疆固若金汤,让文治武功超越汉唐,铸就万世传颂的盛世!”

  陈恪望着帝王坚毅的背影,父亲陈琅 “天下归心,始于仁政” 的教诲犹在耳畔。他明白,这位年轻的君主不仅终结了乱世,更开启了一个以民为本、文武相济、四海归一的崭新时代。

  夕阳为汴梁城镀上金边,政学书院传来朗朗书声,与市井欢笑声交融,奏响燕朝一统的华章。五代的硝烟已然散尽,新朝的传奇,正从这里徐徐展开。
  http://www.hlys.cc/40000/84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