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大周皇商 >第497章 洛阳之行:洛苑陵前抒旧惑,御驾归心守太平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97章 洛阳之行:洛苑陵前抒旧惑,御驾归心守太平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一、燕都盛世,帝王心寂

  开武二十年春,燕京的风都带着暖意。朱雀大街上,契丹使者捧着装着绢帛清单的木匣,高丽、日本的使臣跟在后面,朝服上的金线在阳光下晃眼 —— 契丹愿每年贡绢三十万匹,高丽求赐《大燕法典》,日本请派学宫博士赴倭讲学。

  柴熙诲站在承天门上,看着下方躬身行礼的使节团,龙袍下摆被风掀起,却没半分暖意。他今年三十八岁,鬓角已染了霜,指尖摩挲着城垛上的刻痕 —— 那是当年契丹攻城时留下的箭印,如今早已被岁月磨得浅淡。

  “陛下,四夷来朝,此乃开武盛世啊!” 王承恩在旁低声道,递上刚拟好的封赏诏。

  柴熙诲却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西南方向 —— 那里是洛阳,是陈琅长眠的地方,也是他多年没踏足的故地。“盛世?” 他轻声笑,声音里藏着旁人听不见的疲惫,“朕站在这里,却觉得这城太大,太冷清。” 他想起陈琅在洛阳明堂呕血的模样,想起柴宗训的无字碑,忽然觉得这满朝的称颂,都不如一碗当年陈琅亲手煮的松萝茶。

  次日早朝,他宣布要带皇后陈环儿、大皇子柴永立赴洛阳省亲。满朝皆惊,唯有陈恪上前躬身:“陛下放心,参政司事务臣定当与右相协同办妥,若有急事,飞鸽传书三日可达。”

  柴熙诲拍了拍陈恪的肩,目光落在他腰间的 “文渊印” 上 —— 那是赵普当年传给他的,如今又要暂代朝政。“朕走后,善待柴氏子弟,也别让卫儿(二皇子,柴永卫)在学宫受了委屈。” 他说这话时,语气竟不像帝王,倒像个寻常人家的丈夫、父亲。

  出发那日,车架简单,只带了二十名侍卫。陈环儿坐在车内,怀里抱着陈琅留下的铜灯,灯座的齿轮还能转,只是比当年沉了些。“陛下,母亲在明堂,会不会还像从前那样,每日诵经?” 她轻声问,指尖拂过灯上的纹路。

  柴熙诲握住她的手,“会的,义母心诚,定会为陈家、为大燕祈福。” 车窗外,农田里的新苗绿油油的,远处传来孩童的读书声 —— 那是陈恪推的六级学宫,如今已遍地开花。他忽然觉得,这趟洛阳之行,或许能解开他心中积了多年的疑惑。

  二、明堂青灯,素衣银发

  洛阳明堂的朱门,比当年更显斑驳。柴熙诲牵着陈环儿的手,刚踏入庭院,就听见隐约的诵经声,混着青灯燃烧的 “滋滋” 声,在寂静的院子里格外清晰。

  庭院里的老槐树还在,只是枝桠更粗了,树下的石桌旁,放着一个蒲团,上面的棉絮都露了出来。符清漪就坐在蒲团上,背对着他们,一袭素衣洗得发白,领口处缝着补丁,满头银发用一根木簪绾着,几缕碎发垂在颊边,被灯光映得泛着银光。

  她面前摆着一盏青灯,灯芯跳动,照亮了摊在膝上的《金刚经》,经卷上的字被反复摩挲,边角都卷了毛。她的手指枯瘦,却很稳,逐字逐句地念着,声音轻得像羽毛,却带着一种历经岁月的笃定。

  “母亲!” 陈环儿忍不住唤了一声,声音有些发颤。

  符清漪缓缓转过身,面容光洁细腻,不见一丝皱纹,唯有眼角的泪痣,还和当年一样明艳动人。她看见柴熙诲和陈环儿,还有躲在母亲身后的柴永立,先是一怔,随即眼中泛起水光,却没哭,只是轻轻拍了拍膝上的经卷:“陛下,环儿,来了。”

  她起身时,柴熙诲才发现她的腿有些跛 —— 是当年为了护陈琅的遗稿,被乱兵推倒摔伤的,这些年一直没好利索。“快坐,我去煮茶,还是当年你义父喜欢的松萝茶。” 她说着,就要往厨房走,动作有些迟缓,却透着一股亲切。

  陈环儿连忙扶住她,“母亲,我去煮,您坐着。” 柴永立也上前,小手抓住符清漪的衣角:“阿婆,我帮您擦灯。” 孩子的声音清脆,打破了些许沉寂。

  柴熙诲坐在石桌旁,看着符清漪把经卷小心地收进木盒,盒里还放着陈琅的旧帕子,上面的血迹早已变成褐色。“义母,这些年,辛苦您了。” 他轻声说,目光落在青灯上 —— 灯油是最好的桐油,显然是有人细心照料。

  符清漪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不辛苦,诵经为陈家祈福,也为大燕祈福。你义父当年说,要‘焊死新枢,护万民太平’,如今陛下做到了,他在地下也能安心。” 她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是陈琅当年写的《总纲》残页,上面有一行小字:“环儿若嫁,当嫁能守太平者。”

  “陛下,当年您娶环儿,老身是放心的。” 符清漪看着他,眼神温和,“您没让你义父失望,也没让大燕百姓失望。” 诵经声停了,青灯的光映在几人脸上,暖融融的,柴熙诲忽然觉得,心中的冷清,消散了许多。

  三、陵前解惑,岁月回甘

  次日清晨,柴熙诲带着陈环儿、柴永立去了陈琅的陵寝。陵前的无字碑,比当年高了些,碑前摆着新鲜的花,是符清漪每日来换的。

  柴永立牵着父亲的手,指着碑上的痕迹:“父皇,这是谁的墓呀?为什么没有名字?”

  柴熙诲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这是你外祖公的墓,他是大燕的功臣,是父皇的老师。他不要名字,是因为他想看着大燕太平,看着百姓安乐。” 他抬头望向碑,仿佛看见陈琅当年在明堂写《总纲》的模样,咳着血,却依旧笔不停。

  陈环儿将带来的铜灯放在碑前,轻轻转动灯座,齿轮 “咔嗒” 响,“父亲,陛下带我们来看您了。如今大燕太平,四夷来朝,您当年的心愿,都实现了。”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指尖拂过碑上的雪痕 —— 那是去年冬天留下的,如今已化了,却像陈琅的手,轻轻落在她的肩上。

  柴熙诲站在碑前,忽然开口:“义父,朕当年夺位,怕负了柴氏,也怕负了天下。如今柴氏子弟在国子监读书,环儿在后宫安稳,大燕百姓有饭吃、有书读,您说,朕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帝王?” 风掠过陵前的松柏,发出 “沙沙” 声,像是在回应他。

  符清漪站在一旁,轻声道:“陛下,你义父当年说,‘帝王好不好,不是看皇位怎么来的,是看百姓过得好不好’。您做到了,这就够了。” 她从袖中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陈琅当年的旧砚台,“这砚台,您带回去吧,放在紫宸殿,就像陈琅还在您身边,看着您治理大燕。”

  柴熙诲接过砚台,指尖触到砚台边缘的缺口 —— 那是当年写《总纲》时,被他摔破的,后来陈琅又找人补好了。他忽然觉得,心中的疑惑都解开了,那些年的高处不胜寒,那些年的愧疚,都在这一刻,化作了对未来的笃定。

  离开陵寝时,柴永立忽然说:“父皇,陈爷爷好厉害,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保护大燕。” 柴熙诲笑了,牵着孩子的手,陈环儿走在旁边,手里抱着铜灯。阳光透过松柏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燕史?后妃传》载:

  开武廿年孟春,鸾舆西巡。圣上携中宫陈氏、皇长子永立,循崤函古道,抵洛阳谒陈琅陵。车驾甫入明堂,便见太夫人鹤发素衣,孑然对青灯。廿余载木鱼声与经诵相和,其愿有二:一祈陈门昌炽,二祷燕祚久长。圣容怆然,执子婿礼三拜:“若无义母精诚守愿,何来今日海晏河清?” 返京后,陛下宵衣旰食,广纳谏言,轻徭薄赋,革故鼎新。自此开武盛世如日中天,四夷宾服,万邦来朝。
  http://www.hlys.cc/40000/86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