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论御驾亲征的重要性
推荐阅读: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魅力太高也是错?曹操都成迷弟了
魂归三国:孙绍的崛起之路
大明熥仔
征伐天下
抗战开局:魂穿金陵暴虐小鬼子!
大隋:失忆十年,杨广杀翻全世界
在下潘凤,字无双
特种岁月之弹道无声
陛下,为何要造反?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中后期的崇祯:“……论御驾亲征的重要性。”他决定御驾亲征,可不是蠢人灵机一动。
而是自己在知道大清窃国后,脑海中的第一反应。
他没有能够完全信任的心腹大臣,辽东将领养寇自重,以至于大清壮大,这些他都无法短时间内解决。
他能做的,只有一个。
向天下人表明,大明,君王死社稷的骨气与担当。
如今,八大晋商的抄家所得,与江南筹备的粮草已经陆续运往辽东,只待他到达。
这一战,至关重要。
可哪怕有天幕的加持,此战也不乐观。
因为他的对手是,曾经打到北京城下的皇太极……
大明臣子:“……谁懂,被皇帝强制带上战场的感受。”
不知道崇祯怎么想的,脑子突然灵光起来了。
要求文武百官一起御驾亲征,众臣反对,他就让人交免战银,一百万两一个人……
最踏马损的,就是他还要把名单记录下来贴城门口。
江南大户被抢的消息刚过来,他们哪敢在这个时候激起民愤。
再说,皇帝都亲征了,他们这些大臣不陪同,说得过去吗?
至于太子监国,没几个人用的事,崇祯一律不听,谁反对就撸谁,再从寒门提拔一些多年没升的官员。
朱慈烺严格听从老爹的话,只要天幕提到大明有用的人,他就调人进京,不在名单上的,一律不敢重用。
尤其是降臣,洪承畴再能干,崇祯都不会再用。
洪承畴:“……陛下,臣现在是大明忠臣呐。”
之前大清的瓜,让天下人都知道了洪承畴这个名字。
投降一事反复被人提及唾骂,洪承畴如今连门都不敢出。
想要入宫跟崇祯说几句好话,忽悠忽悠,让他也上战场立功,但崇祯却把他一撸到底,派人抄了他的家……
从已知的消息来看,崇祯对他们这些朝臣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现在就是能用的就带上战场,不能用的一律冷处理。
他们不明白,崇祯为什么不动刀了,但他们知道,若是落到李自成等人手里,他们必死无疑。
进京后的李自成:“……是的,大明官员差不多都被杀光了。”
这些空谈误国,剥削百姓的官员,不管无辜不无辜,他都不会放过。
就算是死,他也要把这些人拉来垫背。
想跪大清,为大清站稳脚跟效命,吃屁去吧。
崇祯时期的李自成等人同意借兵,约定崇祯辽东之战未结束,绝不向朝廷开战,否则天下共击之。
虽然朱家人都不怎么样,但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此时倒真佩服他们豁得出去的骨气。
“将军,将士们一致拥立您当皇帝,您就顺应天意吧!”
“本帅深受国恩,怎能做出此等悖逆之事?”
……
本来天幕出现后,大臣们就默认赵匡胤上位了。
可赵匡胤还是选择在陈桥驿,做出同样的政治作秀。
因为,他要成为众将士公认的“天子”,给自己的篡位寻一个无法推脱的理由。
就像王莽,众望所归的登上皇位,无可争议的成为皇帝。
【曹操是追封的,至死都是汉臣。
曹丕:我当年不想当皇帝,就是被手下逼上去的。
谁都无法拒绝从龙之功。
韩信:大意了。
北周伐齐时,杨坚还不如他弟杨整。
那个清晨,二十七岁的李世民永远站在了玄武门的阴暗角落里,一辈子不曾走出过……】
士兵:“……从龙之功什么的都是其次,主要是,咱也不知道是造反啊。”
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一句话,他们不听皇帝的可能会死,但是不听将军的,当场就得死。
等他们发现是篡位时,已经上贼船了……
晚年李世民:“……悔之晚矣。”
自从武则天一事出来,他就频频在想,若他早年解决了李元吉,他跟大哥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若是没有玄武门,也不会有后来的频繁政变。
前几代君主,居然都历经多次政变,一再跌破下限,真尼玛离谱。
李建成:“……嘴上说得好听,下手可利索的很。”
目标清晰明确,直接把太子射杀了,现在才觉得玄武门之变影响不好?
李承乾要谋反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后悔?
武则天篡位才后悔,有毛用?
晚年曹操头痛欲裂,追封两个字更让他心梗。
尤其是刘协不知道犯什么病,竟然在得知刘备称帝后,要求从许昌到邺城来探病。
君臣两人已多年未见,曹操还得忍着病痛起身应付……
为了老爹的面子,还有他至死要做汉臣执念,曹丕只能按捺住篡位的心思,带着刘协去见老爹最后一面……
刘协知道,曹丕现在就是在等曹操病逝,但他也不惧对方的威胁。
他只是接受了大汉气数已尽的结果。
刘备若能成功三造大汉,那是他的本事,若不能,那不过是重新回到历史轨道。
既然司马懿都能篡位,曹操称不称帝已经不重要了。
认清现实后,刘协承认,如果没有曹操,他怕是早死了……
“将军……”
蒯通见韩信发愣,赶紧提醒他做决定。
韩信犹豫再三,终于说出了他盘算已久的方案,“去南越吧。”
赵佗在百越地区建立了南越国,他们过去,有很大的可能能够夺权自立。
蒯通等人没想到韩信会选这么一个地方,但仔细一想,百越那边自然环境恶劣,不仅难打,价值还低得可怜。
他们若能占据一块地方,继续往南打,或许也能算是一条出路。
其他时期的韩信,也同刘邦提出了一样的想法,都是要刘邦抽不出手治理的百越之地。
刘邦看出韩信不愿再为他效力,以兵书为条件,立誓此生不入中原。
刘邦再三思索,还是同意放过韩信。
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韩信又是个政治白痴,把百越给他,也无妨。
项羽同样接到消息,忍不住放声狂笑,他倒要看看,刘邦没了韩信,还怎么设十面埋伏?
刘季拿起桌上的兵书,翻到十面埋伏的设想,嘴角扬起一抹笑意……
http://www.hlys.cc/41104/1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