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未雨绸缪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第一节:战略推演室

  “基石”总部最深层的战略推演室内,没有窗户,只有环绕四周的巨大全息屏幕,将整个太阳系及其外围奥尔特云的动态模型纤毫毕现地展示出来。空气中弥漫着冷却系统低沉的嗡鸣和高级逻辑引擎运行时的细微电流声。这里是联盟进行最高级别危机模拟和战略制定的核心场所。

  阿德里安·索伦森上将站在推演室中央,他的面前悬浮着数个不断变化的数据窗口,显示着“帷幕行动”的最新情报汇总、“异构化”防御网络的构建进度,以及来自深空探索学院关于“结构化杂音”破译工作的零星进展。围绕在他身边的,是联盟最顶尖的战略分析师、军事指挥官以及科学顾问,包括远程连线的凯斯·瓦尔加博士和伊芙琳·陈的全息投影。

  “先生们,女士们,”索伦森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沉寂,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凝重,“我们不能再被动等待了。‘帷幕’或许能为我们争取时间,但无法消除威胁。我们必须基于现有情报,对潜在冲突进行预演,找出我们防御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

  他挥了挥手,主全息屏上开始播放一场高度复杂的模拟推演。推演基于几个最坏假设:

  未知对手(代号“窥视者”)拥有远超人类的信息战和隐形技术。

  “窥视者”的首要目标是获取关于“肃正者”和“观测者零”的深层数据,或直接控制\/利用它们。

  人类文明的“异构化”防御体系在遭遇完全陌生的攻击模式时,存在不可预知的失效风险。

  推演开始。“窥视者”的入侵并非传统的舰队对决,而是更像一场数字与物理规则层面的渗透。模拟画面上,代表人类防御节点的绿色光点开始被一种无形的、如同墨水晕染般的灰色区域覆盖,这些区域的传感器失灵,通讯中断,武器系统出现逻辑混乱甚至自毁。基于传统物理模型的防御平台在遭遇基于未知规则的“逻辑病毒”攻击时,成片地失去效能。只有那些采用了非标准技术路径的“异构化”节点,凭借其技术路线的独特性,勉强抵御住了第一波攻击,但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我们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是最大的短板!”一位战略分析师指着屏幕上迅速蔓延的灰色区域,声音急促,“一旦核心网络被渗透或干扰,即使个别单位拥有抵抗能力,也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能源网络也是关键目标,”另一位能源专家补充道,“如果对方能干扰甚至控制我们的聚变反应堆或者‘星环’的能量供应,整个防御体系将不攻自破。”

  推演持续了数小时,结果令人沮丧。在超过七成的模拟 scenario 中,人类防御体系在“窥视者”第一波针对性的、非对称攻击下就陷入了全面瘫痪。只有极少数情况,依赖于高度分散的指挥节点、完全异构的科技树和一定程度运气的 scenario 中,人类才勉强支撑到了“星环”系统的完全启动,但代价是太阳系内部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结论很明确,”索伦森关闭了推演,面色严峻,“我们现有的防御体系,在面对一个技术路线未知、攻击方式诡异的对手时,存在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单纯的科技‘异构化’还不够,我们必须将‘异构’和‘去中心化’原则,贯彻到从指挥、能源到通讯的每一个环节。”

  第二节:分布式神经

  基于推演的结果,一项名为“分布式神经(project Arachne)”的紧急升级计划被迅速制定并执行。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彻底改造太阳系防御体系的“大脑”和“神经网络”。

  首先是指挥体系的重构。不再依赖于少数几个高度集中的指挥中心(如“基石”总部),而是建立大量小型的、具备高度自治能力的“战术节点”。这些节点分布在地球、火星、主要空间站乃至一些隐蔽的小行星基地中。它们通过多条物理和逻辑上完全独立的、基于不同技术原理(包括量子纠缠、中微子通讯、甚至基于“织网者”技术的超维感应)的保密线路连接,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极具韧性的指挥网络。即使大部分节点被摧毁或隔离,剩余节点依然能独立或协同作战。

  其次是能源网络的“细胞化”。大型集中式的能源中心(如行星级聚变堆)虽然高效,但目标明显,易受攻击。“细胞化”改造旨在建立无数个中小型、可自给自足、并能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相互支援的能源“细胞”。这些“细胞”采用多样化的能源技术——从成熟的反物质胶囊到实验性的真空零点能提取器,从高效的太阳能收集网到基于生物技术的化学能转换装置——确保任何单一技术的失效不会导致大范围能源崩溃。

  最后是武器与防御平台的“蜂群化”与“自适应化”。大量小型、智能化、具备自主作战和协同能力的无人机、防御平台和信息战单元被加速生产和部署。它们不再需要依赖中央指令进行精细操作,而是通过局域网络共享信息,根据预设的战术原则和实时战场态势,自主做出反应。更重要的是,它们被赋予了有限的“学习”和“进化”能力,能够记录和分析“窥探者”的攻击模式,并动态调整自身的防御策略和武器配置,实现某种程度的“战场自适应”。

  整个太阳系仿佛一个巨大的生物体,正在将自己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打散、重组,变得更加分散、更加冗余、也更加智能。无数工程师、程序员和军事人员投入到了这场浩大而紧迫的升级工程中,与时间赛跑。

  第三节:旧影与新光

  在深空探索学院,紧张的研究氛围中,也夹杂着一些来自过去的回响与新的光芒。

  阿里·哈桑在指导艾拉·科斯塔的后续研究时,偶然间,在调阅“守护者”网络外围的历史数据流以寻找合适的“共情场”共振频率时,一段极其微弱、几乎被岁月尘埃淹没的意识碎片,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并非江华或沈哲明清晰的情感印记,而更像是一段来自更早时期、属于沈哲明独自进行“样本S”研究时,在极度困惑与自我怀疑中留下的、关于“异常生命信号边界界定”的思考轨迹。

  这段碎片本身没有提供直接的技术方案,但其思考问题的方式——那种试图用理性框架去界定和容纳“不可界定之物”的挣扎与尝试——却意外地为凯斯团队正在攻克的“结构化杂音”破译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我们一直在试图‘理解’它,就像理解一种语言或一个数学公式。”凯斯在团队会议上,兴奋地阐述着这个新想法,“但也许我们错了。也许这种‘杂音’本身,就是一种试图界定或探测‘异常’(比如肃正者)的工具,其‘结构’并非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产生某种特定的‘效应’或‘反应’。我们不应该试图读懂工具上的铭文,而应该去分析这个工具的‘形状’和‘用途’!”

  这个视角的转变,如同在密林中开辟了一条新的小径。团队暂时放下了复杂的解密算法,转而集中分析“杂音”信号与“肃正者”、“观测者零”产生交互时的能量拓扑结构变化和时空扰动模式。进展虽然依旧缓慢,但方向感变得清晰了许多。

  与此同时,艾拉·科斯塔的“共情场”研究在严格的伦理审查和控制下,开始了小范围的志愿者测试。初步结果显示,在特定频率的“守护者”网络边缘情感数据共振下,受试者在面对高强度精神压力模拟时,表现出更强的情绪稳定性和认知协调能力。这项研究距离实战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利用超越个体的意识遗产,来增强文明个体成员的精神防线。

  第四节:风暴前的寂静

  数月过去。

  太阳系的“分布式神经”升级计划在争分夺秒地推进。第一批去中心化战术节点开始上线测试,能源“细胞”的试点区域运行稳定,“蜂群”防御单元也在多次模拟演习中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适应性和韧性。

  而在奥尔特云方向,“窥视者”的“结构化杂音”依旧如同幽灵般不时出现,探测模式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仿佛也在学习和适应。但它始终没有越过那条无形的界限,没有发动直接的攻击,也没有试图与人类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

  这种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比直接的冲突更让人压抑。联盟高层深知,每一分平静,都可能是对手在积累数据、调整策略,或者等待某个未知的时机。

  索伦森上将站在“基石”总部的观测平台上,望着窗外蔚蓝的地球和繁忙的近地轨道交通。他知道,脚下这颗星球上的人们,绝大多数依旧过着平静的生活,对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知之甚少。这份平静,是由无数人在无声处的坚守与准备所换来的。

  “报告总司令,‘分布式神经’一期工程完成度已达百分之七十八。各关键节点运行正常。”参谋长的汇报打断了他的思绪。

  索伦森点了点头,目光依旧深邃。“继续推进。同时,命令所有单位,保持最高级别的静默警戒。”

  “是!”

  他转过身,重新将目光投向那片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深空。

  未雨绸缪,能做的准备都已在做。

  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那不知何时会撕破“帷幕”的……

  第一声惊雷。
  http://www.hlys.cc/41502/3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