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轨成肃贪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铁轨铺在枕木上,泛着冷光,顺着地势延伸,直刺天际。

  几个工人围着蒸汽机车忙活,粗布手套沾着油污。

  有人往炉膛里添煤,机车“呜呜”冒白烟。

  烟囱溅出的火星落在地上,烫得泥土“滋滋”作响,带着焦糊味。

  郑森伸手摸向铁轨,冰凉触感顺着指尖蔓延。

  他浑身却发烫。

  这不是普通的铁,是能把大夏连起来的筋骨。

  “陛下您瞧!”

  傅山指着机车,声音发颤,手指激动得发抖。

  “这玩意拉货比马车快三倍,运量是十倍!”

  “南京的粮、军工厂的连发火铳,往河南、西北运,三天就能到!”

  “西征的粮草、北防的军械,再也不用人拉马驮,省了无数人力!”

  郑森点头,目光扫过旁边的安徽官员。

  李茂站在最前,眼神飘向机车,嘴角却往郑森这边凑,显然想搭话邀功。

  没等郑森开口,李茂赶紧上前。

  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声音软得像棉花:“陛下,修铁路是大好事!”

  “臣从各县调了两千劳工,日夜赶工。”

  “还特意让人送了棉衣、热汤,才让铁路这么快完工!”

  郑森的目光“唰”地沉了。

  他没看李茂,转向不远处的劳工堆。

  那些人穿的短衫补丁摞补丁,肘部破洞露出旧棉絮。

  肩膀上扛枕木的红印未消,压痕深得像要嵌进肉里。

  脸蜡黄颧骨凸起,却盯着机车眼冒光。

  那不是看新鲜,是盼着运力提升,能多挣工钱,给家里添袋粮。

  他转头盯向李茂,声音冷得像冰:“调劳工是你的本分,不用邀功。”

  “但朕把话放这,劳工的工钱,一分不能少。”

  “每日的饭食,窝窝头管够,还得有口热汤。”

  李茂脸上的笑僵了。

  嘴角还扯着,眼睛却往劳工那边瞟,眼神闪烁:“臣……臣明白。”

  “敢贪墨劳工血汗钱,定斩不饶。”

  郑森指尖在铁轨上敲了敲,声音不大,却让周围官员都屏住呼吸。

  “朕不只要铁路通,还要让干活的人,拿到该得的。”

  “噗通!”

  李茂直接跪倒,额头撞在地上咚咚响。

  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流,浸湿了衣领:“臣遵旨!”

  “每日两菜一汤,工钱日结,还加脚力补贴!”

  “绝不敢贪!绝不敢!”

  郑森没再理他,转向安徽总督王秀奇。

  这人站在后面,一直没说话,眼神落在铁轨上,似在琢磨什么。

  “即日起,安徽总督府从安庆迁到庐州。”

  王秀奇愣了,忙躬身,语气带着疑惑:“臣遵旨!”

  “安庆是前明旧治,府衙建制完备。”

  “迁府衙要调人手、修房屋,费时日。”

  “不知陛下为何……”

  “安庆偏居江南,管得了皖南的粮,管不了皖北的流民。”

  郑森指着铁轨,目光扫过远方。

  “更管不了豫东的军需。”

  “庐州是江淮枢纽,通了铁路,你才能快速调全省人力粮草。”

  “支援西北防务,配合郑州新都建设。”

  “这不是迁府,是让你守住‘江淮门户’。”

  王秀奇恍然大悟,忙磕头,额头抵着地面:“陛下深谋远虑!”

  “臣即刻安排!三日内就派人去庐州选址,绝不耽误!”

  当晚,庐州府衙烛火摇曳。

  陈永华推门进来,手里的密报捏得发皱,纸角卷边。

  脸色凝重得像块铁:“陛下,查出来了。”

  “安徽三个县令,借调劳工修铁路的名义,向百姓收‘铁路捐’。”

  “每户一人五钱,说是‘为新政出力’,实则中饱私囊。”

  “庐江县令张贵,还克扣劳工三成工钱,只给七成,称‘朝廷拨款不足,暂借部分’。”

  “咚!”

  郑森手里的茶杯砸在案上,瓷片四溅。

  茶水溅满桌案,顺着桌角滴落,在地面汇成小水洼。

  他猛地起身,烛火被风吹得狂晃。

  影子在墙上忽大忽小,眼底满是厉色,声音带着杀意:“朕白天刚说贪墨必斩。”

  “晚上就有人敢顶风作案?”

  “真当朕的话是耳旁风?”

  陈永华把密报递上去,指尖微颤:“名单、银数都查实了。”

  “张贵贪了两千两,另外两个县令各贪一千五百两。”

  “赃银都藏在私宅地窖里。”

  郑森扫了眼密报,上面的朱笔数字刺眼。

  他冷哼一声,抓起朱笔直接戳在张贵名字上。

  墨汁晕开一片,像溅开的血:“传旨!”

  “三个县令,即刻革职抄家!”

  “抄出的银子,加倍还给百姓和劳工——百姓交五钱,还一两。”

  “劳工被扣三成,补双倍!”

  “通令全国,凡借朝廷工程苛派钱财、克扣工钱者。”

  “无论官阶高低,一律斩立决!”

  “首级挂在铁路道口示众三日,让所有人看看贪腐的下场!”

  “臣遵旨!”

  陈永华躬身退下,脚步带风,生怕耽误时辰。

  郑森坐在案前,望着窗外月色。

  银辉洒在地上,像铺了层霜。

  铁轨的白烟还在眼前飘,劳工眼里的盼头还在心里烧。

  可贪腐不解决,再好的新政也会变味,迟早动摇大夏根基。

  他本想来看新政成果,没成想,吏治的警钟先在庐州响起。

  第二日,郑森在府衙召见安徽各级官员。

  他没提那三个县令的事,只坐在案后,手指轻敲桌角。

  目光扫过一张张脸——有的谄媚堆笑,有的忐忑低头,有的眼神躲闪。

  没几个敢直视他。

  “大夏初立,百废待兴。”

  他声音冰冷,像淬了霜。

  “朕修铁路,是为运粮救荒、运兵御敌。”

  “整田制,是为让百姓有饭吃、有地种。”

  “兴书院,是为育人才、强社稷。”

  “每一件事,都不是让你们中饱私囊的!”

  “你们是地方官,守着一方土,就得担起一方责。”

  他指尖敲得更重,案上的砚台跟着轻颤。

  “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不是刮地三尺、吸百姓的血!”

  “别以为朕西巡看不见,锦衣卫的眼线遍布各地。”

  郑森的目光扫过人群,像刀子一样。

  “你们收了多少礼、贪了多少银、苛了多少税,朕都清楚。”

  “谁敢把新政当敛财幌子,把百姓血汗当自己的钱袋子。”

  “别怪朕的刀不认官帽!”

  官员们“唰”地全跪了。

  有人吓得浑身发抖,肩膀不停晃。

  有人裤脚湿了一片,却不敢动。

  还有人把头埋得极低,嘴里只剩“臣等谨记教诲,绝不敢贪”的哭腔,声音发颤。

  郑森看着他们,心里门清。

  光靠震慑没用,得有制度管着。

  等西巡结束回南京,他要完善监察制度。

  让锦衣卫和御史台的眼线,铺到每个县、每个衙门。

  再设“百姓报官点”,谁贪了,百姓能直接告,告了就查,查了就办。

  休整两日,大军继续西行。

  傅山送了十里地,手里攥着铁路图纸,反复叮嘱护送士兵:“铁轨要每日检查,机车要定期保养。”

  “要是出了问题,随时传信回工部!”

  郑森回头看了眼延伸向远方的铁轨。

  又望向西北。

  那里有西域故土,有北防狼烟。

  这条铁路,会把大夏的力量,一点点送过去。
  http://www.hlys.cc/41895/3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