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看不见的墙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官方交流会的波澜,在云海星港的高层圈子里荡漾,但对于刚刚安顿下来的普通地球移民而言,那些关于文明走向的宏大叙事,远不如眼前具体而微的生活琐事来得真切和刺人。

  李铭和他的儿子小杰,被分配到了昆仑主大陆东部的新兴城市——“初晓城”第三居住区。这里的建筑风格试图融合两个世界的元素,既有地球现代公寓的规整布局,又加入了飞檐翘角、灵能导光板等本地特色。但这种融合,在最初阶段,总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就像强行嫁接的枝条,接口处充满了别扭。

  一、家的“不适”

  他们的新家是一套三居室,宽敞明亮。但入住的第一天,问题就接踵而至。

  “爸爸,水龙头里的水……有点甜,而且,好像有光?”小杰踮着脚,好奇地打量着流出潺潺清水的龙头。那水确实异常清澈,隐隐泛着极淡的蓝色荧光。

  李铭,这位习惯了处理钢结构与应力数据的工程师,对着厨房和卫生间研究了半天,脸色有些尴尬。他没有找到任何熟悉的净水过滤装置,只在主管道上发现了一个铭刻着复杂纹路的玉质“盒子”,纹路中正缓缓流淌着微光。

  “这应该就是他们说的‘净水符阵’。”李铭叹了口气,尝试用工程师的眼光去理解,“一种……利用特定能量场域进行水质纯化和……呃……‘灵化’的技术。”他无法理解“灵化”的具体含义,这超出了他的知识体系。水能喝,检测报告显示富含活性物质且无菌,这很好。但那种不受他控制、无法用图纸解释其原理的感觉,让他隐隐不安。

  更让他头疼的是能源系统。房间里没有电线,没有开关面板。照明依靠镶嵌在天花板上的“明光玉”,光线柔和而稳定,据说能随外界光线自动调节亮度。取暖则依靠墙壁上类似壁炉设计、但内部空空如也的“聚暖阵”。他按照指引,将一块标准制式的、指甲盖大小的“劣质灵石”放入阵眼凹槽,一股温和均匀的热量便瞬间弥漫开来,持久不衰。

  高效,环保,神奇。李铭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但作为一名工程师,他最大的乐趣和安全感来自于理解系统、维护系统甚至改进系统。面对这些浑然天成、坏了都不知道从何下手的“黑箱”技术,他感到了一种专业上的无力与挫败。他的工具箱安静地躺在角落,里面的扳手、螺丝刀、万用表,在这个世界里,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

  小杰倒是适应得快,很快就对会自己调节光亮的“明光玉”和暖暖的“聚暖阵”产生了兴趣,把它们当成了新奇的玩具。但当他拿出心爱的平板电脑,想要连接网络下载新的动画片时,却发现信号格空空如也。

  “爸爸,没有网。”小杰撅起了嘴。

  李铭尝试了自带的所有设备,都无法接入任何无线网络。社区指引上说明,初晓城使用的是“灵犀网络”,一种基于灵能共振原理的通讯方式。需要配备专门的“感应玉符”或者……自身拥有微弱的灵能感应能力。

  “看来,我们得先去申请那个玉符。”李铭揉了揉儿子的头发,心里盘算着这又是怎样一套陌生的流程。思乡的情绪,在这一刻悄然袭来,他想念地球那个只要输入密码就能畅游信息海洋的便捷时代。

  二、学堂的“壁垒”

  更大的冲击,来自小杰的入学。

  “初晓城第一启慧学堂”的名字听起来很现代,但走进去,氛围却截然不同。没有塑胶跑道和篮球场,取而代之的是铺着细白砂石的静思园、刻画着基础阵法的练功坪,以及种植着许多散发奇异光泽植物的药圃。孩子们也不穿统一的校服,有的穿着简便的练功服,有的则和地球孩子一样穿着t恤牛仔裤,混在一起,泾渭分明却又奇异地共存。

  小杰被分到了一个混合班级。第一堂课,并非语文数学,而是“灵感启蒙”。一位气质温和的女教师,引导孩子们盘膝坐下,尝试“感受空气中流动的生命能量”。

  地球来的孩子们大多坐不住,扭来扭去,茫然四顾。而本地出生的孩子,哪怕父母只是宗门最普通的外围人员,似乎也天生对此有着模糊的感应,能很快安静下来,甚至有人手心隐隐有微光汇聚。

  小杰努力学着别人的样子,闭紧眼睛,小脸憋得通红,却什么也感觉不到,只觉得腿麻。他偷偷睁开眼,看到旁边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女孩,掌心上方竟然悬浮着一片缓缓旋转的树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李景杰,静心,感受。”老师温和地提醒。

  小杰赶紧闭上眼睛,心里却更加慌乱。他感受不到,他就是感受不到!那种无形的压力,比做不出一道数学题还要让人难受。

  课间休息时,这种隔阂更加明显。本地孩子们三三两两,有的在尝试用微弱的灵能引导水流画出简单的图案,有的则在讨论昨晚“观星”时感受到的“星辰之力”。小杰和其他几个地球孩子聚在一起,试图分享平板电脑里储存的动画片,却发现那些本地孩子只是好奇地看一眼,很快就失去了兴趣,转而继续他们的“灵力小游戏”。

  一种看不见的墙,竖立在了孩子们之间。小杰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和那些“神仙”小朋友,是不一样的。他引以为傲的玩具、他知道的动画片角色,在这里似乎都失去了吸引力。他变得沉默,不再像刚下飞船时那样兴奋地指着各种新奇事物问东问西。

  三、工地的“摩擦”

  李铭的工作,被分配到初晓城能量枢纽的扩建项目。项目组是混合编制,有来自地球的结构工程师、电力专家,也有宗门的阵法师、炼器师。

  冲突在第一天下午就爆发了。

  李铭带着图纸,指出按照结构力学,新枢纽的支撑柱需要加大截面,并使用更高标号的合成钢材。一位名叫石岩的年轻阵法师,皱着眉头打断了他:“不行。此地乃‘地脉支流’交汇点,你设计的钢柱位置和材质,会严重阻碍灵能流转,削弱整个枢纽的聚灵效率。必须使用‘导灵玉’为核心,外部包裹‘百锻精金’的结构,并按照我标注的方位布置。”

  李铭看着图纸上那些弯弯曲曲、毫无几何美感的所谓“灵脉走向线”,以及“导灵玉”、“百锻精金”这些陌生的材料,感觉自己的专业受到了挑战。

  “石先生,我尊重你们的传统,但能量枢纽首先要保证的是结构安全!你所说的‘灵能流转’无法量化,其产生的‘应力’也无法计算。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按照你的方案,结构风险会大大增加!”

  “地脉稳固,自有阵法守护,岂是寻常地动能撼动?你们只知死物,不明活流!”石岩语气强硬,带着一种对自身知识体系的绝对自信,以及对对方“无知”的不耐。

  “科学计算不是死物!它是经过无数次实践验证的真理!”李铭也提高了音量。

  双方争执不下,其他地球工程师和宗门修士也加入了讨论,现场顿时变成了两种语言、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地球方强调数据、模型、安全系数;宗门方强调感应、脉络、能量和谐。谁也说服不了谁,项目进度陷入了僵局。

  最后,还是一位资深的宗门炼器师出面调停,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在关键节点采用“导灵玉芯 百锻精金外壳”的复合柱体,但其外部形状和连接方式,需参考李铭的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并布设加固阵法以弥补可能的结构强度损失。

  方案勉强通过,但李铭和石岩之间的气氛已经降到了冰点。李铭感到深深的挫败,他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在这里似乎处处碰壁,需要向一种他无法理解、甚至有些排斥的“玄学”妥协。

  下班回到家中,李铭疲惫地坐在由“温玉”打造的椅子上,看着儿子正对着一本散发着微光、画面会动的“灵绘本”发呆,而不是他熟悉的纸质书或平板电脑。

  “小杰,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小杰抬起头,眼睛里没有了初来时的光彩,小声说:“爸爸,我想回地球。我想原来的幼儿园了。这里……我什么都学不会,也没有好朋友。”

  李铭心中一酸,将儿子搂进怀里。他何尝没有同样的念头?在这个看似美好、充满奇迹的新世界里,他们这些来自科技文明的人,却像是一群误入仙境的凡人,显得格格不入,引以为傲的知识和技能变得笨拙而无力。

  那堵“看不见的墙”,不仅竖立在学堂里、工地上,也悄然竖立在了每一个地球移民的心里。宏观的理念冲突,在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中,正悄然发酵,酝酿着更深层次的不安与迷茫。初晓城的黎明,对他们而言,还笼罩在一层难以驱散的迷雾之中。
  http://www.hlys.cc/42054/4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