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深挖避垒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司令部的作战命令如同投石入水,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紧张却不慌乱的气氛取代了往日生产建设的平和,一种凝重的力量在太行山的沟壑梁峁间积聚。在地方政权和各级武委会的高效组织下,“坚壁清野”这项在反扫荡中已验证有效的策略,此次执行得更为彻底和系统化。这不再是简单的藏匿,而是变成了一场与敌人争夺生存资源的精密竞赛。
各村镇的空场上,民兵和青壮年们挥汗如雨,将一袋袋粮食、一捆捆布匹、一箱箱兵工厂转移后剩余的原料和工具,装上骡马大车和独轮车。队伍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沿着预先勘察好的秘密小路,蜿蜒进入深山。这些小路往往避开主要通道,甚至需要涉过溪流、穿越密林,最大限度地避开日军可能的空中侦察和地面尖兵。
“老乡们,动作快一点!缸里的粮食一粒都不能给鬼子留下!灶台砸了,水井按工作队教的方法处理!”一位区干部站在村口的石碾上,声音已经嘶哑,但眼神异常坚定。村民们默默行动着,他们或许不完全理解宏大的战略,但他们清楚,这些东西留给鬼子,就是资敌;藏起来,子弟兵就能多坚持一天,自家的娃就多一分活路。
对于水井的处理,这次采用了更为“刁钻”的方法。除了投入腐烂的植物、牲畜毛发制造异味,还在一些关键水源附近埋设了诡雷,连接井绳或踏板,让日军取水时付出代价。同时,组织人手在日军可能驻扎的区域,尤其是平坦、靠近水源的“好地方”,大量挖掘陷马坑、撒布铁蒺藜,并在一些废弃房屋内设置简易的绊发陷阱。
“这叫‘请君入瓮’。”一位老猎户出身的民兵队长,一边熟练地布置着套索和窝弓,一边对身边的年轻民兵解释,“鬼子以为占了便宜,住进好房子,喝上干净水,咱就偏不让他安生!”
老弱妇孺的转移工作则充满了温情与坚韧。妇女们搀扶着老人,背着简单的包袱,怀里抱着懵懂的孩童。孩子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不寻常的气氛,少有哭闹,只是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由基干民兵组成的护送队,负责引导和保卫这些队伍,将他们送往山脉深处那些早已准备好的、拥有天然洞穴和密林遮蔽的安全区。那里储备了部分应急口粮,并有少量武装人员守卫。
周焕文面临的挑战最为艰巨。兵工厂是此次日军扫荡的首要目标之一,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将核心资产转移。
厂区内灯火通明,人影幢幢。工人们喊着号子,小心翼翼地将沉重的车床、钻床、铣床分解成关键部件,用浸油的麻布包裹,再用绳索固定在特制的杠子上。精密的发电设备是重中之重,拆卸和包装工序极为繁琐,周焕文亲自在一旁监督,额上满是汗珠。
“慢点,慢点!这轴芯千万不能磕碰!对,垫上软木!”他的声音因为焦急而有些尖锐。这些设备是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命根子,损坏任何一件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已经生产出来的和半成品状态的“启明星”冲锋枪、步枪、子弹、手榴弹以及烈性炸药,被优先装箱。弹药箱外面覆盖着防潮的油布,由最可靠的战士和工人组成的运输队,趁着夜色,走最隐秘的路线运往深山中的预备厂址——那是一片利用天然岩洞和人工开凿相结合构建的地下工事,虽然条件艰苦,但隐蔽性和防御性极佳。
“老周,必须留一条能维持最低生产的线。”林峰在电话里语气凝重地交代,“不需要造枪,但要能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和地雷。前线消耗会非常大,我们不能完全断供。”
周焕文咬牙应下。他留下了一个由党员和技术骨干组成的“留守小组”,将部分相对简易的冲压、铸造设备和原料藏在厂区附近一个极其隐蔽的地窖里。这个小组的任务是在主力转移后,利用夜间,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继续生产最急需的弹药和爆炸物,并通过秘密交通线送往前线。这无疑是一项冒着极大风险的任务。
各主力部队根据命令,迅速开赴预设防御区域。与反扫荡时相比,这次的防御体系更为立体和纵深。
在预计敌军主要进攻方向的平山外围,董成的一旅官兵们挥动工兵锹和镐头,依托山势,构建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不再是简单的散兵坑,而是构成了有交通壕连接的机枪巢、迫击炮位、反坦克壕(针对可能的日军装甲车或坦克)、以及遍布前沿的雷区。
“深挖洞,广积雷!”这是林峰视察一线阵地时反复强调的话。他凭借脑海中“燧人氏”系统对日军常规战术和装备的分析,特别指出了几个容易被敌军利用作为冲击出发阵地的区域,要求在这些地方重点布设雷场和交叉火力点。
“司令员,您看这机枪位,射界够开阔吧?”一个满脸汗水的连长兴奋地向林峰展示他的成果。林峰仔细观察,点了点头,又指着侧翼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包:“那里,再加强一个隐蔽发射点,形成侧射火力。鬼子进攻正面受挫,习惯向两翼迂回,你要给他准备点‘惊喜’。”
王大山的二旅和巴特尔的骑兵旅一部在北路广灵、蔚县山区,则更侧重于机动设伏。他们勘选了无数个理想的伏击点,测量了射击诸元,破坏了主要通道,并在次要小路上设置了观察哨和警戒雷。巴特尔的骑兵们则反复熟悉地形,规划着快速机动、侧击骚扰的路线。
民兵和地方武装的任务同样繁重。他们不仅要参与坚壁清野,还要在主力部队的防御间隙和侧后广泛布设地雷、制作各种陷阱、担任警戒哨。基于林峰授意下发的《民兵训练手册》,他们的行动更具章法。如何利用地形隐蔽,如何有效使用手中简陋的武器,配合主力,如何传递情报,都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在这片紧张忙碌的景象之下,信息的传递至关重要。通讯部门的战士们攀爬杆线,紧张地架设和维护着那条连接平山与各节点的简易电话网络。电台机房内,报务员头戴耳机,全神贯注地捕捉着空中无形的电波,接收总部情报,传达纵队指令,联络各部队。
夜深人静时,纵队司令部依然灯火通明。林峰独自站在地图前,脑海中,“燧人氏”系统的界面幽光浮动。系统综合了各方汇集的情报(包括总部通报、地下交通站信息、前线侦察报告),正在不断更新敌军集结的态势图。
【敌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先头部队已抵达石门(石家庄),正在补充物资…】
【敌驻蒙军骑兵部队出现于张家口以南,动向指向蔚县…】
【侦测到日军航空兵活动频次增加,重点侦察区域为平山至阜平一线…】
【综合分析:敌主要突击方向概率,东路78%,北路15%,西南路7%…】
【预警:敌军可能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战术,需重点防范其快速部队穿插分割…】
这些冰冷的数据和分析,与林峰自己的战场直觉、对根据地实际情况的把握相互印证。他不能直接引用系统结论,但可以将这些判断融入自己的决策和命令中。
“给董成发报,”林峰对值班参谋口述命令,“重申其部主要任务为迟滞消耗,非死守阵地。要求其在前沿阵地大量埋设地雷、设置障碍,并以精干小分队配备‘启明星’和手榴弹,广泛开展夜袭、骚扰,疲惫敌军。主力控制二线及三线预备阵地,保持机动。”
“通知王大山和巴特尔,北路地形复杂,可适当采取‘拖刀计’,诱敌深入险地,再集中兵力打其一部。特别注意防范日军小股部队渗透破坏我民兵指挥点和后勤节点。”
“告诉赵政委,内线民兵的地雷战、麻雀战要更具主动性。不要等鬼子来了再打,要把地雷埋到鬼子鼻子底下,把冷枪打到鬼子营地旁边!”
一道道指令,既高瞻远瞩,又细致入微,将根据地的战争机器调整到最佳状态。赵刚负责的政治动员和群众工作也同步展开,宣传队编写了鼓舞士气的快板、标语,深入到部队和转移群众中,讲述反扫荡的胜利,坚定必胜的信念。
“同志们,乡亲们!鬼子来了,我们不怕!我们有太行山做屏障,有林司令员、赵政委指挥,有千千万万不怕死的子弟兵!上次我们能打赢,这次我们准备更充分,一定能赢得更漂亮!”宣传队员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当黎明的曙光再次照亮太行山时,表面的忙碌似乎暂告一段落。粮食物资已隐入群山,兵工厂核心已转移,部队进入阵地,群众疏散大半。一种大战前的奇异寂静笼罩下来,但这寂静中,却蕴含着火山喷发前般的巨大能量。根据地的军民,已经张开了口袋,磨利了爪牙,等待着侵略者的到来。
林峰走出司令部,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他的目光越过平山城,投向远方隐约的山峦轮廓。系统的预警、各方的线报,都指向一个明确的事实——风暴,即将登陆。
“来吧。”他在心中默念,眼神锐利如刀,“让我们在这太行深处,再见个真章。”
http://www.hlys.cc/42100/3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