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寒门小神童 >第224章 将万物放大千倍、万倍的镜筒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24章 将万物放大千倍、万倍的镜筒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圣上可还记得臣献上的《格物·人身篇》?那只是对人体宏观的观察。而科学院要做的,是借助一种名为‘显微镜’的神器,去观察那些肉眼无法看见的,比一粒尘埃还要小上千万倍的微小世界。在那里,或许就隐藏着生与死的终极奥秘。”

  “显微镜?”嘉靖帝的兴趣被彻底勾了起来,“那又是何等神器?”

  “一种能将万物放大千倍、万倍的镜筒。一滴水中,可见亿万生灵;一粒尘埃,可观山川脉络。”苏明理描绘着一个超乎嘉-靖帝想象的奇妙世界,“要制造此物,需要臣带领一批最聪慧的格物士,耗费大量时日,进行光学之理的研究与打磨。此等研究,短期内无法盈利,更无法直接生产出水泥、蒸汽机这样的实物。但一旦成功,它所能揭示的天地奥秘,其价值,将远超十座、百座金山!”

  嘉靖帝彻底被说服了。

  对他而言,没有什么比“长生”更有吸引力。如果说蒸汽机和水泥是强国敛财的“术”,那么这个“格物科学院”,就是通往长生大道的“道”。为了这个“道”,别说成立一个不盈利的部门,就是将整个内帑投入进去,他也在所不惜!

  “准了!”嘉靖帝一锤定音,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狂热,“朕不但准你成立‘格物科学院’,朕还要给你最高的权限!从即日起,营造行所有收益,你可自行抽取三成,作为科学院的经费,不必向司礼监报备!”

  “朕再给你一道手谕!”嘉靖帝越说越兴奋,直接对身后的黄锦下令,“笔墨伺候!”

  黄锦不敢怠慢,立刻让小太监取来文房四宝。

  嘉靖帝亲自挥毫,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道震惊朝野的手谕:

  “格物科学院,奉旨成立,总领大明格物之学,凡科学院所需,天下官府、军民,皆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钦此!”

  写完,他将手谕递给苏明理,语气中带着一种帝王的期许与命令:“苏明理,朕把这探索未知、寻觅长生大道的重任,就交给你了!你,万万不可让朕失望!”

  “臣,领旨谢恩!”苏明理双手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手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他成功了。

  他不仅为大明的未来,争取到了一个播撒科学火种的“自留地”,更重要的是,他将嘉靖帝对“长生”的偏执,成功地引导向了对基础科学探索的支持。

  这是一个危险的平衡,但也是当下唯一可行的道路。

  ---

  “格物科学院”成立的消息,以及嘉靖帝那道措辞严厉、授权极高的手谕,很快便传遍了朝堂。

  如果说之前苏明理入阁拜相,还只是让文官集团感到了威胁,那么“科学院”的成立,则让他们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

  “格物之学,总领大明……”

  “天下官府、军民,皆需全力配合……”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分权,这是要在一个已经成熟的帝国体系之外,另立一个拥有无上特权,且完全由皇帝和苏明理掌控的“独立王国”!

  严党残余势力、清流言官、甚至是以徐阶为首的部分革新派,都对此感到了极大的不安。

  一时间,弹劾苏明理“恃宠而骄、霍乱朝纲”的奏疏,如同雪花般飞向通政司。

  然而,这些奏疏无一例外,全都石沉大海,甚至连嘉靖帝的御案都到不了,就被司礼监给直接扣下了。

  嘉靖帝此刻已经完全沉浸在对“显微镜”和“长生奥秘”的幻想之中,任何胆敢质疑苏明理和科学院的人,在他看来,都是阻碍他修仙大业的绊脚石。

  对于这些外界的纷纷扰扰,苏明理一概不闻不问。

  他拿到手谕之后,立刻在西山划出了一块最好的区域,开始着手兴建科学院的院址。他亲自设计图纸,要求所有的建筑都必须采用最高规格的水泥和钢材,防火、防潮、防震,确保所有珍贵的资料和仪器都能得到最妥善的保管。

  同时,他也开始着手为科学院招募第一批研究员。

  与营造行招募工匠不同,科学院招募的标准,严苛到了极致。

  应招者,无需任何技艺,但必须通过一场由苏明理亲自出题的考试。

  考试内容,匪夷所思。

  没有四书五经,没有诗词歌赋。

  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数学和逻辑推理。

  从简单的鸡兔同笼,到复杂的几何证明;从基础的算术,到初步的代数方程;还有大量考验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图形题、应用题。

  这份考卷一出,所有人都傻眼了。

  大明朝的读书人,穷经皓首,学的是“子曰诗云”,练的是八股文章,何曾见过这些“奇技淫巧”?

  许多自诩才高八斗的举人、进士,兴冲冲地前来应考,结果面对试卷,抓耳挠腮,一个时辰下来,连一道题都解不出来,最终只能羞愤离场。

  在第一天的考试中,前来应考的三百余人,竟无一人合格。

  消息传出,朝野哗然。

  “荒唐!简直是荒唐!”

  “苏明理此举,是在羞辱天下读书人!”

  “以算术之学取士,弃圣人教诲于不顾,此乃动摇国本之举!”

  就连徐阶也坐不住了,他亲自来到西山,忧心忡忡地对苏明理说道:“明理,你这般做法,太过惊世骇俗了。数学固然有用,但岂能作为取士的唯一标准?你这是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推到了你的对立面啊!”

  苏明理看着一脸焦虑的徐阶,只是平静地递过去一杯茶。

  “徐大人,请息怒。”他缓缓说道,“科学院要探索的,是天地万物的至理。而数学,便是解读这些至理的唯一语言。不懂数学,便如同不识字的文盲,根本无法开启格物之学的大门。”

  “我并非要与天下读书人为敌。恰恰相反,我是想为他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他们看到,除了八股文章、经义策论之外,还有一片更广阔、更真实的天地。”

  “至于动摇国本……”苏明理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徐大人,您觉得,是皓首穷经的空谈能强国,还是能造出蒸汽机、算出天体运行规律的实学,更能稳固国本?”

  徐阶被问得哑口无言。

  他看着苏明理那双平静而深邃的眼睛,忽然意识到,自己眼前的这个少年,其思想的深度,早已远远超出了他的理解。他所考虑的,或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朝堂博弈,而是一个文明的未来走向。

  “唉……”徐阶最终只能化作一声长叹,摇着头离开了。他不知道苏明理是对是错,他只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用过去的经验,去衡量和约束这个少年了。

  考试,依旧在继续。

  虽然每天都有无数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苏明理却一点也不着急。他知道,真正的人才,必然会在这场大浪淘沙中,显现出来。

  终于,在考试的第五天,一个合格者出现了。

  那是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青年,名叫宋应星。他并非科举出身,只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秀才,平日里靠给人代写书信、抄录账本为生。但他对算学却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爱,曾耗费数年光阴,注解《九章算术》。

  当他看到那份考卷时,激动得浑身颤抖,只觉得上面的每一道题,都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般。他仅用了一个时辰,便将整张试卷完美作答。

  苏明理亲自批阅了他的试卷,当即拍板,将他录为格物科学院的第一位研究员,主攻数学。

  宋应星的出现,仿佛是一个信号。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越来越多被主流科举制度埋没的“奇才”、“怪才”,从大明的各个角落,汇聚到了西山。

  有精通天文历法,能精准推算出日月星辰轨迹的布衣学者;有痴迷于草木虫鱼,走遍千山万水,绘制出无数精准图谱的民间博物学家;甚至还有一名来自西洋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最前沿的几何学与天文学知识……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不务正业”的边缘人。

  但在苏明理眼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是未来大明科学界最宝贵的财富。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格物科学院的雏形,便已搭建完成。

  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理……各个学科的研究室相继成立。苏明理将自己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体系,进行拆分和简化,编写成一本本教材,分发给众人。

  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引导和启发为主,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实验,亲自去观察和验证。

  整个西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象。

  一边,是皇家营造行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轰鸣的机器,冲天的炉火,代表着改造世界的力量。

  另一边,则是格物科学院内安静而严谨的学术研究,激烈的讨论,不眠不-休的实验,代表着探索世界的智慧。

  生产与科研,应用与理论,这两匹拉动文明前进的马车,在苏明理的驾驭下,第一次并驾齐驱,开始缓缓地转动起它们的车轮。

  而苏明理,则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科学院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中——光学研究,以及“显微镜”的制造。

  他知道,这件神器的诞生,将不仅仅是满足嘉靖帝对“长生奥秘”的幻想。

  它将彻底颠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它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个名为“微观”的时代。

  显微镜的制造,其核心在于镜片。

  在这个时代,虽然玻璃的吹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主要用于制作窗户、器皿等。用于制作光学镜片的玻璃,对纯净度、均匀度和折射率的要求,都达到了一个近乎苛刻的级别。

  苏明理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化学部的葛常和一名新招募进科学院、祖上三代都是琉璃匠的年轻人,名叫李茂。

  “葛师傅,李师傅。”苏明理将两人叫到新建的光学实验室内,指着图纸说道,“我需要一种前所未有的纯净玻璃。它必须像最纯净的水晶一样透明,内部不能有任何气泡和杂质。它的成分,也必须严格按照我给出的配方来。”

  他递给葛常一张写满了化学式和配比的单子。上面罗列的,是后世制造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的基础配方,主要成分是高纯度的二氧化硅、碳酸钠、碳酸钾以及氧化铅等。

  葛常看着那张天书般的单子,虽然看不懂那些符号,但他看懂了后面标注的材料名称和精确到“钱”以下的重量配比。他抚着胡须,面露难色:“督办大人,提纯石英砂(二氧化硅)倒是不难,但这碳酸钠、碳酸钾,尤其是这氧化铅,要做到您要求的纯度,恐怕……”

  “我知道很难。”苏明-理打断了他,“所以我才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化学部可以动用营造行所有的资源,建造你们需要的任何设备。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蒸馏、结晶、还是酸碱萃取,一个月之内,我要看到第一批合格的原料。”

  “是!”葛常感受到了苏明理语气中的决心,立刻领命。

  苏明理又转向李茂:“李师傅,你的任务,是改良现有的熔炼和退火工艺。我要的镜片玻璃,不能有丝毫的内部应力。这意味着,从熔炼到成型,再到冷却,整个过程的温度,都必须得到精准的控制。”

  他描述了一种后世常用的“阶梯式退火法”,即在玻璃成型后,将其置于一个可以精确分段控温的退火窑中,让它在极长的时间里,非常缓慢地,一点点地冷却下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内部应-力。

  李茂听得如痴如醉。他虽然不懂其中的物理原理,但他凭借多年的工匠直觉,立刻意识到苏明理所说的方法,直指琉璃制造中最核心的难题——炸裂与变形。

  “督办大人真乃神人也!”李茂激动地说道,“小人……小人这就去设计新的退火窑!”

  任务分配下去,光学实验室立刻忙碌起来。
  http://www.hlys.cc/43536/2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