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翰林受辱激朝议 陈彦奉旨练水师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夜色渐深,洛阳城南的鸿胪寺番馆区,相较于城内的繁华,显得格外安静。倭国使馆门前,只有两盏气死风灯在夜风中摇曳,映照着紧闭的大门。以翰林院修撰张继、翰林院编修周文为首的几名年轻官员,胸中燃烧着被陈彦“醉话”点燃的怒火和对倭人侮辱士林的愤慨,一路疾行,来到了使馆门前。他们互相看了一眼,深吸一口气,张继上前一步,用力拍打着门环。
“砰!砰!砰!” 响亮的拍门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过了好一会儿,门才“吱呀”一声打开一条缝,一个睡眼惺忪的倭国仆役探出头来,用生硬的汉话不耐烦地问道:“谁啊?这么晚了,有何贵干?”
“我等乃翰林院官员!有要事求见贵国正使小野大人!速去通传!” 张继挺直腰板,亮明身份,朗声说道,努力维持着朝廷命官的威仪,但语气中的怒意却难以掩饰。
那仆役见是几位身着青色官袍的年轻官员,不敢怠慢,正欲转身通报,却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喧哗和踉跄的脚步声。
只见使馆大门被从里面猛地推开,几个身影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一股浓烈的酒气扑面而来。为首一人,约莫四十岁年纪,身材矮壮,面色赤红,穿着倭国服饰,正是倭国副使藤原清河。他显然刚从外面酒楼畅饮归来,醉眼朦胧,脚步虚浮,被两名随从搀扶着。
“八嘎!什么人……在……在此喧哗!” 藤原清河打着酒嗝,满嘴污言秽语,醉醺醺地吼道,目光浑浊地扫过张继等人身上的官袍,非但没有敬畏,反而因酒意更添了几分狂悖。
张继强压怒火,上前一步,亮出腰牌,肃容道:“藤原副使!本官翰林院修撰张继!这位是编修周文!我等特来请教!听闻贵国沿海有浪人屡犯我境,劫掠百姓,更有甚者,污蔑我中原文人乃……乃‘无用蠹虫’!不知副使对此作何解释?倭国是否纵容此等恶行?!”
“解释?哈哈哈!” 藤原清河闻言,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借着酒意,更加嚣张地狂笑起来,指着张继等人的官袍,用夹杂着倭语的生硬汉话辱骂道:“支那……官儿……酸腐!无用!只会……摇唇鼓舌!我……大和武士……勇武!抢你们……是看得起你们!蠹虫?说得好!就是蠹虫!哈哈哈!”
他身边的几个醉醺醺的随从也跟着哄笑起来,言语间充满了对大雍官员、文人的极度蔑视。
“放肆!” 周文气得脸色发白,厉声喝道,“藤原清河!尔乃区区藩国副使,安敢如此辱我天朝官员?不怕王法吗?!”
“王法?在这里……我就是王法!” 藤原清河酒劲上头,越发猖狂,竟伸手推了周文一把,“滚开!臭穷酸!别挡……挡大爷的路!”
“你敢动手?!” 张继见同僚被推搡,又见对方如此侮辱朝廷命官,再也按捺不住,上前理论。
“动手又怎样?!” 藤原清河怪叫一声,和几个随从拳脚相加,与张继、周文等翰林官扭打在一起。倭人出手狠辣,专攻要害,张继等人虽是清贵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但此刻为维护朝廷尊严和个人气节,也奋起反抗。顷刻间,官袍被撕扯,官帽被打落,几人被打得鼻青脸肿,惨叫连连。张继被一拳打在眼眶上,顿时乌青一片;周文被一脚踹中小腹,疼得蜷缩在地。
“打!打死这些没用的支那官儿!” 藤原清河一边打一边疯狂叫嚣。
就在张继等人即将遭受更重伤害时,远处传来一声厉喝:“住手!京兆府衙役在此!何人胆敢殴辱朝廷命官!”
只见一队手持水火棍的衙役,在一位身着常服、面色冷峻的官员(正是暗中跟随而来的陈彦)带领下,迅速冲了过来,将扭打的人群分开。
陈彦看着地上官袍破损、鼻青脸肿、狼狈不堪的张修撰、周编修等人,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痛与怒火,但他迅速压下,厉声对衙役下令:“将当街行凶、殴辱朝廷命官、毁谤朝廷的倭国使团一干人等,全部锁拿!押回京兆府大牢,严加看管!”
“嗨!大人!” 衙役们如狼似虎地扑上去,将仍在叫骂挣扎的藤原清河及其随从捆了个结结实实。
陈彦这才快步上前,亲自扶起张继、周文等人,看着他们脸上的伤痕和破损的官服,语气沉痛而充满关怀:“张修撰!周编修!诸位年兄,受苦了!是本官来迟一步!快,速送几位大人去太医署诊治!用最好的伤药!”
“陈……陈大人……” 张继捂着肿起的眼眶,又是屈辱又是感激,声音哽咽,“倭人……倭人欺人太甚,竟敢殴辱朝廷命官啊!”
“本官知道了,本官都看到了!” 陈彦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坚定,“殴辱翰林,如同辱我大雍体统! 此事,绝不善罢甘休!诸位先好生养伤,一切有本官,有朝廷为你们做主!”
安抚好几位翰林官,陈彦冷冷地看了一眼被押走的倭人,眼中寒光一闪,对亲随低声吩咐:“去太医署打点好,用最好的药,务必让几位大人尽快康复。他们的名字,都给本官记下了。”
翌日,大朝会,紫宸殿。
庄严肃穆的朝会刚开始,按惯例奏事还未开始,镇军大将军陈彦便一步踏出班列,未等御史唱名,便“噗通”一声跪倒在丹陛之下,声音悲愤,带着哭腔,高声奏道:
“陛下!臣陈彦,有本急奏!泣血陈情,为我大雍朝廷体统,为受辱之翰林清流,讨一个公道!”
满朝文武顿时愕然,纷纷侧目。皇帝赵宸也露出“惊讶”之色,沉声道:“陈爱卿,何事如此悲愤?快快奏来!”
陈彦抬起头,眼眶泛红(似是熬夜所致),将昨夜倭国副使藤原清河当街辱骂、殴辱翰林院修撰张继、编修周文等官员之事,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遍。他重点突出了藤原清河如何醉后狂言,如何将大雍官员、文人蔑称为“酸腐无用蠹虫”,如何嚣张跋扈,动手殴辱朝廷命官,将张继、周文等“天子门生、清要之臣”打得遍体鳞伤,官服破损。
“……陛下!倭使此言此行,非但辱我官员,更是辱我朝廷,辱我圣教,辱我大雍国体啊!” 陈彦声泪俱下,捶胸顿足,“翰林院,乃储才之地,清贵无比!翰林官更是陛下近臣,代表朝廷颜面!如今竟被一蕞尔小邦之使臣,如此践踏!若朝廷不加严惩,天下官员,将如何自处?朝廷体统,将置于何地?四方藩属,将如何看我天朝?士可杀,不可辱!官威更不可犯! 此仇不报,国体何存?颜面何存啊陛下!”
陈彦的哭诉,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整个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殴辱翰林官!这性质比之前设想的士子受辱要严重十倍!这已经不仅仅是文人意气之争,而是赤裸裸地挑衅大雍朝廷权威!
尤其是御史台的御史们,以及翰林院的其他官员,个个气得浑身发抖,面色铁青!这是打在所有官员脸上的巴掌!
“反了!反了!蛮夷安敢如此!”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此乃藐视朝廷!”
“陛下!此等狂徒,必须严惩!处以极刑!”
“倭国必须给我大雍一个交代!”
文武百官群情激愤,请战之声,惩凶之议,响彻大殿。
然而,就在群情鼎沸之际,一个沉稳中带着忧虑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有本奏!” 只见吏部侍郎李云冬出列,躬身道,“陛下息怒!陈大将军忠义之心,天地可鉴!倭使无礼,确属可恶,必须严惩!然……跨海远征倭国,事关重大,尚需慎重啊!”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继续道:“倭国远悬海外,风涛险恶,跨海征战,耗费钱粮巨万,胜负难料。且我朝新立,国库空虚,河北赈灾方毕,百废待兴,实不宜再启大规模战端。依臣愚见,不若将倭使严惩,遣使责问倭国主政者,令其谢罪、惩凶、约束浪人,方为上策。若轻启战端,恐虚耗国力,得不偿失啊!”
李侍郎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一些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大臣心上。几位老成持重的官员也纷纷点头附和:
“李侍郎所言有理,跨海征战,非同小可。”
“国库空虚,确是实情,还望陛下三思。”
“逞一时之快,恐非国家之福啊。”
朝堂上的气氛,顿时从一边倒的主战,出现了一丝分歧和犹豫。
皇帝赵宸眉头微皱,看向陈彦。
陈彦心知这是关键时候,他必须给出一个更实际、更无法反驳的理由。他深吸一口气,再次开口,声音洪亮,压过了议论声:
“李侍郎忧国之心,本官佩服!所言国库空虚,亦是实情!”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主张息事宁人的官员:“然而,李侍郎,诸位大人!莫非以为,我们仅仅是为了报复倭使殴辱之仇,就要劳师远征吗?”
他踏前一步,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凛然之气:“非也! 我等要做的,更是为了保境安民,为了扫清我大雍沿海的心腹大患——倭寇!”
“诸位大人可曾想过?” 陈彦语气沉痛,“近年来,东南沿海,倭寇肆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多少村庄被焚?多少百姓惨死?多少良家妇女被掳?我沿海州府,为此耗费多少军饷,牺牲多少将士?此患不绝,我大雍海疆永无宁日!沿海百姓永无安居乐业之日!”
他指向南方,痛心疾首:“而这一切的根源,大多便来自倭国!那些浪人、武士,很多便是倭寇主力!倭国纵容不管,甚至暗中支持!此次倭使狂言,正是其国内对我朝轻视态度的体现!今日他敢殴辱我翰林官,明日就敢纵容更多倭寇侵我海疆!”
陈彦目光炯炯,看向皇帝和众臣:“陛下!诸位同僚!即便我们暂不跨海征伐倭国本土,为了东南沿海百万生灵的安危,为了我朝海疆的太平,我们也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 必须肃清海道,剿灭倭寇!”
“练兵、造船、肃清海疆,此乃守土之责,无关是否远征!如今有倭使无礼之事,正可借此契机,名正言顺地加强水师,整饬海防! 若水师强大了,能御敌于国门之外,能护我商旅渔民平安,届时,是否远征倭国,主动权便在我手!若其继续为恶,我水师雷霆一击,亦可直捣巢穴!若其畏威怀德,遣使谢罪,我朝亦可彰显天威,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最后重重一揖:“故臣请旨,非为一时意气,实为长治久安之计!建强水师,清剿倭寇,护我海疆,此乃当前第一要务!望陛下明察!望诸位同僚以苍生为念!”
陈彦这一番话,将议题从“是否要远征报复”的争议,巧妙且合理地转移到了“必须建立强大水师以清剿倭寇、保卫海疆”这个几乎无人可以反驳的共识上来了!
果然,此言一出,连之前反对的李文远等人也陷入了沉思。清剿危害沿海多年的倭寇,这是任何有责任心的官员都无法反对的事情。
皇帝赵宸眼中精光一闪,心中暗赞陈彦机变。他趁势猛地一拍龙案,怒声道:“陈爱卿所言极是!倭寇之患,甚于疥癣! 殴辱官员是表象,倭寇肆虐才是根源!朕意已决!着镇军大将军陈彦,即日持节,总督沿海水陆兵马,率新军一万,前往福建泉州港,整饬水师,操练海军,打造战船,首要之务,便是给朕肃清海道,剿灭倭寇!** 同时,密切监视倭国动向!所需一应钱粮物资,户部、工部、兵部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皇帝将“讨伐倭国”的最终目标,暂时隐去,突出了“剿倭”这个当前最正当、最紧迫的任务。
“臣!遵旨!必当竭尽全力,练就强军,肃清海疆,以安黎民!” 陈彦重重叩首。他知道,他的计划,已经成功。
http://www.hlys.cc/43875/37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