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龙中文网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第269章 陈彦定计激倭使 学子义愤作先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69章 陈彦定计激倭使 学子义愤作先锋

最新网址:http://www.hlys.cc
  紫宸殿侧殿,烛火通明。陈彦将一份墨迹初干、厚达数十页的奏疏,郑重地呈递给皇帝赵宸。这份奏疏,是他耗费了数个日夜,搜肠刮肚,结合前世零散的记忆与今世对大雍现状的深刻理解,精心撰写而成。其内容详尽无比,从海运相较于陆路的巨大优势(运载量、速度、航程),到对倭国、南洋诸国物产、需求的细致分析;从如何利用现有荆州水师俘获战船进行改造,到初步的货物清单(丝绸、瓷器、茶叶)与预期利润估算;从船队组织、人员选拔(水手、通译、护卫),到可能遇到的风险(风浪、海盗、疾病)及应对策略;甚至还包括了如何设立市舶司管理机构、制定贸易法规、防范贪腐的初步构想。

  皇帝赵宸接过奏疏,起初还带着一丝审慎,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神色越来越专注,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手指不由自主地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眼中闪烁着越来越亮的光芒。奏疏中的条分缕析,数据对比,风险预判,以及最终描绘出的那个“货通四海、利达三江”的宏伟蓝图,彻底打动了他。尤其是陈彦提出的“初期以战养商,利用现有船只,低调试行,快速见效”的策略,更是深合他意。

  良久,皇帝缓缓合上奏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数月来罕见的、真正轻松而振奋的笑容。他目光灼灼地看向肃立一旁的陈彦,毫不掩饰地赞叹道:“好!维岳!此疏高瞻远瞩,思虑缜密,数据详实,可行性强!真乃治世之良策!朕心甚慰!有卿如此,实乃朕之福,大雍之幸!”

  “陛下谬赞,此乃臣分内之事。”陈彦谦逊躬身。

  “此策大利于国,朕意已决,必须推行!”皇帝站起身,在殿内踱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只是,维岳,你也知道,朝中那些老夫子,尤其是御史台那帮清流,食古不化,若直言开展海贸,必以‘与民争利’、‘重利轻义’、‘舍本逐末’等理由,群起而攻之,届时必然吵嚷不休,延误时机。”

  陈彦点头:“陛下所虑极是。故此事,初期必须隐秘进行,至少在市舶司架子搭起来、第一批船队带回真金白银之前,不能大张旗鼓。”

  “隐秘进行……”皇帝沉吟道,“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让你能远离京城,长时间待在沿海,并且有权调动水师船只和大量物资……”他眼中精光一闪,“或许……可以借整顿海防、演练水师之名?只是,此名目虽可调动资源,却难以解释大量采购丝绸、瓷器等民用品。”

  陈彦微微一笑,接口道:“陛下,若论及最能合理解释大规模调动、且需严格保密的理由,莫过于……备战!”

  “备战?”皇帝一怔,“对谁用兵?如今四方……嗯?”他立刻反应过来,目光锐利地看向陈彦,“你的意思是……倭国?”

  “陛下圣明!”陈彦压低声音,“倭国与我隔海相望,其国近年虽表面恭顺,然其国内局势如何,其掌权者对大雍是否始终心怀敬畏,犹未可知。且其国多金银,又孤悬海外,以此为假想敌,进行水师演练、战备物资囤积(丝绸瓷器可充作犒军或特殊用途),乃是极佳的理由!朝中纵有疑虑,也因涉及军国机密,不敢过多探听。”

  “假想敌……备战倭国……”皇帝喃喃自语,仔细思量,觉得此计确实巧妙。但他随即皱眉:“理由虽好,但……出兵之由呢?无端备战,师出无名,恐难服众,也易引起倭国警觉,反而不美。需得有一个能摆在明面上、至少能暂时糊弄住朝野视听的借口。”

  陈彦眼中闪过一丝冷芒,问道:“陛下,如今洛阳城中,可有倭国派遣的常驻使臣?”

  皇帝想了想,点头道:“有。倭国仰慕中华文化,确有遣唐使制度延续至今。目前鸿胪寺下,有倭国使团常驻,其正使名曰小野道风,副使藤原清河,皆通汉话。平日倒也安分,多在鸿胪寺安排的馆驿中学习经典,偶尔上表称臣,贡献些方物。”

  “有使臣在,便好办了。”陈彦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陛下,这‘出兵之由’,或许可以着落在这位小野正使身上。”

  “哦?”皇帝大感兴趣,“计将安出?难道要栽赃陷害?此非君子所为,且易授人以柄。”

  “非是栽赃陷害。”陈彦摇头,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寒意,“乃是引导其自取其辱,自掘坟墓。倭人性格,多有倨傲偏狭之辈,表面谦恭,内心未必真正服膺。只需稍加引导,激其妄言,便可成事。”

  皇帝走近几步,声音压得更低:“具体如何行事?朕需知详情,方可配合。”

  陈彦凑近皇帝,用仅有两人可闻的声音,细细分说了一番。皇帝听着,眼中先是惊愕,继而了然,最后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缓缓点头:“此计……虽有些……但确能引发士林公愤,且痕迹不显。只是,那些被利用的学子……”

  “陛下放心。”陈彦正色道,“此事成败关键,在于‘自然’二字。参与此事的学子,必须是真正心怀忠义、热血未冷的年轻士子。臣不会直接指使他们去做什么,只会让他们‘偶然’听到一些该听的东西,见到一些该见的场面。他们的愤怒,将是真实的;他们的行动,将是自发的。事成之后,陛下只需记住这几人的名字,他日或可暗中给予补偿或提拔。如此,既全了他们的忠义之心,亦不损陛下圣德。”

  皇帝沉思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好!就依你之计!此事朕不便直接插手,一切由你暗中操持,务必小心,不留痕迹!”

  “臣,明白!”陈彦躬身领命。

  两日后,傍晚,陈彦府邸后院。

  陈彦并未大张旗鼓,只以探讨学问、感谢昔日恩科期间诸位学子协助阅卷为由,邀请了数名在恩科中表现优异、且出身寒微、性情刚直的年轻进士过府小聚。其中便有在阅卷时与他相熟、性格耿直的山东才子张继,江南士子周立等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融洽。

  酒酣耳热之际,陈彦似乎不胜酒力,面带忧色,长叹一声,将酒杯重重放下。

  张继关切地问道:“大将军为何叹息?可是朝中又有难事?”

  陈彦摆摆手,眼神有些迷离,带着七八分醉意,愤懑地说道:“些许烦心事,本不该与诸位年兄提及,免得坏了兴致……只是,只是想起近日听闻的一些消息,实在堵心!”

  “哦?何事让大将军如此烦忧?”周文也放下筷子问道。

  陈彦压低声音,仿佛在说什么机密之事:“诸位年兄可知,近来东南沿海,时有倭寇袭扰?那些倭人,凶残成性,驾着小船,登岸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张继等人闻言,脸上都露出愤慨之色:“倭寇?学生等亦有耳闻,着实可恨!”

  “可恨的还在后头!”陈彦猛地一拍桌子,怒道,“据被俘的倭寇招供,他们如此猖獗,竟是得了倭国某些贵族的默许甚至支持!说什么……说什么我中华物华天宝,理应‘有德者居之’!还……还蔑称我中原文人,只会空谈道德,手无缚鸡之力,是……是‘无用之蠹虫’!说我等读书人,于国于民,毫无益处!”

  “什么?!”

  “狂妄!”

  “蛮夷安敢如此!”

  张继、周立等学子顿时炸开了锅,个个面红耳赤,怒发冲冠!他们寒窗苦读,自诩为国家栋梁,如今竟被海外蛮夷如此羞辱,怎能不怒?

  陈彦似乎醉意更浓,声音越来越大,充满了悲愤:“想我辈读书人,十年寒窗,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吗?如今竟被倭人如此践踏!可怜那些沿海百姓……本官……本官恨不得亲提三尺剑,跨海东征,将那倭国……踏为齑粉!以雪此耻!” 说着,他又是重重一拳捶在桌上,震得杯盘乱响,随后竟伏在案上,似乎醉得睡着了,口中还含糊地念叨着“倭寇……蠹虫……可恨……”

  看着他们心目中敬若神明、刚正不阿的“陈青天”竟然因为倭寇的恶行和对我辈文人的侮辱而如此悲愤失态,甚至醉倒,张继、周文等人又是感动,又是愤怒,一股热血直冲顶门!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啊!” 张继猛地站起,双眼通红,“我等读圣贤书,岂能坐视蛮夷如此羞辱我辈,残害我民!”

  “大将军忠君爱国,忧国忧民至此!我等岂能无动于衷!” 周文也霍然起身。

  “走!去找那倭国使臣理论!问问他们,为何纵容倭寇行凶!为何辱我中华文人!” 几个年轻气盛的学子义愤填膺,互相怂恿着,也顾不上礼节,怒气冲冲地离开了陈府,径直朝着鸿胪寺安排的倭国使馆方向而去。

  等到学子们的脚步声远去,伏在案上的陈彦缓缓抬起头,眼中一片清明,哪有半分醉意?他走到窗边,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但随即被决然取代。

  “诸位年兄,对不住了。为国事计,不得已借诸位忠义之心一用。你们今日之怒,今日之辱,陛下与……我,都会记得。” 他低声自语道。

  随即,他换上一身深色便服,带着两名身手矫健的亲随,悄然出府,远远地跟上了那群热血沸腾的学子。他需要确保,这场“偶然”的冲突,能按照他预设的剧本上演,既能激起足够的波澜,又不会真的让这些宝贵的年轻士子受到伤害。

  夜色中,一场精心策划的风波,即将在倭国使馆门前上演。
  http://www.hlys.cc/43875/37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hlys.cc。翰龙中文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hlys.cc